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docx
- 文档编号:27420110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13KB
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docx
《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
如何应对别人的诽谤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心意没有形质躯体,所以谁也不能摧毁它。
问:
如果心意执着身体为我或我所,岂不是会遭到各种痛苦伤害吗?
答:
这也无法成立。
当别人对我轻视,说粗鄙的言语,以及口出恶语相骂时,既然这些对身体毫无伤害,心意你为何要生嗔恨呢?
面对别人的讥讽、诽谤和斥责时,该如何修安忍呢?
作者在论中叙述了殊胜的修法,我们应细心地听闻思维,也应时时用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在日常中,遭受言语诽谤的机会,无疑会有不少,在这种时候,我们应如论中所言,对之作仔细的观察:
他人对我的讥毁伤害,是损害了我的心呢?
还是损害了我的身?
如果此二者都不会受害,哪还会有谁受伤害呢?
首先来看自己的心,在别人讥毁时,会不会受损,如果有损伤,那我们去反击他人,在世间上也许说得过去。
但观察心意,它是什么形状?
在哪儿?
颜色、大小等等。
纵然你有过人的智慧,也不可能见到心意有形状、处所,心意它没有任何形体实质,也不住在身内身外等任何地方,佛在《宝积经》中说:
“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有,于内不随有,二者之中不随有,若遍寻之无有而可缘也。
”在《楞严经》中,佛陀也向阿难七处征心:
身内、身外、潜伏根内、开合明暗、随所合处、中间、一切无著,这七处都无法成立。
心既然没有形体、处所、如同虚空,自然也就无法去损毁它。
平时有些人说什么伤心,心受到欺侮等等,其实是没有观察的缘故,如果去深入观察自己的见闻觉知心,其本体就会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会存在受伤害的可能性。
这个道理我们如果能了解,面对讥毁时,就能消除心受损毁的误执。
心意既然无形体,不会受讥毁伤害,那么身体会不会受到讥毁伤害呢?
身体是地水火风无情法组成的,它本身不会有任何苦乐感受,既无苦乐感受,那么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受损害的问题。
除了身心之外,我们也就没有其它可受苦损之处。
可是凡夫遇到他人讥讽时,总要生起苦受而导致生嗔恨,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论中的答案便是这两句,在各论师的讲义中,对此有不同解释。
有的讲义解释此句说:
若自心执身为我或我所,则会为讥毁所苦。
有的讲义中释此句为他人的问辩句,在此我们也遵循这种解释。
因在前面作者说“心意无形体”,故不会为讥毁所伤害,但他人不承认,反驳说:
心意一定会受到伤害的,比如说心意执身体为我或我所,在身体受到伤害时,心意就会因此而感受到害苦,所以心意生嗔也是有道理的。
这种辩难当然无法成立,因为言语的讥毁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以此心意也就不会受害,那么心意有什么理由生嗔恨呢?
颂词中的“轻蔑”是指藐视、轻视的态度,“语粗鄙”、“恶言辞”指粗恶卑鄙的语言,这些法对身体毫无伤害,纵然有千万众生对某人的身体恶口相加,身体本身也不会有任何感受。
既然于身无损,那么心意对身体的执着最厉害,对无损害的外境,也就没有任何可嗔的理由了。
可是奇怪之处就在此,于心意本身无损,于心意所执之身也无损,但心意还是要生嗔,我们想不通,也就只好去反问心意本身,“心汝何故嗔”呢?
追其根源,也只有是无明妄执在作怪而已,其余根本没有任何正当理由。
我们在日常中,无可避免的要听到一些讥毁言辞,如果此时不能护持正知正念,而随无明习气的指使,肯定免不了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一种本来不应有的伤害、侮辱等等苦受,因此而大发嗔恼,与他人发生冲突。
我看汉族四众弟子中有一些人对此应切实地注意,你们有些人之间开始是辩论,慢慢的变成争吵,由没有损害作用的言论而生嗔,最后回去紧闭门户,发愿不再接触他人,这种现象很危险。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两个老比丘和一位年轻的比丘辩论佛法,后来变成了争吵。
其中的一名比丘特别生气,回住房紧闭门窗,躺在床上越想越气,最后竟气死了,而且在死后,马上变成了一条毒蛇。
当时世尊以神通知道了此事,叫舍利子去开示毒蛇放弃嗔心,但舍利子无论怎么开示,毒蛇仍气鼓鼓地躲在房子里不肯出来,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只好回来禀告世尊。
世尊接着又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去,仍是没有起到作用……,舍卫城的人们听到此事后,很多人都聚集在房前来看稀罕。
世尊于是加持那条毒蛇从房子里出来,让它与另外两位争吵的比丘相互忏悔,认清自己的过失。
那条毒蛇流出了眼泪,世尊斥责它说:
“你造恶业时没有哭,现在果报成熟了,哭又有什么意义呢?
