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高效课堂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7412273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82
- 大小:177.50KB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高效课堂教学案.docx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高效课堂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高效课堂教学案.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教学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
高效课堂教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
单位:
姓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编写说明
一、编写目的
1.丰富“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电子版),提升该教材的实验效果,更有力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2.把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减下来。
让使用者最大限度减少重复书写、抄写等无效劳动,从而有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3.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使用者力争在课堂上完成设计的教学任务,基本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二、编写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提供蓝本。
2.针对性原则。
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可能性设置问题,设计活动,安排练习。
3.互动性原则。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动”的必要,“动”的目的,“动”的方式。
活动开始,有明确具体要求,活动结束,悟理深刻,富有启迪。
4.反馈的及时性原则。
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要及时反馈到教师心中,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反馈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5.矫正的有效性原则。
让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矫正重点关注“答案不一样”的学生。
三、主要特色
1.体现“导学”过程。
整个导学过程既讲究教法,又渗透学法,教师、学生行为体现明显。
力图让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栏目设计实用性强。
每册教学案主要栏目包括:
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创新、教学反思。
并附有板书设计和所用课件。
3.新课程理念体现明显。
教学过程尽可能体现“导、探、评、练”的教学模式:
“导”是指导、引导、辅导;“探”是自主、合作、探究;“评”是评议、评价、评讲;“练”是练习。
(1)导入新课板题示标(时间酌情,但进入重点要快);
(2)探究自学巡回指导(约15分钟,灵活处理);
(3)评价反馈小结提升(约8分钟,);
(4)精当练习适度拓展(约15分钟,包括当堂作业)
4.“教学创新”留下空白,供使用者使用教学案时写下创新与修改之处,以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
5.专设“教学反思”栏目,以利教师课后反思教学。
6.方便教师使用。
教师使用时只需在教学案上圈、点、勾、画,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按教学要求,充分准备课堂上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指导学生准备学具,把主要功夫下在如何实施教学上。
本教学案是在平顶山市韦伦双语学校优秀教师多年实验的基础上,吸收省市名优教师参与编写修订,采取主编负责,集体备课,学科专家对口审改,最后会审定稿的办法,研发编写出了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一套代表课堂教学新趋势,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案》及课件。
教师使用时,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酌情增减教学时数,变动教学步骤,实现二次创新。
同时,衷心希望,热烈欢迎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修订意见,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案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优质高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编委会
2014年9月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
其中《故乡的“水墨画”》《海滨仲夏夜》是讲读课文,《草原即景》是批读课文,《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略读课文。
打开本单元教材,我们似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那江南水乡恬静、自然的菱塘,那夏天海滨的夕阳及夏夜的灯光、海滩、满月,那神奇了解阔的塔木钦草原,赫赫有名的葡萄沟,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美与神奇。
本单元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浓浓深情。
教学时,可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会并正确书写生字,主动积累文中的妙语佳句。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感悟、多表达,感受阅读的乐趣。
4.丰富学生语文积累,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感悟、多表达,感受阅读的乐趣。
3.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0课时
1.故乡的“水墨画”
教材简析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图。
江南水乡,荷叶田田,菱香四溢……赏菱塘,如痴如醉;采菱角,情趣盎然;品菱香,回味无穷……作者先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在写从“初春”到“黄梅”多后,菱叶涨满池塘的勃勃生机,接着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然后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最后写“我”又徜徉在故乡的“水墨画”中,边采菱,边品尝。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体会到江南菱塘独特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并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段,积累优美的词句。
3.通过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菱塘的独特美丽,领略采菱、品菱的情趣,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赞美之情。
4.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与运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感受菱塘的独特美丽,领略采菱、品菱的情趣,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赞美之情。
2.背诵课文二、三段,积累优美的词句。
3.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与运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教法学法
启发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会并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思路,理解“水墨画”的含义。
【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题“水墨画”的含义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感知菱塘激趣引题
1.出示菱塘图片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
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吧。
2.板书课题故乡的“水墨画”
齐读课题,质疑。
(“水墨画”指什么?
