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7425519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253
- 大小:136.02KB
《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docx
《《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docx(2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
《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试题汇编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答案】微生物是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
二、填空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有原始的核物质(DNA),无、等核结构,具有两类核酸,缺乏细胞器(除外无其他细胞器),以非有丝分裂的方式行繁殖。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高度分化的核,有、和,具有细胞器,行有丝分裂的低等生物。
包括、藻类和。
【答案】
1.核仁,核膜,核糖体,二分裂。
2.核膜,核仁,染色体,真菌,原虫。
三、单选题
1.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细菌B支原体C立克次体D衣原体E真菌
【答案】B
四、问答题
1.试述微生物按其结构和组成的分类
【答案】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章细菌系统分类学概述
二、填空题
1.系统学就是给活的生物进行分类的科学,故而又称作系统分类学,它包括三个方面:
、和。
2.细菌命名法规分为、、和
【答案】
1.分类,命名,鉴定。
2.总则,原则,规则,辅则。
第二章人体常住微生物及致病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
【答案]】当宿主的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
2.潜伏感染
【答案]】当宿主与病原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之病原菌大量繁殖而发病,如结核分枝杆菌有潜伏感染。
侵袭力
【答案]】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毒血症
【答案]】是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是其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4.败血症
【答案]】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5.菌血症
【答案]】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暂时或一过性通过。
如伤寒和流脑的早期有菌血症期。
6.带菌状态
【答案]】机体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病原菌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
该宿主称为带菌者。
二、填空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______及______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______和______决定的。
3.内毒素是______菌细胞壁中的______成分。
4.内毒素是由类脂A、______和______组成。
5.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______,菌体抗原(O抗原)是_____。
6.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可用甲醛处理制备_____。
7.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_____、_____和肠毒素。
8.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体液因素、_____和_____细胞。
9.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_____和_____。
10.吞噬细胞对细菌的杀伤和消化作用主要由_____和_____两大系统介导。
1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_____或人与_____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答案】
1.数量,途径
2.毒素,侵袭力
3.革兰阴性,脂多糖
4.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5.类质A,特异性多糖
6.蛋白质,类毒素
7.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8.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9.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10.抗体,补体
11.患者,感染的动物
三、单选题
1.正常机体中的无菌部位是
A.皮肤表面
B.粘膜表面
C.外耳道
D.血液
E.眼结膜
【答案】D
2.正常机体中的有菌部位是
A.腹腔
B.骨髓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
【答案】E
3.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是
A.变为耐药菌
B.发生基因突变
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
E.发生S-R变异
【答案】C
4.关于正常菌群的致病条件中错误的是
A.寄居部位改变
B.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C.菌群失调
D.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E.细菌的毒力变异
【答案】E
5.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皮肤上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
B.双歧杆菌是肠道内含量最多的细菌
C.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含量最多的细菌
D.鼻腔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
E.口腔最常见的是甲型链球菌
【答案】C
6.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维生素
B.纤维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E.生态制剂
【答案】E
7.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入机体的途径
【答案】C
8.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粘附因子
B.侵袭性酶
C.毒素
D.芽胞
E.荚膜
【答案】D
9.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答案】E
10.细菌荚膜的功能是
A.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
B.与细菌分裂有关
C.与细菌的生长能力有关
D.与细菌的接合有关
E.与细菌的变异有关
【答案】A
11.关于内毒素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
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答案】E
12.外毒素的特性叙述正确的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D.可制备成类毒素
E.耐热
【答案】D
13.细菌外毒素的特性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毒性作用有选择性
C.受甲醛作用变成类毒素
D.毒性部分是脂质A
E.不耐热
【答案】D
14.类毒素的性质是
A.有抗原性也有毒性
B.没有抗原性而有毒性
C.有抗原性没有毒性
D.没有抗原性也没有毒性
E.具有内毒素特性
【答案】C
15.有关抗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要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B+C
【答案】B
16.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留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留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答案】C
17.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潜伏在体内的病原菌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仍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答案】E
18.下述细菌中易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答案】B