”毒蛇与另外两位比丘从内心发露忏悔了嗔心恶业后,世尊说了大慈大悲的法义,加持毒蛇迅速脱离了恶趣。
类似的公案,在藏传、汉传佛教中有不少,你们或许都听闻过,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引以为诫。
一切言辞如同空谷回音,对我们的心身都毫无损害,然而其事实虽如此,如果不去认清并牢记这点,愚痴的误执习气仍会不断地捉弄我们,将我们推进无端为讥毁而生嗔恼的危险境地。
因而不愿受捉弄而堕落的修行人,应尽力断除实执战胜烦恼。
谓他不喜我,然彼于现后,
不能毁损我,何故厌讥毁。
或有人说,其他人会因此而不喜欢我。
但事实上,无论在今生或来世,别人对我如何讨厌都不会毁损我,那么我为何要厌恶别人的讥毁呢?
有些人找理由说:
虽然身心都不会为讥毁所损害,但讥毁会导致其他人对我生厌心,生憎恶心,为此我自然要对讥毁者生嗔了,这也是合理的呀!
凡夫人在遇到他人对自己厌憎时,内心马上就会生不乐情绪,如果发现这是某人对自己的诋毁、讥讽而导致,嗔恨心也就自然地生长起来。
但我们继续分析这个过程,生嗔恨心其实也毫无必要。
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我的不喜,然而他人对我的讨厌,对我的现生、后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那么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后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受一些流言蜚语,如果能淡然处之,不将这些放在心上,那么世间也有这种说法:
“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无。
”只要不去执着,当面的斥责,嘲讽,或背后的诽谤谣言都会自然消灭,对我们不会有损害。
仲敦巴尊者说过:
“听到别人不悦耳的话语,你应当观为空谷音,如此则自心不会因之而不乐;没有不乐,就不会有嗔恼;没有嗔心烦恼,我们就会有成就的机会。
”相反,如果我们心相续中存有嗔恼,就不可能有成就的机会,《父子请问经》中说:
“若人嗔怒不成佛,故当恒时慈心观。
”
如果一直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嗔心烦恼,就像我们之间的一些修行人,平时不喜欢与别人接触,闻思修行表面好像很不错,但稍与外界有接触时,马上就会显露出烦恼习气。
我总想你们当中有一些人,应主动给常住办一些事,与周围的道友经常接触,先在学院这种环境中锻炼检验自己,这样能给修行创造很好的增上缘。
要不然,你总在“温室”中生活,一旦步出室外,风霜雨雪一齐降临,前途命运也就堪忧了。
有的时候,修行人多接触一些人,可能对修行极有助进,比闭关的作用还要好。
有些人闭关修了很久,但一出关,贪心、嗔心还是很厉害,我想如果能多接触一些人,心胸眼界能开阔一点,这样就容易跳出自我的小圈圈,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要不然,你一直闭关,闭、闭、闭,把自己闭在一个黑窝窝里,最后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
以前在拉萨附近有一对道友,一个喜欢坐禅,一个喜欢绕塔经行。
喜欢坐禅的人对绕塔者说:
“我现在修到了一定境界,需要很安静的环境,你不要打扰我。
”绕塔者问:
“真的吗?
”“真的,我现在要好好的修定……”于是绕塔者说:
“你要坐禅,那你也要吃屎吧!
”当头给了一顿责骂,喜欢坐禅的人听了勃然大怒,立即回击:
“你才要吃屎……”绕塔者静静地待他发泄完后,才说:
“对对,你得到的境界不错!
”在汉传佛教中,也有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关于这方面的故事。
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做官时,经常与隔江相望的佛印禅师谈经论禅,东坡学士喜欢坐禅,而且颇以为自己有所悟,一日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诗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禅师接信一看:
好大的口气,居然自诩为八风吹不动了。
便在信尾添了几个字,让来人带回,面呈苏学士。
学士接后一看,诗偈后批有“放屁!