)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字
1.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勾画出生字新词。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交流反馈时相机正音、辨形,以及扩词,造句。
重点指导:
(1)“菱”“馨”“撷”“咀嚼”的读音;
(2)“菱”“缀”“掐”“撷”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3)“密密匝匝”“缀满”“采撷”“咀嚼”的词义,并能用“密密匝匝”“咀嚼”各说一句话。
三、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菱塘的,并圈画出关键词语。
2.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写了“初春的菱塘”“一过黄梅的菱塘”“临近中秋的菱塘”等时间顺序,引出赏菱塘——采菱角——品菱香等不同画面。
顺势理清课文“总---分---总”的层次。
(相机板书:
赏菱塘采菱角品菱香)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前做上标记,并有感情朗读。
四、总起开头感知“水墨画”
1.小声读课文第一段,感知课题中的“水墨画”指什么(启发学生通过比喻句的理解,了解“水墨画”就是指故乡的菱塘。
)
2.品读比喻句,体会菱塘的特点。
(1)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散漫”“卧”的理解,感悟故乡菱塘的随意、自在的美。
(2)通过“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叠词的运用,体会故乡菱塘的繁多,以及作者的情感。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语句,感受菱塘的独特美丽,领略采菱、品菱的情趣,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赞美之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与运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3.背诵课文二、三段。
【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语句,感受菱塘的独特美丽,领略采菱、品菱的情趣,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赞美之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与运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体导入新课
1.回忆:
故乡的“水墨画”指什么,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表达什么,江南的菱塘给你留下什么初步的印象。
(相机板书:
赏菱塘采菱角品菱香)
2.激情导入。
(故乡那大大小小的菱塘散卧在村头地边,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淡雅清新,自然天成。
随着季节的转换,这一幅“水墨画”又有哪些奇特的变化呢?
让我们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吧!
)
二、品词析句感受美丽
1.作者的笔下,无论是“赏菱塘”、“采菱角”,还是“品菱香”都有其独特之美。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感受“水墨画”的美丽。
2.学生默读第2-4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池塘的美丽,体会池塘呈现的不同的美。
(引导学生发现重点词语“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顺势总结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不同特。
),
(一)赏菱塘,品池塘之美
学生品读第二段,看看从初春到多了“黄梅”,圈划池塘发生的变化的语句,体会池塘呈现的不同的美。
出示句子
(1)初春:
“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
”(抓住“疏疏朗朗”想象初春时菱叶细小,池塘渐有生机的情景,体会初春特点。
)相机板书:
渐有生机
(2)一过“黄梅”:
“……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通过“争先恐后”“涨满”“挤”“密密匝匝”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的茂盛情景)。
相机板书:
菱叶茂盛
(3)池塘还有哪些变化同样写出了菱塘的美丽?
(学生自由谈花朵的盛开,红蜻蜓、花蝴蝶等小动物的出现,对池塘有什么影响,体会池塘的勃勃生机。
)
(二)采菱角,品采撷之趣
临近中秋,正是故乡的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时候,品读课文第三段,感受采菱角的乐趣。
(1)自由读这段文字,圈划采菱女采撷菱角的有关语句。
(2)交流反馈:
(3)反复品读,体会采菱女动作的轻盈熟练,体会她们内心的喜悦。
(抓住“掀起”“一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
)
(三)品菱香,尝故乡之味。
品读课文第四段,体会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
出示句子
(1)“第二天一早……溢着清香的菱角……诱惑你了。
”
(在读中理解“溢着”“诱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领教四处飘香的意蕴。
)
(四)觅孩踪,品童年的快乐
(1)找出文中有关孩子举动的两个句子,体会菱塘给童年带来的乐趣(通过孩子的动作:
“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翻起来看”“走进凉冽冽的水里”感受孩子的快乐。
)
3.激情诵读,再次感受“水墨画”之美
(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三、理解段落情感提升
1.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1)理解“徜徉”“咀嚼”的含义
(2)体会文章末尾的省略号的用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热爱,无限怀念之情。
2.饱含深情,齐读最后一段,表达我们的情感。
四、文中悟法学以致用
1.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菱塘的独特魅力。
(“每年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2.抄写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的妙用。
3.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
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
4.课后练笔:
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1.故乡的“水墨画”
赏菱塘渐有生机菱叶茂盛
采菱角掀起一掐浓浓故乡情
品菱香 溢着诱惑
2海滨仲夏夜
教材简析
作者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夕阳下山、月上中天这段时间光线与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海滩上人们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海滨优美的夏夜景色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与祈愿。
课文共有10段。
第1段写在晚霞映照下,大海壮观的景色。
第2段写霞光消失后,天空显得高而远,启明星在空中闪烁。
第3段写夜色加浓,星星与城市的灯光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第4~7段写在优美的夜色中,我漫步沙滩,愉快而兴奋。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在沙滩上尽情欢笑、玩耍,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
第8、9段写月亮上来了,海滩上乘凉的人多极了,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整个海滩。
第10段写月亮升得很高了。
总之,前三段主要介绍海滨从黄昏到晚上的景色,后几段主要介绍人们在海滨享受美景的欢乐场面。
全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然后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
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
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
地点;仲夏:
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简介作者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
