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7417570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84.34KB
高中语文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
教材在编写时总能体现设计者力图教给学生的某种方法,但寻找的路径却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体裁相同的课文进行梳理,引领学生思考、碰撞、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梳理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
【学情分析】
新教材按照话题编写学习单元,散文的学习零零散散见于不同单元,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典,同类文字有何异同,则不甚了了。
同时,单元教学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在关注共性知识的同时,弱化了文体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文本学习与阅读、写作相剥离的局面。
因此,“语文知识的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王荣生)。
【学习目标】
1能独立阅读并分析散文的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2.体验文本的内涵,洞悉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促成文化品格的生成。
【梳理内容】
《现代文诵读》(三级达标教材)精选散文篇目
《藤野先生》《背影》《荷塘月色》《白杨礼赞》《家》《敬畏自然》《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谁是最可爱的人》《听听那冷雨》
【重点与难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梳理,梳理掌握散文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结合散文的特点指导课外阅读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级梳理阶段(明确任务)
1.通读规定篇目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些文章分类。
2.试感知每一类文章的大致特点。
重点明确: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在内的,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专指文艺性散文,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的分类:
表现手法
哲理散文
二、课前二级梳理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确定每一小组研究方向,精读相关篇目,梳理该类写作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要求体现小组个性特点)
2、试结合某一篇,运用所梳理出来的知识指导阅读。
选材
线索
结构
主旨
手法
语言
[设计意图:
]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能从不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
本环节拟让学生明白“作家写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读者从文本中发现了什么”。
并借助这次梳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三、课堂三级梳理——探究阶段
活动一:
以小组为单位,呈现梳理结果(学生总结,师点拨)(约28分钟)
(一)选材——人事风物巧拈来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
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如《藤野先生》《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结合《我不是个好儿子》《谁是最可爱的人》具体展开。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情感意志或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例:
《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再加以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如:
《荷塘月色》《都江堰》《听听那冷雨》
(二)结构——匠心独现,各成一家(学生总结,师点拨)
1、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纵向式结构:
(时间)如《背影》、《藤野先生》。
②并列式结构:
(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天山景物记》。
③纵横式结构(网状结构):
如《听听那冷雨》。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
如《家》。
⑤流线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
如《荷塘月色》
⑥对比式结构:
《都江堰》。
⑦组合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
《谁是最可爱的人》。
2、分析一篇散文的结构思路应注意:
1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分析记叙文、抒情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
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②注意语言标志
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
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另外还可以看标点,断层次。
③注意找出中心句
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
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④注意分析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思路的表现,分析出线索,就能把握其思路。
关于线索:
1、线索的类型: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感情变化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转换(空间)为线。
2、寻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议论总是紧扣线索物的,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看似散乱的文字背后总有一条主线时隐时现。
我把“形”称之为“意脉”,把“神”称为“情脉”。
我们在梳理出意脉之后,可以进一步梳理出隐藏的“情脉”。
例如:
《听听那冷雨》
意脉:
听雨、淋雨——释雨——闻雨——观雨——听雨——悟雨
情脉:
思乡、孺慕——倾心、赞美、喜爱——惋惜、感慨、思念
《都江堰》
意脉:
都江堰和长城——都江堰的水——李冰父子
情脉:
(史)长久濡养——(水)造福苍生——(人)冰清玉洁、贴近苍生
(三)手法——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总结,师点拨)
①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
《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
《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如:
《都江堰》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
《荷塘月色》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
《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
《敬畏自然》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
《背影》
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
《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四)语言——笔端蕴秀,毫末留香
※划出你最喜欢的三个不同文体的的片段,加以赏析
※班级展示,总结特点
例如:
叠词的使用、句式的变化、多种修辞的使用、语言的风格
活动二:
学生对各小组的梳理进行再梳理,形成书面综合图。
课堂交流(约10分钟)
课堂小结:
(约5分钟)
散文常常不受时间的制约,向前可远涉古代,向后亦可跨及未来,中间又可覆盖今天;散文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皆可包容其中;散文不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另外,散文虽取材宽广看似杂乱,实则结构尤显机巧。
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最好体现。
1、概括散文的特点:
时空转换不受限,叙、描、议、情各有点。
手法灵活自成体,辨清结构见“神”颜。
1、回顾小组交流的成果,总结快速读懂一篇散文的方法:
三个黄金意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而写
四、课后作业——迁移应用阶段
运用所梳理出来的知识品读下面这篇散文。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茎兰兰担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五、【教后反思】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中学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以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学生对文体知识的认识出发,以课内梳理指导课外阅读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梳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自觉积累——梳理的习惯。
为此,本课例按照由总结课内名篇特点到阅读赏析课外名篇的设计思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力争使学生深刻理解散文的特点,以更好的指导课外阅读。
课堂上,学生小组梳理的内容超乎了我的预设,所以课堂上原先准备予以补充的相关知识很多都没派上用场,我想学生娓娓道来的东西总比老师说更有说服力。
另外,为给学生养成在倾听中再梳理的习惯,我在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在黑板上梳理每个小组的内容,以期在潜移默化中让梳理变成学生课堂上的常态。
只是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关于小说细节和散文细节的对比,感觉说的还不够透彻,只是蜻蜓点水,如何利用文体比较进行文体梳理,这个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
再有,关于文体的梳理,我们也只是在摸索着做,这样的梳理对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到底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和探索。
散文的梳理·学情分析
鲁人版教材按照话题编写学习单元,散文的学习零零散散见于不同单元,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典,同类文字有何异同,则不甚了了。
同时,单元教学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在关注共性知识的同时,弱化了文体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文本学习与阅读、写作相剥离的局面。
王荣生说:
“语文知识的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
”我们以打造生本课堂为目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必修一到必修四中的散文经典和初中学过的经典散文整合在一起,引导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呈现学习成果。
这样学生字啊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交流相互碰撞的学习中,对散文的阅读和写作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附】
学情调查——师生座谈
师:
我很理解同学们的苦衷,那么请大家继续谈谈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生1:
我上高中后,反思了我初中的语文学习。
我认为自己始终没有从整体上去理清、归纳、把握所学的知识,使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这样,只知道填送新东西,却从不进行归纳,脑子里的知识乱七八糟地堆积,始终是一团“浆糊”,往往是学会一点,又学另一点,等到回过头来前面的又遗忘掉了;或者是让掌握的知识点各自为政,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学习停留在一片混乱茫然中。
(语文梳理意识淡漠)
师:
你说出了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
生2:
老师,我很重视阅读和写作,也知道阅读和写作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我还真是读了不少文章,你看看我读过的文章目录。
(展示读书目录)
说实话,我读了这么多的文章,感觉对阅读和写作真的是没有多大的帮助。
有时读完后让我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我都不知道从何谈起。
生3:
我也有同感。
我喜欢语文,我特别喜欢古诗词和小说,散文也不错,但是很多时候我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文体,虽然每次老师都帮我修改,但是我还是对文体糊里糊涂。
(文体随意性)
师:
我很理解大家的感受,还有什么问题?