放屁!
”四个字,他火冒三丈,命人备船,亲自过江去与佛印禅师算帐,刚近庙门,禅师便满面春风地迎了出来:
“哈哈,好个八风吹不动的苏学士,居然让‘一屁’风,吹过江来了,欢迎,欢迎!
”
这里我不是反对闭关,闭关是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最殊胜的静修方便。
但不愿接触外人,而自我逃避,躲在无人之处,自以为修到了高境界,那只是坐井观天。
我们每个人都应反省、检验自己,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对他人的言辞讥讽,那自己所谓的修行又有何境界可谈呢!
谓碍利养故。
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或有人说:
这些讥毁将会障碍我得到利养。
纵然我讨厌讥毁使自己的名利受用遭到损害,然而临命终时,仍不得不舍弃财富和名誉,而憎恨嗔害的罪业却会长久留存于心相续中。
上面虽然分析了讥毁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无有毁损,但有些人会进一步找理由:
虽然如此,但是他人对我的讥毁,会导致我今生的名闻利养受损,所以,我对他生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讥毁会导致名利减损,表面上看这倒是事实,他人如果到处给我们散布谣言,或以种种粗鄙的语言指责过失、讥讽嘲笑,有些人听到后,马上便不再恭敬供养。
但这也不能作为生嗔恨的理由,因为不管你如何讨厌名利的衰损,采取何种手段去护持,最终一切名利还是会远离你,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事实。
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你最终有一天要死,死时也不得不离开此世的一切利养、名位、亲眷等等,那时就连一分钱一根草也不可能带走。
《教王经》中云:
“国王到达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在临终时,现世的一切名利对你毫无作用,然你在生前为名利而与他人嗔恨争斗等种种恶业,倒是会留下来,像影子一样,紧随不舍,给你的死亡、中阴、后世,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
为了今生短暂而微小的名利,去大发嗔恼,以致自己长远的大安乐损坏无余,这是十分愚昧的行为,也是每一个有头脑者不会去干的傻事。
有些人虽然知道了一些要修安忍的道理,但在遇到讥毁时,立刻怒气攻心,将有关教言抛到了九宵云外,恨得要死要活的。
这类人要注意,这便是恶业习气深厚的表现,如果不痛加忏悔,弄不好就会如同“毒蛇的舅舅”一样,自己气死自己。
藏族人有种说法是:
“某某人不能惹,像毒蛇的舅舅一样”,“毒蛇的舅舅”是一种小虫,藏语的名字叫“爵”,这种小虫在遇到别人捉弄伤害时,会特别得生气,如果有人用草棍去挑拨它,不多久它便会“啪”的一声爆炸,内脏全部炸出来而死去。
在世间自己气死的人也有不少,他们不懂佛法,倒是不可过分指责,但在修行人之中,如果听闻过这些修法,还要如此,那岂不是比“爵”更愚痴更可怜吗!
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我宁愿现在迅速死去,也不愿过邪命活,苟且偷安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久,但最终必定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邪命活”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利养而生活,在《宝鬘论》中说:
“矫为利敬故,伪现根防护,媚为利敬故,先说柔软语。
侧面求所得,称赞他财物,方便求利故,当面讥谤他,赞叹现所得。
”其意指以矫作、谄媚、侧面乞求、方便研求、以利求利的手段去求利养者为五种邪命活。
此处的邪命活主要是指为取得利养而嗔恨他人讥毁的恶业,当然也可包括其它种种以恶业非法谋生的邪命活。
以邪命而活的人,时时刻刻都在积累恶业,为自己的后世与修行解脱,时时刻刻都在制造痛苦与障碍,而一点福德善法方面的义利也不会有。
陷入这样的处境中,确实是不如早点死了好,古人也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藏族俗语也说:
“恶人短命,世人无害。
”
今天早上我在色达县城从屠宰场上买了几条牦牛放生,看见那个卖牦牛给屠夫的老人时,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
“自己今生会不会像这个老人一样过这种邪命活呢?
假设因缘变幻,自己也处于他的地位,如果不卖牦牛就要饿死,那么自己就干脆选择死亡好了。
听说人不吃饭,半个月才会死,那时可能有点难受,但这点能够忍受吧……。
”当时Ra桑管家指着街市上的人说:
“你看这么多人,全都是为了今世的生活而忙碌着啊!
