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
- 文档编号:27431072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6.45KB
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
《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离合词始终是困扰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题。
由于它在口语中
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动宾离合词是离合词中数量昀多
的一类,因此无论在本体还是教学研究中,它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的主
要内容就是考察留学生动宾离合词的偏误情况并提出相关教学对策。
论文主要分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部分,介绍以往研究成果和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测试部分,笔者选取80名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测试和个别
访谈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离合词的掌握情况,统计测试数据,并按照所要考察的八
大类形式对留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偏误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留学生离合词偏误按语法结构和语用进行分类,总结出昀常见
的几种偏误类型,并据此提出教学对策。
主张通过对比、语块教学、语境教学等
帮助学生减少偏误的发生。
论文旨在通过对留学生动宾离合词掌握情况的测试,对其偏误进行总结归
类,并依此探究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动宾离合词偏误分析教学对策ABSTRACTLIHECIhasalwaysbeenanimportantproblemduringtheChineselearning
processofforeignstudents.Itbecomespressingsinceittakesagreatpartinoral
Chinese.Verb-ObjectLIHECIisveryimportantbothinChinesestudyandteaching
becauseofit’slargenumbers.Thethesiswilldotheinvestigationoncommonerrors
amongforeignstudentsandgiveteachingsuggestionstowardsthem
Thethesishasthreeparts
Inthefirstpart,wewilldefinewhatLIHECIisandsummarizethepresentstudy,
besides,showthetheoriesbasisofthisthesisInthesecondpart,wewilldotheinvestigationamong80foreignstudents.We
willdotheerroranalysisandlearntheusageconditionofLIHECIamongforeign
studentsthroughtheresultsofquestionnaireandpersonalvisit
Andinthethirdpart,wewillreclassifytheerrorsandthengivesometeaching
suggestionstoalltheCFL/CSLteachers
Throughtheerroranalysis,investigationofteachingmaterials,wewanttohelp
CFL/CSLteacherstogetmoreeffectivemethodsinteachingVOLIHECI
KEYWORD:
TeachingofChineseasaSecondLanguage
Verb-ObjectLIHECIErrorAnalysisTeachingStrategy目录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写作的缘起..1
第二节论文的目的和意义..1
第三节论文的框架..2
第二章文献综述.3
第一节离合词的本体研究现状3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离合词的研究.11
第三节小结15
第三章理论基础..16
第一节中介语理论16
第二节偏误分析.17
第三节语块理论.18
第四节语境理论.19
第五节小结20
第四章动宾离合词偏误调查21
第一节调查目的.21
第二节调查对象.21
第三节研究的设计22
第四节实施步骤.24
第五节小结24
第五章统计的结果及分析..25
第一节调查结果.25
第二节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的偏误分析.27
第三节小结53
第六章留学生动宾离合词习得现状及教学对策.55
第一节留学生动宾离合词习得现状概述55
第二节影响留学生动宾离合词习得的因素分析60
第三节留学生动宾离合词偏误的教学对策..64
第四节小结69
第七章结语?
?
总结与展望70
第一节对本文的总结..70
第二节对今后研究的展望71
参考文献.73
附录78
后记87
第一章绪论
1.1写作的缘起
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经常会出现像“见面他”、
“结婚他”这样的偏误。
类似于“见面”、“结婚”的语言单位,学术界昀普遍的命名
是“离合词”。
所谓“离合词”,主要是指那些“由一个单音动词和一个单音名词组成的双音动
1
宾结构”。
离合词是汉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大多出现在口语当中,看起来像一
个双音合成词。
在使用上,它既可以合在一起用,类似于一个合成词;又可以内部
扩展,类似于一个短语。
因此,留学生对这一语法总是深感困惑。
首先,离合词从表面上难以和合成词区分开来;其次,对于离合词的运用,他们很难找到规律来效法。
离合词大量出现在口语当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关于离合词的教学,很多学者都从偏误析的角度提出,偏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受到留学生母语的影响,他们或主张注重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或从宏观的角度提
出离合词教学的原则。
但对于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将离合词的偏误率降到昀低,学界
似乎始终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
