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docx
- 文档编号:27416016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79KB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docx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
道士塔读书笔记(15篇)
道士塔读书笔记1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
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
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
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等什么呢?
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
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
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读书笔记2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晚霞?
那是一个古老民族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伤口。
那愚笨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身觉得漂亮样子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是一个民族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短浅目光?
一个金光闪耀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
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
就像作者说“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相比较外国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精神,这又是何等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说法。
这几年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激动。
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
当自身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身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同意,且要用照下来胶片去研究。
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
伤口总会被抚平,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塔读书笔记3
王道士为了一己私利忘情的卖掉了祖国的珍宝,换来的只不过是几块银元,几件他国的使者随身携带的商品而以,他卖掉了在他的眼中,对他而言的瓶瓶罐罐,他卖掉而不但仅是这些,他不知道这些文化古物对自身的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还有祖国的将近一半的历史。
王道士,这个人物虽不是名垂青史,但他却留在了作者心中,留在了世人心中,他为了自身的一己私利,而不顾后果的成为了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
他只是个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人。
如果王道士是一个腹中充满着知识的人的话,他也会仔细的去鉴赏这些在人们心中所谓的古董,也不会犯下这个令世人唾弃的千古罪名。
然而他只是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人。
难道只是一个王道士的错吗?
当地的官员那?
那些有文化的人那?
当发现那多文化遗产时不可能不为之所动容。
最后却听信别人的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的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列强。
八国联军侵华后,那些西方大国至今还骄傲的陈列着那些所谓的“战利品”,那些古代的字画那些古董,那是老祖宗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却在别的国家博物馆里。
明明是自身家的东西,却要买门票隔着保安系统去看一眼。
这是一种耻辱!
我恨,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恨西方列强的贪婪,恨腐败的清政府,恨当时愚昧的中国人,把中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葬送在了那一代!
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失去的不可能再回来。
我们只能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思想创造新的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的“奇迹”永存我土!
道士塔读书笔记4
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间都是苍白的。
我看见了一个民族的血痕,深深的,还渗着血。
一.王圆禄其人其事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
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很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身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
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民,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农民。
当一个农民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
不对,不对!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
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
”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这位认认真真做错事的农民扛起?
他扛得起吗?
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仔细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欢艳丽。
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意的粉白中。
“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
”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
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
“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
住手啊!
”
谁知道呢?
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
“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
”说罢,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脑子也一片惨白。
二.远行的车队
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美丽,那,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
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美丽的国度。
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
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
道士掂掂手中的银圆,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运,这破玩意还能换钱?
于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经书、画卷从深深的洞穴里取出,装满了一辆辆牛车。
临行还依依不舍地目送“取经人”远去,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上几个躬。
嘿!
这是多大的便宜啊!
足不出户就能得钱!
他心中窃喜着。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
三.余秋雨的痛与恨
贯穿本文的是作者余秋雨感情的轨迹。
在悲凉的圆寂塔前,作者吃惊的发现了“王圆禄”的名字。
由此,他开始了回忆。
从他读过的关于敦煌的史料里,搜索着他的影子。
王道士给作者的印象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索索”的农民。
作者心里发凉:
中国最灿烂的文化竟然是这样的人把持!