”确实,世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今生而活的,因为他们只有这么短浅的目光。
他们是决不惮以邪命而活的,佛经中说过:
“不见后世,无恶不造”,为了短暂的安逸,制造着千万劫也还不清的恶债,这是何等的愚昧!
一个人即生中靠邪命而活,苟且偷安地过日子,以恶业去求得安逸,纵然能长命百年,然而这百年中的每一点安逸,必定要以将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他最终要遭受死亡和堕落恶趣的痛苦。
有生者必有死,造恶业者得恶报,这是世人谁也无法逃脱的规律,如果能清楚这点,谁愿意去受长久的大痛苦,谁愿意造恶业过邪命活呢!
如果有人知晓了这个道理后,还要去为自己取得利养而嗔责他人的讥毁,那他确实是愚者中的愚者!
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
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
假使有人在梦中,享受了百年快乐以后才苏醒过来;而另有一人在梦中,只享受了短暂的欢乐就醒过来,这两人醒来以后,都一样不可复得梦中的快乐。
同样,人的寿命虽然有长有短,但死时都带不走生前的任何享乐。
我们的人生经历,其实与做梦并无区别,不管在梦中得到过多少安乐,亦只是梦景而已,在醒后无论如何也不可复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不应贪求梦幻的利养,而应致力于觉醒生死大梦的修行。
梦是一种迷乱意识的起现,它的产生与每个人的习气有关。
有些人做梦,于一梦中可梦历百年,从年轻一直到衰老,有着漫长的过程;有些人做梦,只有短短的时间,甚至只梦到一刹那的情景就醒过来了。
曾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做梦,梦中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怎样回去,也没有任何依靠,只好与当地一个妇人共同生活,这样过了多年,陆陆续续地生了三个孩子,后来三个孩子都夭折了,他特别痛苦,在叹息声中梦醒了,而他梦前泡的茶还在冒热气。
汉地流传的“南柯一梦”的故事,大致也是如此吧。
有的上师能加持弟子做梦,于短短睡梦中经历很多事情,这类故事也有很多。
但不管梦境中有多长时间的安乐享受,醒过来后,就会空空荡荡,什么也不会再存在了。
梦中经历百年的帝王生活也好,或只有一刹那的安乐也好,梦醒之后,这一切都如飞鸟过空,不会有任何痕迹留下来。
同样,我们一生中所有的经历,不论它时间有多长,经历如何的美满安乐或痛苦,其实质与梦境毫无区别。
人生终结时,如同梦的终结,同样不可能将这些经历继续下去,《三昧王经》中说:
“如少女梦中,生子见其死,生喜死不适,诸法如是观。
”少女在梦中为生儿子与死儿子而喜忧,而实质上,儿子的生死只是梦景,在实际中根本未曾有过,没有任何可以忧喜的。
轮回诸法的自相也与此相同,唯是妄相习气而已,我们在此世活多久,享受怎样的安乐和痛苦,一旦经历后,也只是一种迷乱意念影像而已,什么也不会留存。
世人有的一生高贵显赫,有的贫寒低贱,寿命的差别也悬殊,然而无论一生的经历如何,到命终时也就如同梦醒一样,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可想而不可及。
此时,所有的人都会一样,孤零零地步入中阴、后世,而相随的只有在世造的善恶业而已,《涅槃经》中说: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如果为了这样虚幻的人生,而造恶业去追求利养,那是多么不值得。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即使能得到丰厚的利养,长久地享受安逸和快乐,死亡到来时,也会如同遭强盗洗劫一样,赤裸裸地空随业力漂泊而去。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纵然依靠各种方式,获得极为丰厚的利养,就像那些富甲天下大富翁一样,在百年人生中,享受着如天人一样的安乐生活。
但到了死亡时,他纵有充满世界的财富,此时也不可能带走一分钱一块布,就像被强盗洗劫了一般,他只有赤裸裸空无一物,随业力步入中阴后世。
从这个过程去看世间众生的生活,确实是非常可怜,他们仅仅是为了今生而积攒劳苦,而且以这些行为造下很多恶业。
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为了积聚财富,享受安逸,造作的恶业更是不可计数。
看他们的作为,似乎是“惟恐自己不堕地狱,堕地狱惟恐不深”,上师的一首道歌中说过:
“且瞧世人造恶业,岂诸地狱已毁灭?
