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docx
- 文档编号:27414415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10KB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docx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
朱熹书法萧散简远古淡和平
朱熹书法:
萧散简远古淡和平
朱熹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淡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一、朱熹的书法欣赏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虽然历史上其书法艺术为人推崇备至,而一生曾写下的书迹也不少,遗憾的是失传居多。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
”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现今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
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在中国书法史上,朱熹也是名列“南宋四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代名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很高,也明显地披露了他独特的书风: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
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着典雅,虽片縑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璵圭璧」。
明王世贞《震泽集》「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矱」。
明祝允明跋朱熹《蓬户手卷》「晦昂先生精忠古节,博雅明古,為世之贤,表明千古,然对书法尤為神妙,固平生亦书无几,故后世见者鲜矣,此卷為黄士司马藏之久矣,后乃流落於世间,吾昔在教时仅得一见,然未及尽观以為恨焉,今幸復见於友人斋中,足以与公之笔墨有缘也,用是书此以序其本」。
宋文天祥跋朱熹《蓬户手卷》「前人论书谓真卿书有忠臣骨,今观文公之用笔斯言為不谬矣」。
陆简题朱熹《朱子城南唱和诗帖》「其词皆冲口而得,字亦纵笔所书,矩度弛张,姿态逸发,虽晋唐诸名家,未易比数」。
明海瑞跋朱熹《蓬户手卷》「是书风流韵达,雅緻超群,实乃天然妙品」。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他的书迹在当时就产生了影响,传世书迹更是代代产生影响。
他的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基本依托的书学思想,自然也作为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对后世学子产生了影响。
而朱熹一生重要的书法活动,与他的出仕与游学、著述与讲学等活动相紧密联系。
首先,与古代绝大多数的士人一样,朱熹的书法启蒙也来自家学。
朱松爱好金石,有所收藏,这对朱熹具有影响意义。
同时,朱松出于对先贤的景仰之情,也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先贤墨迹,特别是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日后的书法价值取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有这一切,可通过朱熹本人的传世文字得到印证: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得故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所增益者,凡数十种。
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前,不待披筐箧、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
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度简朴,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帙,亦以意所便也。
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
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
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
其次,朱熹在游历和出仕中,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题榜、碑版与摩崖题名书迹。
关于这些书迹的传世部分,高令印在《朱熹事迹考》一书中曾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载。
当然其中也存在大量的后世翻刻者,乃至后世伪托者,这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甄别的。
再次,朱熹在游宦生涯中,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前贤遗墨与遗迹,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也有机会通过诗歌与题跋等表达自己的书法观念。
比如,淳熙八年、九年间在提举浙东茶盐公事任上,出巡绍兴府山阴县等地时,拜谒了“右军祠”,有多篇诗作、题跋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的仰慕与推崇之情。
又比如,绍熙四年由知潭州任人都途中,先后获观了多家所藏宋贤名迹。
再比如,庆元五年(1199)三月八日,建阳张大夫(张侯)来访,应请跋张氏所藏字画凡七,一日之内作成《跋张安国帖》、《跋山谷宜州帖》、《跋米元章下蜀江山图》、《跋蔡端明帖》、《跋欧阳文忠公帖》、《跋东坡帖》、《跋曾南丰帖》。
朱熹大量的题跋,明人毛晋辑为《晦庵题跋》三卷收人《津逮秘书》中。
此外,还需要注意朱熹一生中特别多样化的别署。
比如,因朱熹始祖在山东邹县(山东邹城),故早年自称“邹诉,’;东汉时远祖由青州过江迁居吴郡,故也曾自署“吴郡朱熹”。
又因过江后,朱氏一支曾居住在安徽当徒县境内的丹阳镇,后又南迁居平陵,故也自署“丹阳朱熹”、“平陵朱熹”。
唐末,朱氏再度南迁至徽州,后定居婺源,故自称“婺源朱熹”;又因徽州古属新安郡,也常署“新安朱熹”。
朱松早年曾在徽州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朱熹也因此别署“紫阳朱熹”。
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赐歙县城南紫阳山读书处;后来,人们也把朱熹晚年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的讲学处“武夷精舍”也称“紫阳书院”。
因此,后世学子尊称朱熹为“紫阳先生”。