继而,我国当代的敦煌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拿着从国外买来的微缩胶卷,叹息着走到放大机前的情景,开始萦绕在作者心里。
他开始痛心。
望穿时空,他似乎看到外国冒险家,也是文物贩子斯坦因,和他满载敦煌精华的车队,徐徐走出我们的视线,他感到一阵等同于戈壁溯风的悲凉。
余秋雨不愧是余秋雨,没有指着王道士鼻尖的漫骂,却锋芒毕露地轰击了他的愚昧与无知。
尽管有无数条足以让他倾泻愤恨的江河,然而,他内心的苦痛却不但仅指向一个农民。
大量反语的利用,如呛天呼地,他已经痛不欲生。
全文最富有意味的是,那些靠从“强盗”手里买回的胶卷加紧研究的专家们,在国际敦煌学讨论会上,因日本专家的发言而“默默”着。
这是最沉重的一笔。
无论别人是赞誉还是安慰,历史都无法改写。
他仰天长叹。
这篇文化散文很沉重。
它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
作者的痛与恨,就是我的痛与恨。
道士塔读书笔记5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
但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对自身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身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
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
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
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
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
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身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身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看看余秋雨的描写吧: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一个对于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悲壮的文字。
当所谓的冒险家强盗般地盗走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一个真正有民族情感的学者如何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
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强取豪夺,这是对文人的蔑视和不屑,这是对民族的一种戕害。
真不知道,这些东西即便放到大英博物馆内展示的也应该是中华文明和华人的智慧,应该是外族的侵略行径。
毕竟这种文化的姓氏应该是中国。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今天的中国更不穷,说句实话,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地买房购车,我们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我们忘记了自身的名誉,忘记了自身的产品。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身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身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身的骄傲,而忽略了自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甚者,还把自身打扮成一个假洋鬼子,对自身的同胞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数典忘祖。
真的,运走一点东西,不打紧,大不了我们还可以仿制,但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了之后,我们依然在丢失。
道士塔读书笔记6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
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身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
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
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
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
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
当自身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身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
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塔读书笔记7
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
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容易产生共鸣。
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高中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大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今天又一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学校一位老师讲授先生的这篇作品。
课后大家对这篇文章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资历老的先生,很激动,很愤慨。
可是他愤慨的是余先生对王道士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王道士。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忘记对大家进行历史知识教育。
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
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
今天那位老师的质问,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杀之而后快。
可是别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于宽容,他也曾想过要保护,可是爱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
他只是一个逃难的农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觉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愚蠢的过错。
俗话说无知者无罪。
丢失国宝,我们不应痛恨吗?
当然要痛恨。
然而我们想一想,对于莫高窟,当时的官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
他们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谁更让人痛心。
我以为在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态度过于偏颇。
将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对于官员却轻描淡写。
而当今社会腐败已是社会顽疾。
先生为何不将重心放到这里呢?
借古来讽今呢?
慨叹眼下之作品,没有谁敢揭露社会弊端,颂歌唱到底。
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就能掩耳盗铃吗?
呼吁有识之士,救救中国。
道士塔读书笔记8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了《道士塔》我深深体会到那种悲愤交加和痛苦无奈的心情。
敦煌的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像,被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假道士看管,生生被他以各种借口破坏甚至毁灭,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最后以30英镑的“高价”卖给了英国人斯坦因。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这样被毁了,被偷了,被抢了。
作者幻想能穿越到当时,试图去阻拦,然而国逢乱世,即便能竭尽全力也只能挽救一时,“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最后只能跪倒在荒漠里痛哭……”,我想象自身也穿越到那一时刻,我又能如何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建国初始,我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明确提出要保护北京的古城墙,他多方奔走呐喊,然而北京那些巍峨的古城墙依然被拆了、被毁了。
斯城不再,而今人们只能借助想象来完成对它的怀念了。
当文明遇到野蛮,只能是悲剧。
如今只能叹息那一个个已经消失的灿烂的文明,唯愿文明不再遇到野蛮。
道士塔读书笔记9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欺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
每次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有意反复读之,因为我希望读多了,人会麻木的,下次再读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再跟着痛了。
曾经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领略下敦煌文化,但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是不愿再去了,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了,我是怕去了以后“遇见”那个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个让无数学者为之痛恨的王圆箓;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杰作”(由于自身的无知而肆意摧毁壁画来“创造”自身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处会是外国冒险家用极少的财物换取王道士手中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献的地方;我更怕看见那一片曾经目睹装着无数敦煌文物的一对对牛车渐渐远去的晚霞……因此我决定在尚未原谅这个罪人前我不会去了。
当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着敦煌悲剧的开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无知。
当他以当家人的.姿态审视他的地盘的时候,面对墙上的壁画,他总觉得有点太过刺眼,太过花哨了,他有自身的想法,然后根据自身的构想,一阵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还来不及让能读懂它们的人看上一眼。
如果一切都要怪罪于王圆箓似乎也不公平,换个角度想想,他也没有错,但可悲就可悲在于他不懂艺术,他只是一介平民,一个道士而已,况且他为什么要懂,在当时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再说有个莫高窟可以让他管管,已经是非常荣耀了。
当外国探险家愿意从他那购买那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文献时,他高兴还来不及,一点点的钱财换一对“废纸”,他觉得值了,但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学者却不得不屈辱地从外国买回来,也许买回来的还只是文献胶卷。
或许我们真的不该怪王道士,那我们该怪谁?