”以种种欺诈、偷盗、强夺等恶业,积攒了一些财富后,世人往往为此而洋洋得意,就好像不需要受恶报一样。
然而死亡时,这些财富如同遭洪水冲劫,丝毫不会给他留下,而为积累财富所造的恶业,却丝毫不爽地带来痛苦。
在律藏中说:
“诸比丘,当断除一切贪求利养之心。
”对修行人来说,利养是很危险的障碍。
有许多人闻思修法,苦行多年后,生起了一点功德,这时候有许多人就会去恭敬供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持不住自己,对利养生起贪心,那么修法功德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有人在学院时,持戒很清净,闻思修行也精进,但一回到汉地,居士们的恭敬利养使他很快就变了,闻思修法的事放在了一边,而心思全部放在了名闻利养上,经常走南闯北。
现在是闻思修习增长功德之时,不应为世间八法而断灭这种福缘。
虽然有些人在生活方面很困难,吃的穿的都不好,但这些并不要去刻意追求,现世在受用方面即使能很圆满,但死的时候,又能带走什么呢?
就像《大圆满前行》中讲的黑马喇嘛,一生中靠世间共同成就,得到了很多利养,但死后却堕入孤独地狱,大家对此应切实地留意。
现在最好一心一意安住在寂静处,抛弃求利养的心,而努力闻思修习,一旦真有一定境界了,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任运而成,正如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有条件弘法时,也一定要观察自心,到底是在造善业,还是在造恶业呢?
不然,在他人的恭维、利养前,很容易生起贪心、慢心等染污,而有了这样的染心,无论做什么事,唯有积累罪业而已。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或有人说:
利养能维持我的生活,使我有条件净除罪恶,增长福德。
但是,如果为了利养而憎恨他人,岂不是会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吗?
或有些人辩论说:
利养不是你所说的那样,一点作用也没有,如果有很多的利养财物,我可以依之维持生活,也可以用来忏罪修福。
比如说,我在外面化缘得到了很多的钱,就可以用来供养僧众,布施贫困,修建寺庙、塔、佛像等等,造很多善法,所以,求得利养的好处也有许多,别人如果阻碍我得到这些,那不是件值得气愤的事么?
利养财物本身自然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但是凡夫的心无始劫以来就对此特别的贪执,如果一个修行人的心转移到了这方面,自心也就会被烦恼染污。
特别是在所求利养为他人的讥毁所阻碍时,凡夫自然就会生嗔恚烦恼。
如果为利养而生嗔恼,那就要造很大的罪业,而断送自己的福德,《宝积经》中说:
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如果为了小利养而毁千劫所积的巨大善业,那么这种利养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智度论》第五卷中说:
名闻利养是断送功德苗稼的冰雹,是偷尽一切善法之盗贼……;阿底峡尊者也说过:
“利养是缠缚修行人的最恶毒的法,能从利养中解脱出来者,是人中莲花。
”利养所引生的危害既然这么严重,那么每个修行人都应对它谨慎断除贪执,不为它而造罪。
初入佛门的行人,应尽量住在寂静处,在上师身边多听闻修习一些对治烦恼的法,而不要为了以财物去供施的善法,到处求利养。
自己的烦恼没有调伏,就到处去化缘,表面上看来,也许你的善法形象很大,可是其实际情况呢,自己在此中有说不完的烦恼!
这样你得到的只有罪业,而福德不但无法积累,连以前所积的福善都会为一念嗔恼毁坏无余。
因此,我恭劝你们在没有得到一定的修证前,不要出去为了形象上的善法而花费时间精力。
对初学者来说,最适宜的是紧随上师住在寂静处,听一些轮回因果方面的教言,生起坚定的出离心,然后去依次第闻思修习佛法。
唐朝有些禅师在证悟后仍依止上师达十五年之久,他们并没有忙着离开上师,到处修庙造塔等等,更何况我们呢?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如果为了追求世俗的利养而活着,并因此而退失安忍难行,只做恶事而使来生堕落受苦,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活在世间,因不同的业力和因缘,生活目标与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活得非常清净,有些人活得很不清净。
如果一个修行人为了享受物质财富,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誉恭敬,这种目标导致的只会是不清净的生活,结果也只有堕落。
修行人的目标理想应放在追求开悟解脱、自利利他上,如果内心有了追求名闻利养等世俗八法的念头,那就会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所言:
“如果你有所求,连恶人的话也得听了。
”有求名利的心,在行为上也就会去迎合世人,行许多伪法行,以此而堕入轮回的险坑。
我们活在世间不是很长的,不应为微小的眼前享乐而造恶业,而应过清净的生活,净心守道,方能得至道。
这不但是出世修行人的基本要求,自古以来世间正士都以安于清贫为守持高尚人格之本,古人常说:
“宁可清贫,不守浊富”,“不为五斗米折腰”,“咬得菜根断,始能为人”等等,正直的君子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不愿守着恶业所积的财物而过。
这些古人虽不是修出世法的,但他们的品格道德,我想现代的许多修行人,都应该去学习。
一个修行人如果陷入了世间八法的业网中,自己的忍辱等德行立即退失殆尽,而所行所为只会是罪业,这样地活在世上,实在是毫无意义。
为名利而不计一切,这种人与盗贼有什么区别呢?