朱熹在书法创作、书学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思想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具有绝对密切的关联。
虽然,他的书艺不像他的学术成就那样影响巨大,但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南宋四家”之一;同时,他的书学见解与成就也不能忽视。
研究朱子书法创作及书学思想,不但能全面了解这位文化巨匠,也有助于了解南宋书法的基本内容与精神特征。
二、朱熹的理学世界
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两宋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与重视文化建设的高峰,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
朱熹崛起于南宋中前期,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近七八百余年的封建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
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
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
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朱熹的学术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主要观点如:
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且理在先,为主;气在后,为客。
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人欲”要服从“天理”。
“朱子学”作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自南宋晚期立于官学后,在元、明、清三代一直作为官方哲学,进而作为科场程式。
同时,朱熹的学说也影响到日本等东亚、南亚各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启发式教学,主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并以自己的广闻博览与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著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的学术与教育,涉及了经学、史学、乐律、禅佛、道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一生著述宏富,传世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以及后人集编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晦庵集》)、《朱子语类》等等。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赴同安任途中,经过南剑州时前往剑浦(福建南平)拜见了李侗(字愿中,延平先生,1093-1163)。
李侗也是罗从彦的弟子,从学术辈分上讲,与朱松同辈。
但朱熹真正拜师延平先生,是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六月。
在前后问学延平的十年时间里,朱熹真正实舍”,发奋著述,一举确立了“道学(理学)夫子”的学术地位,使得“闽学”的影响在事实上超越了“江西学”和“浙东学”。
逮至绍熙五年(1191)再次奉祠归居,建“沧洲精舍”,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讲学课徒中,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朱熹的学术启蒙是从其父那里开始的。
朱松本身就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三传弟子,师事罗从彦(字仲素,豫章先生)。
朱松举家移居福建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时的理学中心之一就在闽中,这使得他在仕途不得意的日子里仍能与道学诸友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并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朱熹日后能成为理学大师与“闽学”领袖,与朱松有这样一层关系是分不开的,闽中理学家乐意接受朱熹这样一位理学后人。
朱松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了崇安的三位道学挚友:
胡宪(字原仲,绩溪先生)、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
这三位就是早年对朱熹影响深刻,朱熹以父相事的“武夷三先生”,其中刘勉之还把女儿许配给了朱熹。
清人蒋垣《八闽理学源流》卷一云:
“濂溪周子敦颐,继孔、孟绝学于仁宗间,以《太极图》、《通书》授程伯子灏、叔子颐。
二程之门受业最多,而刘绚、谢良佐、游酢、张绎、苏晒、吕大临、吕大均、尹焞、杨时成德尤著。
杨时,闽之将乐人。
杨时归闽,受业者多,东南推其为程门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门人胡宏、罗从彦尤著。
宏传之张栻,从彦传之李侗,侗传之朱熹。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是“二程(颐、颖)”的四传弟子,最终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成为一代宗师,乃得与祖师并称,号“程朱理学”。
三、朱熹的生平简介
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朱熹以理学家和教育家垂名史册。
其理学思想与学说,在明、清两代更是被推为儒学正宗,朱熹也因此被尊为“朱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朱氏婺源大族,其父朱松(?
-1143),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上舍出身,官至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
母祝氏,亦出新安望族。
绍兴七年(1137),全家迁居建州(福建建瓯)。
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
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
朱熹是一位积极人世的学人。
任秘阁修撰期间,即主张有准备地抗金。
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时,因屡次进言而忤权臣韩侂胄。
最终,在宗室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两大阵营的权力斗争中,结束政治生涯,并在“庆元党禁”中被罢去祠官,一度颠沛,在居无定所中度过了他最后的三年生涯。
直到韩侂胄死后,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五年(1212),宋廷以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立学。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自此,朱熹的一代学术宗师地位,取得了合法的“名义”。
