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docx
- 文档编号:27347759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69.21KB
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docx
《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
(一)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基础•运用(1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8分)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书写体式,不同的书写体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是四幅书法作品:
(1)为上面四幅书法作品的书写体式选择对应的赏析内容。
(只填序号)(4分)
A.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B.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C.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① ② ③ ④
(2)即将初三毕业的你有一位同窗好友,请依据他(她)的性格特点(下面四项备选),从以上四幅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毕业礼物送给他(她)。
(4分)
A.潇洒浪漫 B.方正刚直
C.雅致严谨 D.端庄娴雅
你选择的书法作品是第 幅,因为你朋友的特点是 。
2.4月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陈红和妈妈来到郊野公园,看到这里好不热闹:
天上风筝千姿百态,地上孩子嬉笑奔跑,田间杨柳婀娜多姿,山间野花儿竞相开放……陈红一时兴起,诗句脱口而出。
下列四个选项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份情谊,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周总理曾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4.“三句半”是我国传统曲艺表演形式。
由四人演出,每人说一句。
由于最后一人一般只说半句(1~3个字),故称“三句半”。
三句半一般押韵、同调,诙谐搞笑,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形式。
例①:
老师同学元旦好,欢迎大家来指导,不管说得好不好,——别跑!
例②:
全球气候在变暖,我国大部正干旱,人类要是再蛮干,——完蛋!
面对满大街的如牛皮癣一般难治理的小广告,市民们很痛恨。
填入下面“三句半”横线处的内容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小小广告牛皮癣, ① ,影响市容真难看, ② !
A.①大街小巷到处贴 ②铲
B.①屡治不灭太难管②封杀
C.①大街小巷到处贴②封杀
D.①屡治不灭太难管②铲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一)默写。
(4分)
5. ,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
(《唐雎不辱使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野 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分)
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卷石底以出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5分)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
“端的使得好!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
怎生打扮?
但见: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
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1)文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是 ,这里主要用了 描写的手法。
(2分)
(2)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与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有关的三个故事。
要求: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每个故事不超过8个字。
(3分)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①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
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
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②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
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
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③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
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
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
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
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
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⑤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
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
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14.文章第②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
(4分)
15.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6分)
五、写作(40分)
1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题目一:
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只耳朵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 要感谢那些偶尔出现并打动我们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让我们的内心下一场雨,洗刷洗刷,然后继续前行。
材料二 一只站在树枝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材料三 孩子们的头脑里宁愿画上很多问号,也不要画上太多的句号。
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那些偶尔出现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不要一味依赖外部条件,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质疑,善于探索……
要求:
①若选题目一,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1.
(1)①C ②A ③D ④B
(2)示例一:
① D 示例二:
② B
示例三:
③ C 示例四:
④ A
2.B 3.A 4.D
5.为报倾城随太守
6.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7.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8.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孤独无依,心生隐逸之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和叔齐,寻找灵魂的归宿,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隐退的愿望。
诗人由内心的彷徨,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胜利。
9.
(1)翻卷。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离开。
10.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原因:
一是他因被贬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环境凄清。
12.
(1)林冲 肖像(外貌)
(2)示例:
林冲误入白虎堂;林冲刺配沧州;林冲野猪林被救;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梁山落草)。
(写出任意三个即可)
13.首先由北京某小学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乱扔垃圾后被点名批评这一事件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分析公共场所缺少公德的原因,具体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指出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方法。
1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阐述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公德缺失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5.①给公共场所制定明确细致的规则;②用舆论监督不道德行为;③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约束机制);④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16.略。
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
(二)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基础·运用(15分)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它给家中后人树立了价值准则。
为了弘扬家风文化,同学们以“中国家风文化”为主题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
以下是他们搜集整理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5分)
材料一
1.对以上同学们搜集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内容的四幅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图1是草书。
其特点是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体势连绵,笔画简省,结构简便。
B.图2是篆书。
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C.图3是楷书。
其优点是本着实用的目的,力求运笔快捷,省时省力,易于辨认。
D.图4是隶书。
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材料二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
一日,老家家人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人撑腰。
傅以渐收到家人来书后回复: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感惭愧,是啊,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为此事犯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的确有失颜面。
于是他们主动让出三尺。
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同样让出三尺来,于是两家之家就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天下人传为佳话。