生4:
在写作和阅读兴趣方面我没有什么问题,我的问题出在习惯上。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写作文的时候,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话题,读过相似的文章,用的时候总是弄巧成拙。
还有,平时积累的内容比较零碎,自己又不善于系统化地去整理,所以总是觉得知识是一盘散沙。
(学习习惯)
(展示阅读积累)
师:
我觉得他提出来的不仅是个学习习惯问题,也是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积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平时要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但是积累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如何将积累的东西活化,还需要有一个梳理的过程。
生5:
老师我可以提一个要求吗?
(师:
可以)
我希望老师能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做一些系统的指导。
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5:
既然大家都读了很多优秀的文章,那么请老师利用这些文章,给我们阅读和写作做一个梳理指导,正像老师说的“盘活”我们的内存。
散文的梳理·效果测评
一、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为四节课
第一节:
学生通读经典文本
第二节:
一级梳理阶段(自主完成)
第三节:
二级梳理阶段(小组合作交流)
第四节:
三级梳理阶段(班级交流展示)
二、每一阶段具体效果测评
(一)课前一级梳理阶段(明确任务)
1.通读规定篇目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些文章分类。
2.试感知每一类文章的大致特点。
重点明确: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在内的,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专指文艺性散文,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的分类:
表现手法
哲理散文
(二)课前二级梳理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确定每一小组研究方向,精读相关篇目,梳理该类写作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要求体现小组个性特点)
2.试结合某一篇,运用所梳理出来的知识指导阅读。
选材
线索
结构
主旨
手法
语言
[设计意图:
]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能从不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
本环节拟让学生明白“作家写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读者从文本中发现了什么”。
并借助这次梳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三)三级梳理阶段
教师针对每小组总结的情况,筛选优秀组做班级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成果——详见课件
散文梳理·教材分析
一、所选教材
《现代文诵读》(三级达标教材)精选散文篇目(包含高中必修一到必修四及初中经典篇目)
《藤野先生》《背影》《荷塘月色》《白杨礼赞》《家》《敬畏自然》《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谁是最可爱的人》《听听那冷雨》
二、基本理念——整合优化
学生到了高二学过了不少经典散文,但不少学生仍苦于读不懂散文。
我们试着对学过的名家经典进行整合优化,以期引导学生在重读名家名作中能够顿悟散文的写法,来引领学生的散文阅读和散文的写作。
例如:
鲁人版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教材上选了《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两篇讲读篇目,《故都的秋》《荷塘风起》两篇自读篇目;第二模块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将《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放在一个单元。
我们在整合时觉得,将《归去来兮辞》和《荷塘月色》、《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并列在一起,很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这样的组合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于是,在整合时,我们将自读篇目《故都的秋》提到讲读篇目,将第二模块的《听听那冷雨》提上来讲。
这样,学生借助学习《荷塘月色》时,了解了借景抒情散文中移步换景、精描细绘、纤毫毕现的写景方法;借助《故都的秋》,学习作者无意精雕细刻景物却能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从而感受文字背后作者深沉浓烈的欣喜和悲哀之情;借助《听听那冷雨》的时空交错、绮丽多变的想象,典雅的语言,多变的句式,感受作者对故国山河与传统文化深沉的追思向往之情。
同为写景抒情散文,同样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三篇文章的风格却不尽相同。
如果说《荷》是一幅精雕细绘的工笔画,那么《故》就是一幅随意点染,自由开合的写意画,《冷》就是一副富于想象、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因此,若以写景的精彩、精致之于中学生的示范意义而言,《荷》当属第一;若以构思布局之妙对中学生而言,非《故》莫属;若以人生感悟、文化底蕴而论,《冷》要强于其他两篇。
如此说来,三名篇特点各异、互见优长,恰好代表了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它们都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范文中的精品、神品。
为此,我们在优选教材的时候时,侧重于读写结合。
选取了散文之结构、选材、技法与语言四个角度,引导学生重读经典,并从这四个角度加以分析。
在自主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班级交流展示,完善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整体感知。
从而在品读中、在自主探究中、在深度沉入中发现散文的美。
散文的梳理·评测练习
运用所梳理出来的知识从结构、选材、手法、语言等方面品读下面这篇散文。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茎兰兰担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散文 梳理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