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docx
- 文档编号:27369171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63.64KB
稳态与环境.docx
《稳态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态与环境
姓名
学科
上课时间
年月日
学生姓名
年级
学校
本周
课程名称
上周
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
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举例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
:
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
: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
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
主要Na+和Cl-决定
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温度: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
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树突:
轴突: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
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4、反射的种类: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
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
外负内正
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7、
兴
奋
传
导
电流流动方向:
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a)突触的结构
刺激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b)过程
单向传递:
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c)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
呼吸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
S、W、H、V
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1、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常见的动物激素
激素名称及本质
产生的内分泌腺名称
主要生理作用
激素失调症
生长激素(蛋白质)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幼年过多:
巨人症;幼年过少:
侏儒症.成年过多: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偏高:
甲亢(精力旺盛,烦躁不安)偏低: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幼年过少:
呆小症
胰岛素(蛋白质)
胰岛B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偏高低血糖,偏低尿糖甚至糖尿病
性激素(固醇)
性腺(男:
睾丸,女:
卵巢)
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分泌不足,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常
胰高血糖素(多肽)
胰岛A细胞
促使肝糖元分解为C6H12O6,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为C6H12O6.使血糖升高
肾上腺素(固醇)
肾上腺
促进新陈代谢.控制糖分,体温
促甲状腺激素(多肽)
垂体
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胸腺激素
胸腺
二、体
液
调
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
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3、
血
糖
平
衡
的
调
节
去向:
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降血糖:
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来源和去路看上面)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促进血糖来源(具体去路看上面)
促进
下丘脑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
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
促进
胰岛素胰岛A细胞
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素释放激素
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体
液
调
节
8、体温调节
a)来源:
b)
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体液调节)
↓
传入神经
当人在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神经调节)
↓
传入神经
调节机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兴奋
传出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战栗
产热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散热减少
汗液分泌增加
散热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
散热增加
体温恒定
9、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
垂体
↓
↓抗利尿激素
产生渴觉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主动饮水
↓↓(﹣)
尿量减少
免疫器官(如:
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
免
疫
调
节
4、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
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
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5、特异性免疫分为:
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抗体+抗原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T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效应T细胞+靶细胞
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
再次接受过敏原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7、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发现向光弯曲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
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分布:
各器官都有分布,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生长素的成分:
吲哚乙酸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1、
生
长
素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激素种类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
茎>芽>根
、应用:
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横放植物的长势等
2、赤霉素合成部位: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3、脱落酸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
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
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
根尖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分裂
5、乙烯合成部位:
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的成熟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
种群: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植物:
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昆虫:
灯光诱捕法;
1、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一、
种群
迁入率、迁出率
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如图所示
①“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B图)
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模型:
Nt=N0λt(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C图)
条件:
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K值(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K/2处时,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
B
t
t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
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二、
群
落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
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4、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类型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
二、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主要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食物网
1、能量流动、定义:
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
b、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
d、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或食物网
e、能量散失: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f、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
有机物
g、能量的去向:
①呼吸作用,②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化③被分解者所利用④一部分未被利用
、过程:
太阳能
三、
生
态
系
统
的
功
能
、特点: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
10%~20%
(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2、物质循环.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
b、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有机物
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e、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形式:
CO2和碳酸盐
f、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g、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形式:
有机物
h、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间循环的形式:
CO2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2)、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
.举例:
碳循环(见图)
.举例:
碳循环
分解者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四、
生
态
系
统
的
信
息
传
递
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
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
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
如:
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
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五、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1、定义: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种类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原因:
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
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
a.全球气候变化b.水资源短缺c.臭氧层破坏d.酸雨
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①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2012生物部分】
理综生物部分(浙江卷)
1.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该细胞的是
A.CO2B.O2C.K+D.Na+
【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思路点拨】可通过肝细胞内外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来迅速作出判断,K+逆浓度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2.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
【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结合受精作用及早期胚胎的发育综合考察胚胎工程。
【思路点拨】同种动物精子、卵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受体蛋白,决定了只有同种动物精卵才能结合;受精卵随着分裂的进行,其细胞的体积在逐渐变小,囊胚期的细胞开始出现分化,其外表的一层细胞即滋养层,将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囊胚可继续分化为具有三个胚层的原肠胚。
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察考生的迁移思维及对图形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由曲线可直接看出,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低。
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
因此,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
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神经肌肉为载体,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内环境及神经调节的机理,注重考生思维的发散。
【思路点拨】骨骼肌细胞即横纹肌细胞等少数细胞,一个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
神经元细胞为组织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
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形成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借助图形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思路点拨】图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捕食链,且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即围绕着K值波动;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敌数量的制约,相互之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6.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
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答案】A
【命题透析】通过特定的实例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概念及操作要领。
【思路点拨】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即为我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可通过逆转录法获得基因B,再进行扩增以增加其数量;基因文库中保存的是各基因片段,提取时无须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为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且能向下一代遗传,应先在体外使用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再导入大肠杆菌。
30.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
这是由于水是______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____的主要介质。
(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___点,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__________。
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_______减少。
(4)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_____,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
【答案】
(1)光合作用 运输
(2)B 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答出一项即可)
(3)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或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答出一项即可) NADPH和ATP
(4)脱落酸
【命题透析】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考察学生的识图、析图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为高频考点。
【思路点拨】
(1)由“停水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联系水的生理作用,既可参与反应,又可运输物质。
(2)B点光合速率小于A点与气孔开度降低有关,而后者是由停止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稳态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