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没能给他艺术的熏陶吗;怪当时的官员得知有这批文献时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还是怪当时的社会怎么那贫穷,竟然出不起一笔运费将这批文物运到省城保管。
谁都可以怪罪,但谁都不可以,一切都过去了,难道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为戒么?
道士塔读书笔记10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写《道士塔》令我感到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损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仅仅因为自身眼前利益,而出卖了祖国文化,卖掉了祖国珍宝,换来只是几个钱财但却永远也换不来祖国悠久历史。
因为他自作聪明将记录着中国历史壁画改成了惨白色一堵普普通通墙壁,曾自以为自身得到了财富但他并不知道当时自身是多么得愚昧无知。
王道士这个人虽然并不垂名千尺,但他却留在了作者心中。
作者利用生动笔法,使王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无知,他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银元”时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悲伤,痛心,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莫高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华丽外表,比不上青瓷但它文化价值却是令我们惊讶。
如果说王道士愚昧无知话,那当时官员呢?
他们同时也只是自身一时贪图享乐而造成了现在懊悔。
他们难道只懂得自身吗?
我们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将偷运出去宝物,但因为他们只愿在客厅中慢慢地喝着茶,等于亲眼看着自身国家文物变成其他国家财产,却不愿意去挽救。
有甚至听信了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国家。
这让我们感到耻辱。
自身祖国文化自身不懂保存,反而却摆在了外国博物馆中。
看看莫高窟曾留下一卷卷经书和历史悠久壁画,敦煌文化显然是人类罕有艺术宝库。
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手中完结了。
他们太卑微,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无知是无法扛起中华民族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文化责任。
那不堪回首过去已将成为回忆。
我们坚信,日益强大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时代飘零,不会再变得愚昧无知。
失去不可能再回来,我们能做只能用我们双手我们思想创造新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奇迹”永存我土!
道士塔读书笔记11
读了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二个硕大的字映入了我的脑海,那就是“珍惜”。
我止不住的在思考,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是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还是那些欧美国家的学者像强盗一样的掠夺;像骗子一样的骗取?
都不是,要怪就怪那些政府官员吧,是他们的自私自利和不懂得珍惜把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硬生生的“推”给了别人。
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这些官员的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正是在撕开自身民族的伤口吗?
只是他们还没意识到而已。
,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我虽不知道作者在写这句话的心情是如何,不过一定不会是轻松的吧。
“珍惜”这两个字再一次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的确,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
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历史虽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它又让我真实地接触到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道士塔读书笔记12
读完《道士塔》一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就被这个王道士给毁了。
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吗?
其实这只是古代农民对文化的不解。
就如余秋雨在文中说的: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地说一句:
‘宁肯放到伦敦博物馆里!
’”这说明,并不是王道士一个人在糟践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能是全中国!
他们不懂文物,不懂文明,中国的官员们,难道连一点小小的运费也不愿意出?
确实,洞窟文献不是也确有一批送到了京城吗?
但正如余秋雨所说,送到京城的寥寥无几。
而那个无知的王道士,仅用少许金钱,就让外国人运走了一批批的文物。
我去过莫高窟,能参观的已经不多了,但那些存留下来的壁画依然那样美丽。
原本莫高窟有近500窟,如今呢,经过各种途径,盗走、抢走的文物不计其数。
我也只能说:
“我好恨!
”
道士塔读书笔记13
余秋雨的心里埋藏着中国的文化。
《文化苦旅》是他亲身经历后写下的著作。
在他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本书有沉重的历史气味,苍老有力的文笔。
他说:
“希望自身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沉甸甸的《文化苦旅》,满盈盈的思想积淀。
土黄的书皮,便已让人闻到苦涩的味道。
最让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说,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泪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
曾经有一个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静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个姓王的道士的到来,打破了它应有的沉寂,他发现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门户,但他全然不知。
而他却将这些壁画送给了来自西方的“和尚”,贿赂给那些不信佛的官员,在贿赂给更高的京官,而那一个个满腹经纶的文官又为何在他们滔滔的奏折中对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片佛教圣地。
而外国学者却深刻认识到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他——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在一个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谓的天师与灵官,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们视为无价的珍品,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那个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
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他也万万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士 读书笔记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