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7377021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6.85KB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1
2
3
4
5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
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
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
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
虽有.(yòu)槁.(g?
o)暴.(pù)
金就砺.(lì)则利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yú)跂.(qì)彰.(zhāng)舆.(yú)马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马(nú)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
)
镂.(lòu)螯.(áo)蛇鳝.(shà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论据: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
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
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
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
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
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
(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作。
)?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三)课文学习
1.解题:
“劝”:
劝勉。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
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
3.解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
1)这句话告诉一个观点?
(明确:
学习不可以停止。
)
4.解读第二自然段:
先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
教师解读第二自然段:
1)字词:
中(zhònɡ)绳、輮(róu)使之然、虽有槁暴(pù)、参省(xǐnɡ)虽有(通“又”)槁暴(通“曝”)、知(通“智”)明、輮,使?
?
弯曲
2)翻译第二自然段。
3)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
(明确:
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
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
)
4)学生课堂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1.解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须臾(yú)、跂(qì)而望、君子生(通“性”)非异也、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
2).难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从“丝”,从“刀”,从“卩”(像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译为: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3)提问:
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
(明确:
五组比喻,见课件)
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
3)学生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2.解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难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分析: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
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
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双音单纯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3)提问:
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
)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
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
?
?
4)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文章思路回顾
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三:
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三是为下一课时讲解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五)小结:
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七)板书设计(重在明白行文脉络):
七、教学反思:
《劝学》说理性很强的名篇,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
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所以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借助资料书的情况下,着重讲解几个重点难句,做到重难点层次分明,让学生读读背背,使课堂节奏缓急有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到的真正的寓教于乐。
《劝学》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
表达内容上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方面展开论述,表达形式上运用高度生活化的、丰富的、多角度的比喻,使所讲观点通俗易懂。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
文言文字词句的音义,以及表达内容和形式,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
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态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1.知识与能力
(1)能解释本文的字词句意;
(2)能阐述本文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3)能说出本文比喻的特点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_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2)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
(2)能感受作者对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的重视。
4.教学重点
(1)能阐述本文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5.教学难点
(1)能说出本文比喻的特点及效果。
6.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
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认真听讲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为学生预设立场,而让他们自由诵读,从正文到每个注解都认真读一遍,形成整体感知。
(三)一读劝学,梳字词
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
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
下面是样例:
题1:
字词读音
木直中(zhong四声)绳/虽有槁(gao三声)暴(pu四声)题2:
字词意义
劝(劝励、勉励)学/学不可以已(停止)
题3:
一词多义
于:
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善假于(向、对)物也题4:
词类活用
上(往上,名词做状语)食埃土/下(往下,名词做状语)饮黄泉题5:
通假字
虽有(通“又”)稿暴/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题6:
成分省略
輮(之)以(之)为轮
(四)二读劝学,梳句子
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
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
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
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
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样例:
题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题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在对全文字词句的音和义理解后,每人自由诵读。
要求在前一次诵读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五)三读劝学,梳内容
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总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
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用一句话总说是:
“学不可以已”。
用几句话分说是: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改变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不足;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积累、坚持、专心。
(六)四读劝学,梳形式
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说说文体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大的特点是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通俗易懂,比喻有三个特点:
一是高度生活化。
青取于蓝、冰水为之等都是每人生活中熟悉的。
二是比喻丰富。
如第一段用了5个比喻说明学习意义,第二段用5个比喻说明学习作用,第三段用10个比喻说明学习方法和态度。
三是比喻有角度上的变化。
如第三段,讲“积累”,先从正面设喻:
积土成山能兴风雨,积水成渊能生蛟龙,后从反面设喻:
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海,在正反对照中,“积”与“不积”的结果就非常明了了。
同样,讲“坚持”,先反后
正,讲“专心”,先正后反。
效果是:
比喻更加鲜活,更有生命活力,从而使论述更加充分。
(七)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
先用备用纸写下来。
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
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从本文的比喻运用中受到启发,让自己的比喻用得给更新、更活、更有个性。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
我为同学们推荐荀子《劝学》未删节的完整文章。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的《劝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
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01hn.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
(1)kuǐ
(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