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367879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59.68KB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两个班69人,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过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人光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知道光是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调色游戏;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及光的污染与防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5.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的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光与声》、《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机械与物体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自己》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逐步意识到要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光与声》单元通过认识光源及光的传播、阳光的分解与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与颜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阳光、声音有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机械与运动》单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机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延伸到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霉变”和“考察家乡的水域”两个研究专题。
“霉变”专题借助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考察家乡的水域”专题以“水是生命之源”单元为依托,主要进行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从考察的角度切入研究进程。
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证据。
使学生从考察研究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
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
l.病毒1课时
2.细菌1课时
3.真菌1课时
第二单元:
认识自已
4.我们的身体1课时
5.我们的呼吸1课时
6.心脏和血管
7.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
8.食物与营养1课时
9.脑与神经1课时
第三单元:
光和声
10.奇妙的镜子1课时
11.认识光1课时
12.彩虹的秘密1课时
13声音的产生1课时
14.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15.水变咸了1课时
16.蜡烛的变化1课时
17.食盐和水泥1课时
18.铁生锈1课时
第五单元:
机械与运动
19.斜面1课时
20.杠杆1课时
21滑轮1课时
22.齿轮1课时
23.静止与运动1课时
24.距离和时间1课时
研究与实践
1.霉变1课时
2.考察家乡的水域1课时
期末复习2课时
第一课 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
师: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
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
是单细胞。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
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
没有。
生:
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
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
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
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
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
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
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
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
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
细胞分裂。
师: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
生: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
不可能。
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
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
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
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
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
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
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
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
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
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
自养。
师:
(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
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
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
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
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
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
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
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
寄生、腐生。
师:
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
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
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
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
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
不全面。
师: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
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
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
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
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
太好了。
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教学反思:
第三课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
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
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
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
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
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
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
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
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五四 小学 科学 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