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 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7428503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94KB
广播 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docx
《广播 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 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小学教育
学号:
姓名:
x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
: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
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
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
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9、原理学习:
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
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简答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同时,在结果分析时注意实际的教育意义。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答:
(1)知识的学习:
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
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
智力的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多进行的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
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映生成器和反映器组成。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根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程八个相互关系的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加涅指出,在各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答:
(1)区别:
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
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三、论述: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
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
包括: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A.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B.性格差异。
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P62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
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学也相应的划分成两种方式。
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示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
别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
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
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种教学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
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百本质特征、正例和反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作业2
一、 名词解释
1、创造性:
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
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
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
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作法是:
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
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
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原型。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重要思维方法。
6、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7、他律:
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
(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9、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
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10、元认知策略:
是学习者用来评估自己的理解、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策略,它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等。
二、简答题:
1、 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
一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1)有关的知识背景:
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2)智力水平和认知特点:
智力水平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认知特点如对问题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认知方式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反省性等,对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影响。
(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们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4)另外,还有酝酿效应。
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放一放,转而从事其他的工作,这样做有时不仅不妨碍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在放松之余,出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情况,使问题较快地得到解决。
3、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答: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
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
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如打字、射箭),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
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表现为从外部难以觉察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
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
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省略、高度减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
第三,活动队要求不同。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
但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映的连接,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比如,小学生心算、写作文等智力活动,总是依赖数小棍棍或手指,从依赖笔算、看图说话,逐渐脱离外部动作(动手、动口)而依赖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真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答: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所谓熟练操作是指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熟练操作可以借助专门仪器和设备,通过人们完成工作的速度、准确性、协调性、反映时间、应变性等指标来测量,也可通过熟练化操作所反应的特征来衡量。
5、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答:
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1)道德行为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3)道德意志的培养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
道德意志是指人在完成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成分。
它主要表现在:
道德动机能经常战胜非道德动机;能排除内外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引出的行为决定。
道德意志坚强的人能将自己的道德动机付诸实现。
而道德意志薄弱的人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应该做到:
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2.组织行为练习,提高学生的意志力3.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多有的措施,都应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7、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该理论认为:
第一,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第二,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第三,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8、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
(1)及时复习
(2)集中复习和分散学习(3)试图回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采用头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试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答:
(1)形成程序性知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丰富练习形式、注意举一反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进。
3、试论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生成性。
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3)有效的监控。
强调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过程二者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4)个人效能感。
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
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
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3、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种方式。
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4、个别化教学:
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
5、课堂评价:
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6、课堂气氛: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7、移情:
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
主要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9、趋-避式冲突:
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的心理冲突。
10、教学设计:
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
二、简答题
1、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成就目标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
(2)成就目标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3)成就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答:
(1)好奇,它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创新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
(2)兴趣,它是个体为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3)愉快,它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
(4)焦虑,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答:
(1)把握愉快四因素。
(2)明确挑战任务。
(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
(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答: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运动技能的学习。
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
答:
(1)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
(4)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习惯。
(5)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
(1)了解学生的需求。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7、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答:
(1)教师的课堂动作能力。
(2)教师的移情。
(3)教师的期望。
(4)教师的焦虑。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
(1)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培养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效地教学。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的方法:
确定表现的而非结果的目标;确定挑战性的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设置现实的而非非现实的目标;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远目标。
(3)成就动机训练:
分为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六个阶段。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答:
(1)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难度要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加强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
(7)加强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作业4
一、选择题
1、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ABC)。
A营养B睡眠C适量的运动D遗传
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事(ABCD)
A教师心理B个体差异C教学心理D学习心理
3、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集中体现在(ACD)等方面。
A发展水平差异B气质类型差异C表现早晚差异D结构差异
4、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事(B)
A布卢姆B布鲁纳C奥苏贝尔D桑代克
5、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要包括的类型有:
(ABCD)
A过失型B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广播 电视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 电视大学 小学 儿童教育 心理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