19.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易发生的感染类型是
A.不感染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潜伏感染E带菌状态
【答案】B
20.可经过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奈瑟菌
B.淋病奈瑟菌
C.伤寒沙门菌
D.军团菌
E.结核分枝杆菌
【答案】E
21.各种细菌特定的侵入部位有关的因素是
A.细菌的侵袭力
B.细菌的抗原性
C.细菌的特殊结构
D.宿主局部微环境
E.细菌的侵入方式
【答案】D
22.病毒在体内传播可通过的途径是
A.产道传播
B.沿神经系统
C.虫媒传播
D.水平传播
E.消化道传播
【答案】B
23.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C.组织中易感细胞的数目
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答案】C
24.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A.风疹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流感病毒
【答案】C
25.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不可能出现的后果
A.可引起组织损伤
B.细菌被杀死消化
C.细菌不被杀死,在细胞内仍可繁殖
D.可引起细菌在体内扩散
E.细菌不被杀死但发生变异
【答案】E
26.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答案】C
27.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答案】E
四、问答题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答案】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
外毒素是某些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它们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可引起各自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案】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3.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答案】全身感染是指机体感染后病原菌或/和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临床上常见有下列几种情况:
(1)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2)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3)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4.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案】抗体难以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发挥作用,故消灭胞内寄生菌主要靠细胞免疫。
发挥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有细胞毒T细胞(Tc细胞)和炎性T细胞。
Tc细胞可特异性杀伤病原菌感染的靶细胞,当靶细胞被溶解,释出的胞内寄生菌可被体液因素清除。
炎性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细胞内寄生菌进入机体后,一般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而不被杀灭,形成不完全吞噬。
炎性T细胞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如γ-干扰素等,能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极大增强,可将不完全吞噬转变为完全吞噬,即可将胞内寄生菌杀灭清除。
(刘运德)
第三章感染的证据
一、名词解释
1.Koch'spostulates
【答案】即柯赫法则,是判断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标准。
该法则包括如下内容:
①病原微生物一定存在于感染性疾病个体中,而在健康的个体中不存在。
②一定能分离和纯培养所怀疑的病原微生物。
③当分离的病原微生物接种敏感的动物模型时,可以导致相同的疾病。
④相同的病原微生物可再次从这种被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分离到。
2.传染源
【答案】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常见的传染源有: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3.Seroconversion
【答案】即血清转换,是指感染急性期血清与感染2~3周以后的血清比较,抗体由阴性转换为阳性的现象,是诊断新近病毒感染的最好的血清学标记。
正常情况下抗体的滴度只发生细微的波动,而感染状态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可发生4倍以上的显著性改变。
二、填空
1.感染的证据包括、和。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包括病原体的、、和。
3.从病原学角度研究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主要判断标准是。
4.感染患者痰液的外观常可以提示病原体的类型,如脓痰有恶臭气味者,常提示;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液,提示;痰白粘稠,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提示;铁锈色痰液,提示;砖红色痰液,提示等等。
5.部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表现出典型的粪便外观,如霍乱患者粪便外观呈改变,阿米巴痢疾时粪便颜色呈。
6.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7.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在此温度下,绝大部分医学真菌均生长良好;深部致病性真菌一般都适于培养;双相性真菌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菌落形态及结构的变化,26℃时为,37℃时为。
8.血液或组织内原虫感染血涂片不论是薄涂片还是厚涂片,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和。
9.鞭虫卵呈长椭圆形,大小约50~54×22~23μm,无卵盖,卵壳厚,两端有。
10.常用的寄生虫虫卵检测方法有、、、和等。
【答案】
1.临床证据,流行病学证据,病原学证据。
2.病原学证据,形态学证据,培养与鉴定证据,免疫学证据,基于病原体组分检测的证据。
3.柯赫法则。
4.厌氧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棘球蚴病,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5.米泔水样,果酱样。
6.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7.25℃~28℃,37℃,菌丝相,酵母相。
8.瑞士染色,姬姆萨染色。
9.透明栓。
10.直接涂片法,厚涂片透明法,浓聚法,毛蚴孵化法,钩蚴培养法。
三、单选题
1.2003年新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原体最终确定为()
A.流感病毒
B.副粘病毒
C.新型冠状病毒
D.衣原体
E.支原体
【答案】C
2.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
A.伤寒沙门菌
B.麻疹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答案】E
3.下列哪项属于全身感染的常见症状()
A.咳嗽
B.腹泻
C.发热
D.黄疸
E.血尿
【答案】C
4.柯赫法则(Koch'spostulates)作为判断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标准。
其内容不包括()
A.病原微生物一定存在于感染性疾病个体中,而在健康的个体中不存在。
B.病原微生物仅能从该种疾病患者体内分离到,其他任何疾病均不可能存在。
C.一定能分离和纯培养所怀疑的病原微生物。
D.当分离的病原微生物接种敏感的动物模型时,可以导致相同的疾病。
E.相同的病原微生物可再次从这种被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分离到。
【答案】B
5.革兰染色难以分辨的病原体不包括()
A.军团杆菌
B.支原体
C.白假丝酵母菌
D.分枝杆菌
E.梅毒螺旋体
【答案】C
6.血平板上培养常产生β溶血环的细菌是()
A.无乳链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绿色链球菌。
D.肠球菌
E.D群链球菌
【答案】A
7.浅部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左右,在此温度下,绝大部分医学真菌均生长良好,过低和过高的温度可影响真菌生长。
A.4℃
B.25℃
C.35℃
D.37℃
E.42℃
【答案】B
8.免疫学方法诊断感染性疾病时,常取取患者双份血清,即一份在疾病的急性期,另一份在恢复期(一般为2~6周后),当抗体效价升高()倍以上方有诊断价值。
A.1
B.2
C.3
