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431146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52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2004年秋季入学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第6页(共6页)
2004年秋季入学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
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3、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普遍矛盾B.主要矛盾C.内部矛盾D.次要矛盾
14、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
15、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1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
C.否定一切 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
17、在整个上层建筑结构中,其核心是B
A.阶级 B.国家政权
C.社会意识形态 D.法律制度
1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
1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有意识有动机的人和无目的无动机的物的统一
20、时间和空间是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B.物质的两种属性
C.离开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BC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BCD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D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6、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c
A.生产劳动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
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BD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8、历史发展史“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9、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词句中想象说: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当年诗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例子说明BD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规律制约的B.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将意识变成客观现实
C.主观的东西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D.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
1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三、辨析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
“有用即真理”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
杜威是一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但他提出的有用即真理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
明确是一种错误的理论!
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理论的变种!
真理就是真理,不因为他有用无用,也不因为人类存在不存在,而在于真理先于人类存在之前存在!
真理即是一切物质的,意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面看事物,就会发现,物质确实是决定意识的,但意识也对物质有反作用力!
因此人们在研究真理的同时往往给定格为有用无用,实际这也是人们或哲学家们研究事物时意识或精神对一般规律性的真理作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
万事万物的真理或道理即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统一点,找到相通点,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现实中由于人们包括哲学家们所处的阶级,时代,地域,宗教,教育环境,后天成长等等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
但实际上是相通的!
也正因为哲学家们创造出了这些所谓的思想理论,才能使人们被异化了!
我们的社会是异化的社会,要找到共通点,统一点,就必须和谐,求同存异!
2、经济全球化只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经济全球化不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相反会促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发展的起点高了,更快速度快,至于是否如此还要看各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和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剪刀差的缘故,发展中国家发展更加艰难,更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侵略,试图改变他国民众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
四、简答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本大题共20分)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
请回答:
1)马克思的上述论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0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人认为,“既然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那人们只要‘买’一张通往共产主义的火车票就行了。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对此进行评析。
(10分)
三、辨析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
“有用即真理”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
杜威是一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但他提出的有用即真理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
明确是一种错误的理论!
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理论的变种!
真理就是真理,不因为他有用无用,也不因为人类存在不存在,而在于真理先于人类存在之前存在!
真理即是一切物质的,意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面看事物,就会发现,物质确实是决定意识的,但意识也对物质有反作用力!
因此人们在研究真理的同时往往给定格为有用无用,实际这也是人们或哲学家们研究事物时意识或精神对一般规律性的真理作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
万事万物的真理或道理即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统一点,找到相通点,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现实中由于人们包括哲学家们所处的阶级,时代,地域,宗教,教育环境,后天成长等等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
但实际上是相通的!
也正因为哲学家们创造出了这些所谓的思想理论,才能使人们被异化了!
我们的社会是异化的社会,要找到共通点,统一点,就必须和谐,求同存异!
2、经济全球化只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经济全球化不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相反会促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发展的起点高了,更快速度快,至于是否如此还要看各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和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剪刀差的缘故,发展中国家发展更加艰难,更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侵略,试图改变他国民众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
四、简答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本大题共20分)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
请回答:
1)马克思的上述论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0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人认为,“既然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那人们只要‘买’一张通往共产主义的火车票就行了。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对此进行评析。
(10分)
马克思第一套最后一道答题
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3)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历史发展有其特定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需要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