朱熹一生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并未受到最切实的重用。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
二十一年(1151)春,铨试中等,授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二十七年(1157)十月,以四考满罢归,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活。
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八月,除知南康军(江西星子),次年三月到任,八年(1181)三月离任。
八月,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九月离任。
光宗朝绍熙元年(1190)四月,知漳州;次年三月,除秘阁修撰,四月即以提举南京鸿庆宫奉祠归乡。
四年(1193)十二月,知潭州(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
五年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即位不久的宁宗皇帝讲《大学》,十二月即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再次奉祠。
自此,朱熹的政治生涯结束。
庆元五年(1199)四月,以朝奉大夫致仕。
从首次出仕到最后奉祠,在长达整整四十二年的历程中,朱熹真正在任的时间竟不足八年。
因此,朱熹与同时代的知名卿士有着很不同的经历,他的一生是以著述与讲学为主的一生;但又非属于隐逸一派,而是先出游四方论学,后卜居武夷讲学。
四、朱熹的传世墨迹:
《蓬户手卷》国外私人藏,全卷包括三部份:
(一)题耑。
(二)朱熹行草手102字。
(三)宋文天祥、明方孝孺、祝允明、海瑞和唐寅之题跋。
《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日本藏
《行草书诗札》南京博物院藏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往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书注稿》辽寧省博物馆藏
《书翰文稿卷》辽寧省博物馆藏
《论语集注残稿》日本藏
《致彦修少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易系辞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 国内私人藏
《致程允夫书》辽寧省博物馆藏
《赐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深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卜筑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朱熹书法作品举例
1、【允夫帖】
《允夫帖》,又名《七月六日帖》、《致表弟程询允夫书翰文稿》等。
信札二幅,此为七月六日帖,后有元、明两代共11家的题识跋浯,内容包括朱画象像。
明王鏊《震泽集》云:
“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蠖,岂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耶。
”
朱熹书法欣赏【允夫帖】01
七月六日帖纸本33.5×45.3cm作于庆元元年(1195)辽宁省博物馆藏
朱熹书法欣赏【允夫帖】02
【释文】七月六日,熹顿首。
前日一再附问,想无不达。
便至
承书,喜闻比日所履佳胜。
小一嫂、千一哥以次
俱安。
老拙衰病,幸未即死;但脾胃终是怯弱,
饮食小失节,便觉不快。
兼作脾泄挠人,目疾则
尤害事,更看文字不得也。
吾弟虽亦有此疾,然来
书尚能作小字,则亦未及此之什一也。
千一哥且喜向安。
若更要药含,可见报,当附去。
吕集卷秩甚多,曾
道夫寄来者,尚未得看,续当寄去。
不知子澄家上下百卷者
是何本也?
子约想时相见。
曾无疑书已到未?
如未
到,别写去也。
叶尉便中复附此。
草草,余惟自爱
之祝,不宣。
熹顿首,
允夫纠掾贤弟。
2、【与彦修少府帖】
朱熹尺牍书法作品《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法欣赏【与彦修少府帖】01
朱熹书法欣赏【与彦修少府帖】02
【释文】熹顿首
彦脩少府足下:
别来三易裘葛,
时想
光霁,倍我遐思。
黔中名胜之地,
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
耳目所闻睹,足称
高怀矣。
然猿啼月落,应动故
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
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
法之外。
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
荒芜,无足为
门下道者。
子潜被
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
上问。
并附新茶二盝,以贡
左右。
少见远怀不尽区区。
熹再拜上问
彦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
3、【致教授学士尺牍】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又称《向往帖》,是以行草书成。
由内容中有“长沙新命,力不能堪,恳免未俞”的句子来看,可以推知这应是绍熙五年(1194),朱熹六十五岁时,辞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任的时候所写。
这幅尺牍中,朱熹的起笔多侧峰斜出,行笔迅速,转折自然,虽无意于求工,但点划波磔,无一不合传统书法的法度。
朱熹书法欣赏【致教授学士尺牍】01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 草书33.1x29.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法欣赏【致教授学士尺牍】02
【释文】正月卅日。
熹顿首再拜教授学士契兄。
稍不奉问。
乡往良深。
比日春和。
恭惟讲画多馀。
尊履万福。
熹衰晚多难。
去腊忽有季妇之戚。
悲痛不可堪。
长沙新命。
力不能堪。
恳免未俞。
比已再上。
计必得之也。
得黄壻书。
闻学中规绳整治。
深慰鄙怀。
若更有心开导劝勉之。
使知穷理修身之学。
庶不枉费钤键也。
向者经由坐间。
陈才卿觌者登第而归。
近方相访。
云顷承语及吴察制夫妇葬事。
慨然兴念。
欲有以助其役。
此义事也。
今欲便与区处。
专人奉扣。
不审盛意如何。
幸即报之也。
因其便行。
草草布此。
薄冗不暇它及。
正远。
唯冀以时自爱。
前需异擢。
上状不宣。
熹顿首再拜。
4、【卜筑帖】
朱熹书法欣赏【卜筑帖】1
朱熹书法欣赏【卜筑帖】2
【释文】熹顿首拜覆:
窃闻卜筑锺山,以便亲养,去嚣尘而就淸旷,使前日之所暂游而寄赏者,今遂得以爲耳目朝夕之玩,窃计雅怀亦非独爲避衰计也,甚善甚感!
所恨未获一登新堂,少快心目耳。
蒙喩鄙文,此深所不忘者。
但向来不度,妄欲编辑一二文字,至今未就,见此整顿,秋冬间恐可录净。
向后稍间,当得具稿求敎也。
所编乃通鑑纲目,此年前草例,今夏再修,义例方定,详略可观。
亦恨未得拜呈,须异时携归,请数日之间,庶可就得失耳。
末由承晤,伏纸驰情!