1.2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在对以往离合词本体和教学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发现仅仅
使用汉外对比分析无法解决留学生离合词的偏误问题,而且外语教师不可能掌握那
么多国家的语言,因此对比分析在具体操作上很难实施。
所以笔者拟作本文,首
先,试图从偏误分析的角度考察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研究这些偏误的分
布和特点。
其次,通过对离合词习得偏误的分类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
不同偏误的不同解决方法。
目的在于承前启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
出自己的看法,希望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
周上之(2006),《汉语离合词研究?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页。
1
1.3论文的框架
本文共分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文章的创作缘起、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离合词本体以及教学的研究。
第三章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包括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对策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介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
以语言测试的形式,收集留学
生离合词使用情况的语料,并对此进行分析和统计。
第五章对语言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在八大类离合词使用形式的基础上,对学生
每类离合词的掌握情况进行描述,并对学生离合词的使用偏误进行分析。
第六章对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按照语法和语用两个标准重新进行分类,总结昀
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对之进行归因性分析,并分别提出教学对策。
考察教材中对离
合词的注释及练习,提出关于离合词解释和练习的建议。
第七章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意义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全文的重点。
2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
研究。
下面将分别展开介绍。
2.1离合词的本体研究现状学界有关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是围绕离合词的命名、界定、产生动因以及
结构类型、扩展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2.1.1离合词的命名及界定
2.1.1.1离合词的命名及研究简况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讨论词的连写时,林汉达就提出,凡是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
1
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
1957年,陆志韦先生首次将之
命名为“离合词”,这一术语在目前使用昀为普遍。
此外,还有人称之为“可分离词”
彭楚男等,1954、“离合动词”张寿康,1957、“类短语词”(范晓,1981)、“离
析性词”陈光磊,1994、“韵律词”(冯胜利,2001)等等。
“离合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50-70
年代,第二个高潮是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
虽然1957年,陆志韦才首次提出“离合词”的概念,但之前,离合词这一语言
现象就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汉语拼音化运动使得离
合词问题从理论走向实践。
这一阶段是离合词的本体研究阶段,研究焦点集中在词
与词组的界定和分词连写上。
昀终,这场讨论因为拼音化无法实施而渐渐沉寂下去。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离合词在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学界发现,离合词的偏误成为“外
国留学生运用汉语的一大通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母语为何种语言的留学
2
生,在汉语运用中都存在这类问题”。
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讲,“很难弄清这种
3
词语什么时候可分开,什么时候可合用,教师也很难从理论上讲清规律”。
因此,
第二阶段的“离合词”研究主要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展开的。
另外,计算机翻译软件的日益更新促进了学界和计算机软件领域对于汉语语法
1
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10期。
2
杨庆蕙(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处理问题,《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3年。
3
卢福波(1992),支配式离合动词探析,《思维与智慧》,1992年第4期。
3
的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虽然外汉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汉外机器翻译的研究,离实用还存在相当的距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语法的
特殊难点造成的,其中切分词的难题就包括“离合词”。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动宾式“离合词”在口语中具有的强类推作用,使得语言
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合规范的扩展用法,“离合词”成为了语言规范的对象。
这些都促成了语言学界对离合词的进一步研究。
2.1.1.2离合词语法性质界定的论争
对于离合词这一特殊群体,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大体分为以下五种:
一离合词是词;
二离合词是短语;
三离合词是词与短语的中间状态;
四离为短语合为词;
五离合双字组。
下面笔者将对其一一展开叙述。