4.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
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
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注意:
瞩煞炙的读音穆瞩煞炙的字形。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4.感知课文大意:
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7段):
描绘了优美夜色中,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3.第三组画面(8~10段):
描绘了月上中天,海滨幽美的夜色。
4.教师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
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布置作业强本固基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2.品读文章,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巩基固本回顾旧知
1.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描绘的几个画面。
二、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
1.学生自由阅读1~3段,通过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发现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相机板书:
霞光启明星灯光)
2.引导学生阅读前三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悟海滨景物的主要特点。
3.师生交流,总结景物特点。
4.诵读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提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每当一排排……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
把浪峰上的晚霞比作燃烧的火焰,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又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动态的美。
)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
)
(3)“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者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
5.指导朗读1~3自然段,表达海滨景物之美。
(二)研读课文4~7段,重点感受作者的愉快及海滩上的人们的欢乐。
1.眼前是美丽的夜色,脚下是细软的沙滩,耳边是温柔的海水声和清新的海风,认真品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内心充满的兴奋和愉快。
2.劳动了一天的来到海滩乘凉、嬉戏,圈划有关语句,体会人们的放松、开心。
(通过重点词语“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以及比喻句“愉快的笑声……就像……的浪花”的理解,体会夜色中人们的快乐心情,感受海滨夏夜浓浓的生活气息。
(三)研读课文8~10段,重点想象月上中天海滨的美丽夜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1.月亮上来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想象满月映照下的海滩显得明亮而富有生气的景象。
2.重点理解“月亮升得很高了。
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的含义。
3.情景交融,反复诵读,体会海滨的美景和人们对生活的赞美。
三、诵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2、引导学生背诵1~3段,表达对海滨的赞美之情。
四、积累扩展学以致用
1.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让美好的景色铭记心中。
2.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
请选择一处说一说。
教学创新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海滨仲夏夜
海滨夜景霞光启明星灯光
享受美景尽情地欢笑尽情地玩耍
赞颂美景皎洁明亮
3草原即景
教材简析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今天,我们将走进塔木钦草原,感受它的美丽与辽阔。
这篇课文主要向大家展示草原美丽辽阔的特点。
因而详细描述了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倚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塔木钦草原。
这是一篇批读文,要让学生根据课后提出的要求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边读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批注法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歌曲《天堂》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
学生: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释题质疑
1.播放歌曲、引入课题。
播放歌曲:
《天堂》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听着歌曲,让学生尽情描述眼前出现了的景色。
)
几十年前有一位作家来到草原,也被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那迷人的景色。
今天我们将在他的带领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质疑。
释题草原即景:
即作者走进草原看到眼前的景物
学生质疑
3.生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广袤草梗桅杆黑黝黝声嘶力竭驯顺岛屿逍遥
(2)相机对生字的读音字形作指导。
注意字音:
梗驯黝注意字形:
梗桅驯袤黝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学生自由读文,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学生分享课文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地方以及怎样的感受。
)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
三、熟读课文体会感情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草原美景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2.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温故导入,引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都了解了什么内容?
(2)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笔下的草原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
二、自主朗读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草原景物特点的语句,探究塔木钦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引导学生通过圈画的有关语句,感悟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2.交流反馈:
草原的印象
(1)辽阔
(2)美丽
3.默读课文,按课文第2题的要求,勾画文中的比喻句,边读边想象,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4.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5.交流阅读感受,探究作者如何描写草原美景。
重点体会句子:
(1)“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它多么像海啊!
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那么完完整整,没有缝隙;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高效课堂教学案 师大 年级 语文 下册 高效 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