2.下面对家书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修”本义是“修饰”,如“装修”,就是:
装潢修饰,之意。
这里是“撰写”的意思。
B.“当年”指过去某一时间,读作“当(dānɡ)年”。
C.“犹”多用于书面语。
其第三笔是撇。
这里是副词,“还”的意思。
D.家书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对这起宅基纠纷的鲜明态度。
3.同学们针对以上材料创作出一副对联,只是下联没有完成,请你补充完整。
(2分)
上联:
三尺宅基显前人气度
下联:
千年佳话
材料三 古今名人在教子方面所体现的家风特点为后人称道。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甲] ,第二要有[乙] ,第三要有[丙] 。
有了第一,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第二,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了第三,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画家。
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以莲花为题材的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这个老友病故的讣告时,面有愧色,随即作画,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他对儿子说:
“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他虽然烧掉了一幅珍贵的“百莲图”,但对儿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两个儿子就不会那样优秀。
4.请你根据语境将三个备选字分别填入第2段中的甲、乙、丙三处。
(3分)
备选字:
识 恒 志
甲:
乙:
丙:
5.文中画线句子在标点符号、句子表达上各有一处错误。
请你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4分)
(1)标点符号修改:
(2)句子修改: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默写。
(4分)
6.辛苦遭逢起一经,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诸葛亮《出师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7分)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校园诗词大会”活动中设计了“文字线索题”。
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负责命题的同学颇费心思。
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便于答题者锁定答案。
(3分)
(1)该诗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2)世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分别称为“人才”“天才”“地才”。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慰问边关守军途中所作。
(4)
9.本诗善用比喻,请指出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说说你的阅读体验。
(4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2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以光先帝遗德
(2)不宜异同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4分)
三、名著阅读(7分)
13.下面的四则内容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于“孝”的论述。
选择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7分)
(1)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
(2)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3)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
(4)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
周国平
①计算机和无线传播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人类的生活。
今天,几乎人人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也发表自己对一切事情的主张和每一分钟的心情。
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距今不久,却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
②我突然想,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就是大自然。
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③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
释迦牟尼、摩西、耶稣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李白、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
④天生万物,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人的灵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大自然的灵气的凝聚,它必须和万物保持天然的联系,那凝聚的灵气才不会飘散和枯竭。
不在高原上、大海边、森林里住几个月,我们不会懂得什么是神圣。
不曾独自一人在空旷处仰望星空,我们会误以为哲学只是晦涩的学术。
因为看不见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草原,我们就常在富人的散发着铜臭的庭院里寻找美。
⑤你今天上网了吗?
一个庸俗的问题。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如果你只是沉湎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在人类的互联网上,许多人是在用眼睛、耳朵、食指、无聊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上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
在大自然中,你的灵魂苏醒了,和天地万物交谈,你有了哲学家的头脑,你有了诗人的心灵,你的灵魂中充溢着造物主的感情。
⑥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
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
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个瓶内。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然而,倘若我们用人类的互联网排挤掉上帝的互联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被装进了一个瓶内——也就是说,被装进了一部手机内。
请想一想,不论手机里传播着多少信息,和大自然相比,它不是一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
(选自《新读写》,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4分)
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上帝的互联网”与“人类的互联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5分)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如果你只是沉湎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五、写作(40分)
17.[2019•海淀区模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题目一:
《红纸上的中国字》结尾写道: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
”是啊,回家,让美好的事物、真挚的情意、宝贵的精神回家!
回到温暖的家园、友爱的集体、人的心灵深处……那是倦鸟归巢的踏实,迷途知返的庆幸,重新拥有的喜悦。
请自选角度,在《让 回家》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此作为开头,发挥你的想象,自拟题目,续写一篇文章。
“一觉醒来,手机提醒:
别忘了,今天回地球去完成你的使命……”
要求:
①请将补充完整或自拟的作文题目抄写下来;②600~800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1.C 2.D
3.示例一:
扬华夏遗风 示例二:
传君子德风
4.志 识 恒
5.
(1)“百莲图”的引号改成书名号。
(2)“否则”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二者删其一。
6.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7.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8.示例: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看到前线负责侦察的骑兵,一问得知将军正在前线时,情绪由失落转化为慷慨悲壮的过程。
9.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阅读体验示例:
读完这两句诗,我仿佛也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的上空,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漠中跋涉,感受到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10.
(1)发扬光大。
(2)应该。
(3)达到。
(4)于是,就。
11.
(1)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2)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12.诸葛亮既是为国尽忠、敢于直谏的忠臣,又是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的慈父。
13.示例:
我选第(4)则。
对待父母长辈,最难的是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态。
当我们不遵从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就会唠叨,这时候我们要有智慧地和父母沟通,不要和父母争吵。
14.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人类应亲近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
15.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自然的信息远远多于手机传播的信息;引导人们亲近大自然;用反问的句式作结,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16.“上帝的互联网”是指上帝通过大自然传递信息,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
“人类的互联网”指现实生活中的互联网,通过手机等媒介接收信息。
理解与感悟:
通过“上帝的互联网”,人们可以亲近自然,获得精神生命;通过“人类的互联网”,人们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
人类要亲近自然,从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7.略。
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三)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基础·运用(15分)
[2019·西城区模拟]暮春时节,学校举办了“春光做伴好读诗”系列活动。
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中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