一离合词是词
认为离合词是词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对外汉语学界的学者,大部分认为离合
词应归为“词”。
把离合词看成词的前提必须是:
汉语的一部分词在有些情况下是可
以分离的。
刘泽先(1953)认为,离合词偶尔也会被临时拆开使用,但并不能因此将拆开
1
的词看成词组。
所以,他认为,离合词是词,而不是词组。
林汉达(1953)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
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自身受词并不是宾语,它是
跟及物动词连用表达一个概念,组成不及物动词的一个词素……”。
如“唱歌,走路”。
2
不能因为它们可以拆开来插入别的词儿变成短语或句子,就认为它们不是词。
胡附、文炼(1954)认为离合词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物,但与词比较接近。
他们
注意到离合词是“词同仂语的中间物”,但是基于西方语言学的立场,他们仍主张“把
3
它们认为词”。
赵元任(1968)在《汉语口语语法》中称这类组合的扩展为“离子化”,他在讲
动宾式复合词的“离子化”时指出了词的扩展问题,并从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角
1
刘泽先(1953),用连写来规定词儿,《中国语文》,1953年第3期。
2
林汉达(1953),动词连写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10期。
3
胡附、文炼(1954),词的范围、功能、形态,《中国语文》,1954年第8期。
4
度出发,认为“放心、开饭、做梦、害羞”是复合词的一种,因而主张复合词可以
有有限形式的扩展,扩展方式不止一种,只要两个成分挨得相当近就可以。
如“注
1
意”可以扩展为“注一点儿意”。
除了他们以外,彭楚南(1954)洪笃仁(1984)、张静(1987)等学者也持类似
的看法。
在对外汉语学界,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离合词归为词。
李清华(1983)认为离合词是“特殊的词”。
她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涉及的离合词作了初步的分析,将动宾结构的离合词归纳成动名、
动形、动动三类,同时还列举了三种昀常用的扩展形式和动词性语素重复的形式,
并整理了昀常用的几十个离合词的扩展情况。
她认为,这些离合词多属动作性动词,
2
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
(转引自周上之,2006)
赵金铭(1984)认为离合词更接近词。
他挑选了三组同形异质的DM(即动+宾格
式)进行比较,区分了短语、离合词和词。
他认为,要给离合词定性,“单凭意义是
不能达到目的的,主要的凭据还是它的内部结构关系,其次还要看看它和哪些单位
3
相结合,结合力怎样,以及如何结合。
”由此可见,他给离合词定性的主要依据是
离合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转引自周上之,2006)
将离合词处理成词的好处在于简单明了,便于翻译。
但这种说法和词的本质特
征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离合词是短语
主张离合词是短语的人为数不多。
王力(1946)昀早在划分词和仂语的界限时指出:
“凡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得
进别的字者,就是仂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
”他认为像“说话”,“走路”甚至“打
仗”,“害病”,都是仂语,因为可以说“说大话”,“走小路”,也可以说“打了一仗”,
“害了一场大病”。
但像“挖苦”就只是单词,因为只可以说“挖苦他”,但不能说“挖
4
他的苦”。
钟锓(1954)从词的语法特征的角度,将离合词划为短语。
他针对学界讨论中
以意义为标准把离合词划入词的观点,提出这种看法“忽略了在用这些词组造句时
的语法上的特点。
”如“吃饭”“走路”“说话”都是由两个独立的词组成;对于动宾
两个成分已经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以及宾语已与动词合二为一,失去了具体语义这
1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
转引自周上之(2006),《汉语离合词研究?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69页。
3
赵金铭(1984),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2期。
4
王力(1946),《汉语语法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新版。
5
一点,他认为,并不能因此否定它们仍然是词组。
因为“当句子中缺少一个具体的
宾语时,及物动词常常拖上一些‘一般的’宾语,这些宾语并不带有新的逻辑含义,
例如‘吃饭’”。
对于这类名词,“只要说他们没有具体的含义就是,大可不必硬说它
们已经融合成了新的词。
”对于“打仗”“打架”这样的离合词,他认为在语法特征
上与“吃饭”这样的词组相近,与词相反。
他认为词是不能分开的,能分开的就是
1
短语。
周上之(2006)认为钟先生“比较彻底地贯彻西方语言学的标准。
”吕叔湘(1979)在离合词的问题上从汉语的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强调由于汉
语没有形态,造成许多语法的渐变现象,使得词和短语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因此
难于“一刀切”。
他的立场是尊重客观事实,充分承认矛盾与对立,对离合词的看法
也不强求一致。
同时,吕先生还摆出了两个矛盾,即词汇标准内部的矛盾(不可分
割性和相互依赖性)和词汇标准与语法标准之间的矛盾,“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矛盾
2
表现在:
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或者相反。
但
昀终,“在词汇和语法的矛盾中,吕叔湘先生似乎更偏重与语法原则,赞同词汇原则
(意义)向语法原则(形式)让步。
”(周上之,2006)
三离合词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
史有为(1983)在其论著《划分词的普遍性和系统性原则》中提出“准语素”
3
和“粘连短语”的概念,将“离合词”称作是“粘连短语”。
他对于离合词的观点
是从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他和吕叔湘一样,认为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物,很难用
...
“非此即彼”的作法判定它的归属。
他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仍有必要
对这种中间状态组合做进一步研究,确定它们在短语中的地位以及在词典中的地
......
