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387494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72.10KB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触觉来感知。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概念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中要多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认识各种常用的秤,并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估量物体的质量,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1克和1千克。
4、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概念。
5、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或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结合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环境。
2、通过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1、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糖等。
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了解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2.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师生交流:
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4.教师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二)介绍计量工具
1.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
”作必要的补充。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一)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1)课件出示以下图片。
(2)观察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3)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4)全班汇报:
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5)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
克(g)。
(6)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1)小组活动:
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对比试验:
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
(3)提炼方法:
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提取1克黄豆?
(4)质疑交流:
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
(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二)认识天平
1.看一看:
(1)出示天平。
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2)介绍砝码。
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
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
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1)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3)多请一些学生来提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觉。
(4)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
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
预设1:
1000克;预设2:
1千克。
(2)教师小结:
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
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1)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重量。
在老师准备的其它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2)交流找法: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3)操作比较:
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新的感受。
(四)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1)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2)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
还可以变换几种重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1)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2)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3)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
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1)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2)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3)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估量的经验。
2.教材“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启发孩子从物品的轻重方面加以识别。
3.教材“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借助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集体讲评时指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盘秤、苹果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经验交流
(一)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质量单位
(二)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调查了解的一些常见物品的轻重。
(三)问题引入
1.教师出示一袋苹果,提出问题:
1千克苹果有几个?
这袋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2.今天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对比
(一)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二)称一称
1.小组活动:
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
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三、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
预设1:
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预设2:
根据刚才称出1千克苹果的个数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二)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2.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3.汇报交流。
(三)引发思考
1.学生讨论:
1千克苹果一定是4个或5个吗?
2.师生小结:
估计的标准应根据实际苹果的大小来确定。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完成教材第104页的“做一做”。
1.解决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首先要知道什么?
2.估量1千克梨的个数,允许学生根据生活经实际选择不同标准来估计。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估计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肯定。
3.列式解决问题。
4.汇报交流,说一说解题的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二)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
1.指名说说自己课前调查的500克鸡蛋有多少个。
(7个或8个)
2.小组合作完成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若500克鸡蛋有8个,65个鸡蛋大约可以分成8个500克,就是4000克,即4千克。
)
2.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解题思路。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单元所学的质量单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教材简析: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本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运用操作、实验、猜猜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目标:
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②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③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④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点:
掌握三个事物的简单推理方法。
单元难点:
掌握在方格中填数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意义,接受数学思维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
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
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
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
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
下面不是橡皮。
(1)学生独自猜测。
(2)同桌交流猜测结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
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
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
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
表格法。
(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数 学
语 文
品德与生活
小 红
×
√
×
小 丽
×
×
√
小 刚
√
×
×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
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
(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
所以推理首先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
2.追问:
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
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
为什么?
”
(三)游戏拓展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第2课时《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1.下面的方格中只能填1~4四个数,你能很快猜出A是几吗?
2.哪一个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几?
(二)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在推算第四个数的时候,哪行或哪列空格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我们就能确定第四个数是几,而空格越多的,我们越无法确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二、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想提醒同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确定B是几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3
2
A
B
2
3
1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2)引导学生发现:
哪一行或哪一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
(A所在的行和列)
(3)推理明确:
A的竖列另两格分别是1和3,A可能是几?
(2或4)再看A的横行另两格是B和2,A只能是几?
(4)
(4)将数字填入表格。
3
2
4
B
2
3
1
(5)学生按照以上方法自主探索B是几,并将数字填入表格。
全班交流说说怎样确定B是几的?
3
2
4
1
2
3
1
4.根据刚才推算的方法,你能填出其他方格中的数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体会推理方法。
(3)师生小结,明确思路:
先找已知三个不同数的,确定第四个数,依次推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确推理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同桌两人可以先讨论再完成,汇报时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填法一一找出来。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的思考题。
提醒学生可以用上节课画表格的方法解决,集体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排除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第十单元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七部分:
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
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
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
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
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
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4、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
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对同
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
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
第1课时《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
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
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
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并解答。
例如:
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
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
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
还剩多少钱?
(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和千克 人教版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第八 单元 千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