D.4
E.8
【答案】D
9.下列哪一个试验不属于常用的寄生虫虫卵检测试验()
A.直接涂片法
B.改良加藤法
C.厚血膜涂片
D.浓聚法
E.毛蚴孵化法
【答案】C
10.怀疑阿米巴感染时,如粪便标本不能及时检查,标本应放置()温度下保存。
A.4℃
B.25℃
C.37℃
D.-20℃
E.-70℃
【答案】C
四、问答题
1.列举实验室获取细菌感染证据的4种常用手段,并举例说明
【答案】
(1)形态学检测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2)培养和鉴定大部分细菌可通过培养和鉴定获得诊断
(3)免疫学检测肥大反应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
(4)基于核酸的检测难以培养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PCR检测。
(刘根焰)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培养基
【答案】培养基是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着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二、填空题
1.细菌感染后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和。
2.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有直接关系。
3.通过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就可做出初步病原学诊断的病原体有、等。
4.在细菌鉴定过程中,分离出纯种后,通常应用以下方法做出最后鉴定,即、、、等。
5.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等三大类。
6.根据用途分类,培养基的种类有、、、、。
7.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和。
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8.根据物理性状分类,培养基的种类有、、。
9.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等。
10.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即和。
【答案】
1.病因学诊断,指导临床用药。
2.采取的时间,采取的方法。
3.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
4.菌落观察,形态染色观察,生化反应试验,血清学鉴定。
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
6.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7.急性期,恢复期,高四倍或四倍以上。
8.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9.肥达反应,外斐反应。
10.病原菌的鉴定和其成分的检查,血清学试验(查抗体)。
三、单选题
1.在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答案】B
2.对细菌种属的鉴定,下列哪项方法不是必须的()
A.形态染色观察
B.分离培养
C.菌落观察
D.药敏试验
E.血清学鉴定
【答案】D
3.下列哪种试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
A.糖发酵试验
B.外斐试验
C.C.V-P试验
D.靛基质试验
E.甲基红试验
【答案】B
4.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相应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试验阳性即有辅助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答案】D
四、问答题
1.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
(1)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特别是正常微生物群的污染。
(2)根据不同病原菌在机体内的分布、繁殖和排出的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
(3)同一疾病不同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4)尽早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否则应加药物拮抗剂。
采集局部不得使用消毒剂,必要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再取材。
(5)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标本。
(6)标本必须新鲜,尽快送检。
(7)根据病原菌特点,选择接种、保存及运送方法。
(8)在标本容器、相应化验单上,做好标记,详细填写检验目的、标本种类、临床诊断及其他常规项目。
2.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
(1)原理:
革兰阳性菌等电点低于革兰阴性菌,在同等条件下,吸收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多;②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立体网格状结构紧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菌细胞内漏出,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质含量高,易被乙醇溶解,使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漏出;③革兰阳性菌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脱色。
此外,染色结果受菌龄、染料脱色时间、pH等多种因素影响。
(2)操作方法和结果:
将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染色lmin后水洗,再加碘液媒染1min后水洗,然后用95%乙醇脱色30秒后水洗,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1min后水洗。
干后镜检,细菌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的为革兰阴性菌。
(3)临床意义:
①鉴定细菌,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②与致病性有关,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内毒素致病,二者临床表现和致病机理各不相同;③参考选择抗菌药物,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霉素、龙胆紫等敏感;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类等敏感。
3.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
(1)原理:
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分枝杆菌属细菌,细菌胞壁脂质多,其中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能够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而使菌体保持红色,故称抗酸染色法。
(2)操作方法和结果:
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高浓度石炭酸复红加热染色3~5min,倾去多余染料后水洗,用3%盐酸酒精脱色30s水洗,最后加碱性美蓝复染30s水洗,干后镜检。
细菌被染成红色的为抗酸杆菌,细菌被染成蓝色的为非抗酸性细菌。
(3)临床意义:
用于鉴定分枝杆菌属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以及某些放线菌。
4.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其制备程序?
【答案】
(1)组成成分:
①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特殊生长因子等。
②凝固剂:
琼脂、明胶。
③抑菌剂:
抑制杂菌生长。
常用的抑菌剂有胆盐、煌绿、孔雀绿、蔷薇酸、亚硫酸钠、亚硒酸盐、亚锑酸钾、苯乙醇等。
④指示剂:
常用的指示剂有酚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蓝、甲基红、酸性复红、中国蓝等。
(2)制备程序:
调配与溶化、调整pH、过滤澄清、分装、灭菌、无菌检测与质控、保存。
(邵世和)
第五章微生物的保存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答案】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它是在斜面培养物和穿刺培养物上面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一方面可防止因培养基水分蒸发而引起菌种死亡,另一方面可阻止氧气进入,以减弱代谢作用。
2.载体保藏法
【答案】载体保藏法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例如沙土保藏法和滤纸保藏法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检验病原生物学 临床 检验 病原 生物学 试题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