熹顿首上覆。
5、【大桂驿中帖】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
如詹景凤所言:
“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
朱熹书法欣赏【大桂驿中帖】1
朱熹《大桂驿中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
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
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
“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
”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
“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
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朱熹书法欣赏【大桂驿中帖】2
朱熹《大桂驿中帖》纵33.4cm,横57.3cm行草书17行2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法欣赏【大桂驿中帖】3
鉴藏印记:
“张鏐”(白文)、“吴桢”(朱文)、“周生”(朱白文)。
朱熹书法欣赏【大桂驿中帖】4
【释文】八月十五日熹顿首上启。
大桂驿中草草奉问想已达矣。
行次宜春乃承专介惠书。
获闻比日秋暑,政成有相起处多福为慰。
熹衰晚亡堪,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
告归未获,而勿叨此。
虽荷朝廷记忆之深,然踈阔腐儒亦何补于时论之万分哉。
已上免牍,前至临川,恭听处分,即自彼东还建阳耳。
辰徭复尔,应是小小仇杀,不知今复如何。
昨来所以不免再唤蒲来矢辈赴司羁縻之。
政以争竞有端,不可不预防之。
新帅素不快此事,不知其来复以为如何耳。
得其平心待之,不至纷更,亦幸事也。
人还草草附报,不它及。
阁中宜人,诸郎姐哥佳胜,儿女辈时问。
益远,惟善自爱。
以须召用为祝。
不宣。
熹再拜上启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6、【秋深帖】
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秋深帖】1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秋深帖】2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秋深帖】3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秋深帖】4
【释文】八月七日熹顿首启。
比两承书。
冗未即报。
比日秋深。
凉燠未定。
缅惟宣布之馀。
起处佳福。
熹到官三月。
疾病半之。
重以国家丧纪庆霈。
相寻而至。
忧喜交并。
忽忽度日。
殊无休暇。
兹又忽叨收召。
衰病如此。
岂堪世用。
然闻得是亲批出。
不知谁以误听也。
在官礼不敢词(词疑作辞)。
已一面起发。
亦已伸之祠禄。
前路未报。
即见归建阳俟命。
昨日解印出城。
且脱目前疲冗。
而后日之虑无涯。
无由面言。
但恨垂老入此闹篮。
未知作何合杀耳。
本路事合理会者极多。
颇已略见头绪。
而未及下手。
至如长沙一郡。
事之合经理者尤多。
皆窃有志而未及究也。
来谕曲折。
虽有已施行者。
但今既去。
谁复禀承。
如寨官之属。
若且在此。
便当为申明省併。
而补其要害不可阙处之兵。
乃为久远之计。
未知今日与后来之人。
能复任此责否耳。
学官之事可骇。
惜不早闻。
当与一按。
只如李守之无状。
亦可恶也。
刘法建人。
旧亦识之。
乃能有守。
亦可嘉也。
李必达者。
知其不然。
前日奉诿。
乃以远困之耳。
得不追证甚喜。
(六字旁添)。
已复再送郴州。
令不得凭其虚词。
辄有追扰。
州郡若(若字旁添)喻此意。
且羁留之。
亦一事也。
初听(二字旁添)其词固无根。
而察其夫妇之色。
亦无悲戚之意。
寻观狱词(四字旁添)。
决知其(二字倒写)妄也。
贤表才力有馀。
语意明决。
治一小郡。
固无足为。
诸司亦已略相知。
但恨熹便去此。
不得俟政成。
而预荐者之列耳。
目痛殊甚。
草草附此奉报。
不能尽所怀。
惟冀以时自爱。
前迓休渥。
閤中宜人及诸郎各安佳。
二子及长妇诸女诸孙。
一一拜问起居。
朱桂州至此。
欲遣人候之。
未及而去。
因书幸为道意。
有永福令吕大信者。
居仁舍人之亲姪。
谨愿有守,幸其誉之也。
熹再拜启。
会之知郡朝议贤表。
7、【题欧阳修集古录跋】
题欧阳修《集古录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熹书法作品欣赏【题欧阳修集古录跋】
释文:
集古跋尾。
以真蹟校印本。
有不同者。
韓公論之詳矣。
然平泉草木記跋後。
印本尚有六七十字。
深誚文饒。
處富貴。
招權利。
而好奇貪得。
以取禍敗。
語尤警切。
足為世戒。
且其文勢亦必至此。
乃有歸宿。
又鬼谷之術。
所不能為者之下。
印本亦無也字。
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正云。
十二年(1185)四月既望。
朱熹記。
華山碑仲宗字。
洪丞相隸釋辨之。
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
非歐公筆誤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朱熹 书法 萧散简 远古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