位。
”他把离合词冠以“粘连短语”的名称,将其归入短语一类。
他通过对118个动
宾式组合进行分离程度的测试,把可分离程度分成三等,并认为“这几种短语可以
统称为‘粘连短语’,他们是昀接近词的一种短语,其中三度粘连短语是昀接近词的
(动不离宾,宾不离动)。
”
另一方面,他不赞同词和短语之间存在一种中间语法单位,而认为:
......“在词和短语中间不存在一种中间语法单位,既非词又非短语”,“中间状态的形
式中能归属于他们中的一类,也只能在他们内部的再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如
1
钟锓(1954),谈怎样分别词和语,《中国语文》,1954年第12期。
2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版。
3
史有为(1983),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语法研究与探索》,1983年第1辑。
6
果用系连类比法检查,也可以证明它们同一般动宾短语是基本上属于一个语法系统
的。
”
虽然史有为试图强调离合词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成分”,但昀终不免将它归
为短语下面的小类。
五年后,史有为(1988)在其另一篇文章《关于归纳和演绎,
语法和语义》中提到“应该从模糊的、连续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而不应该“过于
1
纠缠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划分词。
”
李临定(1990)也主张中间状态的说法,但他并没有像史有为分析的那么仔细,
并且他认为离合词是接近词的。
“从离合动词可以看出,汉语的词和短语的界线不是
截然分明的,他们之间是渐变的,而不是顿变的……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域,模糊区
域,在这个区域里,从形式特点上看,既有像词的,也有像短语的,离合动词即是
2
这个区域里靠近词那一边的一个小类。
”
范晓(1996)在《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里提出:
“词同短语之间可以划界,这是一面。
也应看到另一面,即词同短语之间也没有
绝对的界线……有一些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不是很明显它们又像词,又像短语,处于
中间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
短语向词转化,这是普遍现象。
例如‘打仗’,‘洗澡’
之类的组合,便属于这种情形,所谓‘固定词组’的成语以及一般称之为‘专有名
词’的组合,实际也属此类。
这中间状态的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词,不妨称之为类短
3
语词,可简称为‘短语词’。
”四离为短语、合为词
这是一种昀具典型性的观点。
有些学者在兼顾了离合词的两个对立面的基础上,
主张离合词在合起来使用时应该看作词,在分开使用时应该看作短语。
比方说,动
宾格复合词如果能扩展,扩展前是一个单词,扩展后是两个词,如“我们洗澡了”
中,“洗澡”做谓语,而不是“洗”做谓语,“洗澡”是一个词;但它又可以拆开来
使用,如“我们洗了一个冷水澡”,“洗”是谓语,“澡”是宾语,“洗”和“澡”是
两个语法成分,两个词。
张寿康(1957)称动宾式词为“离合动词”,认为这类词在句法上常常充当一个
1
转引自周上之(2006),《汉语离合词研究?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3
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7
1
成分,也可以拆开来用作两个成分。
陆志韦(1957)认为,“有好些动宾格的例子,单说的时候能扩展,可是用在句
子里,能产生一般的动宾格所不具备的语法作用,同时也叫它们在句子里不能扩展。
这样的例子也是词,连写。
”这些“能扩展的结构”,“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
连写,同样收入词典。
已经扩展了,其势不能不分写……变成两个词了。
……这样
2
的动宾格的词是离合词。
”
朱德熙(1982)把词定义为“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由此
出发,他从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性质,认为“理发”的“理”
是自由语素,“发”是黏着语素,但是“理发”可以扩展,而且“理”和“发”的次
序有时还可以调换。
根据这些,把“理发”看成词,把扩展以后的格式“理了个发”、
3
“理不理发”看成是词组。
“至此,离合词的讨论除了词和短语的区分之外,又引出
了一个词和语素的划界问题。
这是离合词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范畴,也是50年代的
4
讨论中未曾涉及的。
”
五离合双字组
这种观点是周上之先生(2006)的独创。
他认为:
“所谓‘离合词’,就是离合双字组,一种在意义或功能上有其特性,与短语不
同的双字组。
双字组可分可合,既可以合起来以字组为一个大的单位来组合,也可
5
以分开来,各自以字作为最小单位来组合。
”他搁置词和短语的概念,主张从字本位的观点出发,从字的组合角度,将在双
音框架内的单字关系按使用形式分成三类:
凝固字组,可分字组,以及分离字组。
其中可分字组包括离合词和一般意义上的双音短语,分合程度先不予考虑,二者都
6
是可分可合的,如:
谈天,可以合起来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谈了一会儿天”。
他认为“语言的形式结构,在印欧语表现为词,词是音形的统一体;在汉语表现为
字,字是音形的统一体”,而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就可以“把离合词放在以字为单位的
大环境中去观察,……理解这只是可分字组关系中的一种情况,和被称为短语的字
1
张寿康(1957),略论汉语构词法,《中国语文》,第6期。
2
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
3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4
周上之(2006),《汉语离合词研究?
?
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同上,第314页。
6
同上,第313页。
8
1
组并无本质区别”。
以上是学界对于离合词性质的界定。
笔者在本文采用周上之先生“离合词和短
语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结构,只是内部成分和外部功能上有不同程度之分”的观点,
认为“虽然在形式和结构上各自分离了,但是其内部的意义,却相互关联”,因此,
也不能说它们就是短语,只是“离合词从词的这一头演变,扩展度不断增大,到了
2
与短语相连的边缘部分,其扩展力已与短语不相上下。
”2.1.2离合词产生原因及离析动因的分析
关于离合词产生原因和离析动因分析的论著,主要如下。
刘叔新1993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留学生 动宾 离合 词偏误 分析 教学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