即使他非常有名声、有财富,实质上与小偷屠夫一样,而且罪业更严重。
藏族人有民谚说:
“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这几种众生,杀了也没有什么罪过。
”其意是说,屠夫猎人等活一天就要造一天的恶业,如果让他们死了,也就解救了很多众生,他们也少造恶业。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凡夫去杀死他们,超度不了,肯定有过失,但是针对造恶业者说,确实是早点死了比活着好。
为利养而活的人也是如此,他的人生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每活一天,唯有多造作一天的罪业。
我总想:
我们修行人,一辈子不开悟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千万不能一天遭心魔。
正如古大德所说: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如果心生邪见,业际颠倒,堕在名闻利养的世间法中,依佛法而造罪业,那才是令人可悲可叹的事情!
谓谤令他疑,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有人说:
“讥毁会使别人对我失去信心,因此我要嗔恨讥毁我的人。
”既然这样,当别人受谤时,你为何不同样生嗔恨呢?
难道对别人诽谤不会毁坏他人的信心吗?
有些人或许会辩解说:
别人诽谤讥毁我,会令他人对我不起信心,而生起怀疑,使我无法弘法利生,所以我对谤者应生嗔恨,让他不敢诽谤我,他人也就不会失去对我的信心,而《华严经》说: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我其实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护持他人的信心,为了利他而生嗔恼。
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心,不让他人生怀疑而失去对三宝的信心,那么有人诽谤修行人时,你为何不对谤者生嗔恨呢?
那些正在弘法利生的高僧大德,也有人对他们诽谤、讥毁,你为什么不怕众生因这些讥毁,而丧失对高僧大德们的信心呢?
因为你弘法利生的愿望很迫切,甚至要为他人而生嗔恼,牺牲自己去保护他人的信心,对众生有这么强烈的悲愿,理应也去阻止他人对高僧大德们的诽谤,不让众生因讥毁而失去信心。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为自己受讥毁而生嗔恨的人,对他人受讥毁,往往是不会在意的。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有人说:
因为失信的对象只与别人有关,所以我能忍受别人遭受诽谤。
那么怨敌出于烦恼而生的讥毁,导致他人对自己的失信,同样只与烦恼因缘有关,你又为何不能忍受呢?
认为应该嗔恨谤者的人继续辩解说:
别人诽谤其他人与我毫无关系,只是他们之间的因缘所生。
既然诽谤发生了,肯定有它一定的道理,双方都有责任,我是旁观者,毫无牵涉,所以能心平气和地忍受。
作者就这种回答而辩驳说:
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能够心平气和,那么你应内省自身,别人对你的诽谤讥毁难道就不是因缘所致吗?
别人对你失去信心也是因缘所生法,与讥谤者也没有什么关系,在前面已经分析过,当烦恼因缘具足时,讥毁伤害也就必然会出现;同样因缘具足时,别人就会对你失去信心,与讥毁者无关,既然如此,那你为何不安忍呢?
人与人之间的诽谤、厌恶等,都是业力因缘所招感的法。
有的人言行如法,但别人总觉得讨厌他,于是对他生起了诽谤,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外道首领饮光每看到世尊,便觉得世尊长得很憔悴,所说的话也很刺耳,这些使他无法自主地去诽谤佛陀。
我们在受到讥毁伤害时,须认清他人的伤害言行其原因是烦恼,可以说与他人本身无关,因而不应对他生嗔恨。
夏日瓦格西说过:
“嗔恨是毁坏一切善法功德的祸根,如果不认识这个过患,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应对 别人 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