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docx
- 文档编号:27390612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33KB
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docx
《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
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国际传播中强势的表现方式和研究英语强势的必要性,并从英语语言本身开展历程、宏观层面、技术因素和综合原因等方面分析了在国际传播中出现英语强势的成因。
本文最后分析了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给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并突出了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
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展国际传播。
“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宏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
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
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
而英语的人数那么更多。
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
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语言学家把上述使用英语的人口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指把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的人们,通常也是他们惟一的语言。
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南非。
第二类是指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人们,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美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的。
第三类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与美国和英国没有十分密切关系。
虽说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口目前也要超过13亿(包括海外华人),但讲汉语人口多限于和华人,外国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毕竟凤毛麟角。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国力的增强,也出现了汉语热,但与英语热相比,还不能同日而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表达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表达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
冷战完毕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
[4]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
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
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
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确实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
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
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更是如此。
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
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包括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一个外语电台、9家英文日报和周报、10家英语杂志和9大英文网站。
这对于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言,已足以显示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宏大成绩,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重要性。
上述的统计中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
除英语媒体的开展外,中国的英语学习人数之庞大也足以说明英语强势的影响。
据估计,我国约有3亿人口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英语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我国英语热的出现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更是如此。
现在,我国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xx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三年级英语教学[9]。
英语也是我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还可以决定他是否能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标志。
英语语言的强势是经历了漫长的开展过程才形成的。
1300年,英语还只是英格兰的“下等人”所说的语言到1500年以后,现代英语才开始形成,主要指英语已拥有相对稳定的拼写、发音和词义。
但英语真正作为国际性语言的出现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语的国际性地位。
1.从宏观角度讲,英语强势并非语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语强势在国际传播中的出现并非只是这种语言本身的强势。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琼·艾奇逊(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样,一种语言的成功或失败与语言的内在特性并无多大关联,而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关系。
就英语而言,这一点最明显不过了。
在18-19世纪中,工业革命使得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开始普及世界各个角落。
英语也随着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士兵和商人开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语言的目标迈进。
英语不光在英国的殖民地使用,就连非英语国家的外交谈判也用英语进展。
1940年,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商议建立反英美的联盟时,两国的外长(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语进展谈判。
不过,无论英语的适应性有多强,也不管英语势力曾覆盖多大面积,目前英语的国际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战以后讲英语的美国的大国地位。
丘吉尔在二战完毕后意识到大英帝国的没落不可防止,于是设想用美国的力量来维持英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当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
随着全球影响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转移,一种新的英语(美式英语)在全世界流行。
美式英语的流行与英式英语稍有不同:
美式英语主要不靠政治和军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体市场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广,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现了“可口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的术语来描绘英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强势。
除上述原因外,20世纪末,全球化的经济开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于是,英语语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为首选目标。
2.从语言层面讲,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与英语语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关联。
首先,英语与印欧语系的所有语言都有联系。
对于东方人而言,英语也许会很难。
但对于西欧人、俄罗斯人甚至伊朗人来说,英语也许不那么难学,因为他们会发现英语的语法和词汇与他们的母语有相似之处。
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英语又独具“世界语言”的特性,即英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尽管英语强势源于英国和美国英语,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国家把其列为官方语言。
同时,英语虽然词汇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至少有50万个单词,比德语(近20万)和法语(10万)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个英语单词就可以用英语有效交流。
此外,英语能允许非英语人士进展“外乡化”,创造出适合他们的英语,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语(普通话和英语混合)、西式英语(西班牙文加英语)、日式英语(日文加英语)、克里奥耳语(西印地语加英语)、甚至法式英语(法语加英语)和德式英语(德语加英语)等,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现的“洋泾浜”英语。
总之,英语的强势表现为其“能容忍非英语人士用蹩脚的英语使用英语”,进而使他们觉得英语的便利性和亲近性[15],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语的这些“世界性”当然与其文化价值体系有密切关系。
相比文化而言,英美文化价值观能更多地鼓励创新、能容忍“异己”。
也许正因为如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现在美国,他不太可能出现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欧洲和东方国家。
其次,英美媒体强大的市场化倾向和技术强势也足以使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作用。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效应”和“硅谷现象”。
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根底的技术产品。
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行必然导致产品所包含的英语语言流行到全世界,这些产品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当然也会帮助英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强势。
最后,英语强势的形成还因为现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数已以英语语言形式出现。
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献是用英语撰写的。
要把这些文献转化为其他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世界语、汉语或德语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英语的强势的形成就成了一个轮回逻辑:
英语是世界性的,因为它本来已经具有世界性了。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三大特点。
1.首先,英语强势的实质是讲英语国家的强势。
这在英语国家中也不例外。
目前,美式英语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语也只是对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实力的反映而已。
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语言虽然还被称为“英语”,但它携带的内容却是美国文化。
2.这种英语强势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时期内较难改变。
非英语国家可以选择顺应这种强势还是回绝,但无法阻挡这种英语强势的出现。
3.由于语言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等领域是严密相联的。
英语语言强势必然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上的强势。
也就是说,英语强势不是简单的语言世界性的问题,它会通过其强势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产生影响。
英语强势的影响像把双刃剑。
它们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同时出现,即一个看似是负面的影响往往也会伴随着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
有趣的是这一点不但适用于非英语国家,也同样适用于英语国家本身。
1.对英语国家的影响
对英语国家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而言,英语强势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正面、有利的影响要多于负面、不利的影响。
首先英语强势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强势进一步强化,这些强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强英语的强势;其次,英语强势还会促使这些国家的国民自然产生一种民族优越感,使他们觉得作为英语人口的荣誉感。
从长远讲,这是英语强势给英语国家带来的最大好处(或有利影响),因为这会使得整个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高昂姿态并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当然,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在各个英语国家中的表现程度也会有差异,实力最强的美国可能表现最为强烈。
但是,这种强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荣誉感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数英语国家的国民没有兴趣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较少关心国际新闻,也不想学习外国语。
据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其他语言能力最差。
2000年,全美所有大学学习阿拉伯语的人中,只有9人毕业,而英国是欧洲使用语言最单一的国家。
这种惰性使得他们会越来越封闭,思维方式也会逐步僵化。
此外,英语强势及其普及性也会导致英语的变种,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语(普通话和英语混合)。
这种变种不但会引起某种语言交流障碍,同时对英美两国的英语语言本身也产生了影响。
《金融时报》指出对英语的真正挑战那些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因为目前这些人口不但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英语母语人口,这些人口人数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长。
该报预言这种情况必将对英语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2.对非英语国家影响
英语强势给非英语国家带来的影响可能与英语国家正好相反,其负面不利的影响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响。
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地进展交流,但是语言并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身份的标志。
面对英语强势的不可抗拒性,许多非英语国家觉得无可奈何,但对英语强势所带来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又表示担忧,因为这些文化入侵所带来的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有人甚至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这些殖民宗主国过去炮舰政策的延续,只是现在殖民的手段相对文明了一点。
尤其是对那些少数语种和民族而言,英语的强势可能是消灭性的,甚至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
语言的消亡这种情况古已有之,只是现在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
有人说到本世纪中有一半的语言会消失,而有人说是90%。
对于那些也想成为语言强国的非英语西方国家(如法国)而言,这种无可奈何的心理更为明显。
现在,法国尽管每年花费一亿美元来推广法语文化,但是法语在世界语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语的衰落仍到处可见。
法国的科学家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要么用英语发表文章,要么说着法语默默无闻地死去”。
于是,非英语国家便会面临一种困境:
是要融入世界、要现代化,还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
要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会对于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变化。
从目前情况看,能否成功地走出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有效处理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问题。
3.对中国的影响
英语强势对我国来说正面和负面的作用都有。
从正面角度讲,英语强势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语在我国的大范围的普及,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素质和国际化程度,改善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软环境。
试想:
如果在过去20年中没有英语这座语言桥梁,我国改革开放的结局会?
如果我国不引入英语强势,不重视英语学习,不把英语水平与承受教育、晋升和就职等方面挂钩,那么过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英语热:
从新概念英语,到3L,到《走遍美国》,到疯狂英语,也不可能出现“英语经济”,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国莘莘学子赴国外留学,也不可能出现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语媒体。
总之,没有20多年来对英语强势的有效吸收,就没有我国现在具有初步国际化程度的大环境,而没有这样的大环境,我国要能够参加世贸、申奥成功也是不可的。
我国的经历说明,只要能把英语强势处理得当,只把英语当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们就能用较少的本钱较快开展本国现代化,缩小的时间,为尽快进展“赶超”打下根底。
当然,许多中国学者对目前的英语强势和普及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表示担忧。
1998年在哈尔滨召开的“技术进步和当今世界开展”研讨会上,他们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语言的强势必然会触发文化强势,从而产生新的不公正。
这种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
只要看一下英语在汉语中的渗透就可以知道:
政府官员在记者招待会上随口会说出WTO、PNTR、APEC等英语缩写,仿佛说自己家乡话一样。
年青人中更是满口TOEFL、GRE、NBA。
即使你问一位老太太去医院干吗,她会答复:
“我做CT”。
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这是汉语的奇观,奇在没有任何红头文件规定的情况下,英语单词会如此自然地出现在汉语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为何义但照说无妨。
那么,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在带来积极作用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负面作用)呢?
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对汉语甚至我国文化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
本文认为首先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正如陈原教授所说的那样,有生命力的语言(或文化)从来不怕异物的“入侵”。
任何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时不时会搀杂一些异物才能丰富和开展自己。
[25]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在英语强势面前能够有效吸收众多的英语单词,正是汉语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
因此,面对英语的强势和我们汉语的弹性,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满怀忧虑感。
语言如此,文化当然也如此。
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
西方文化通过英语强势必然会影响我国的文化。
但是,从长远讲,我们如果能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也一定会在吸收西方文化的根底上获得新的开展,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英语强势之前,其他语言(如拉丁语、世界语、法语和德语)也曾出现过强势,但是随着讲这种语言的国家影响力的下降,这些语言的强势已经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已经死亡。
那么,英语也会沉浮吗?
英语会像其他语言一样出现颓势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既然其他语言都会沉浮,英语也不应该是个例外。
那么英语颓势的标志是呢?
《英语的未来》的作者大卫·格雷多尔(DavidGraddol)认为科学技术是一大标志,他认为英语出现颓势的标志可能是当重大技术发现不断出现在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时候。
这个时候英语的重要性可能会大幅度下降。
[26]
科学技术当然是一个标志,但笔者认为英语出现颓势肯定还会在其他方面(如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等)有所表现,毕竟一种语言的强势是靠其他强势来支撑的。
事实上,英语国家公民中对国际新闻缺乏兴趣、对世界事务缺乏了解以及学习外国语言所表现出的“低能”都说明了这些英语国家(至少在这些方面)的不灵活性甚至僵化趋势。
从长远来讲,这也许是英语走向颓势的开始,但是应该成认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 强势 表现 方式 研究 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