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docx
- 文档编号:27346649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116.15KB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docx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
盖玻片:
滴管:
4个
橡皮吸头:
4个
玻璃棒:
4根
烧杯:
1000ml,2个
量筒:
100ml、500ml、1000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
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
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
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
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30ml
1%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800ml,调PH值到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
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
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Ø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Ø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Ø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血细胞发育规律】
血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1.胞体:
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统则由小变大,原始粒细胞至早幼粒细胞也逐渐由小变大。
2.胞核
(1)大小:
由大变小,但红细胞系统例外,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2)形状:
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粒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与浆细胞系统变化不大。
(3)染色质:
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紧密。
(4)核膜:
不明显变为明显;原淋巴细胞核膜最厚;原幼粒细胞核膜最薄;原始单核细胞介于两者之间。
(5)核仁:
由有至无。
清楚的核仁是原始和比较原始细胞的重要标记,呈淡蓝色,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
3.胞浆
(1)量:
有少到多。
(2)颜色:
深蓝到浅蓝,见于淋巴细胞与浆细胞。
红细胞与粒细胞的胞浆各逐渐变成桔红和粉红色。
(3)颗粒:
一般从无到少并逐渐增多。
粒细胞系统由少量的嗜天青颗粒逐渐代之以大量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4)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由大到小。
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
如果是正常的末梢血液则呈粉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增加或骨髓瘤的高γ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会带有蓝色(如下图1-4-1),此时应意识到为异常标本。
2.高倍镜下观察
首先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
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如图1-4-2)。
3.油镜下观察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
1)染色是否良好:
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
2)观察红细胞形态:
(1)有无人为造成的变形,此外有时载玻片上的碱性物质的溶出(玻璃效应)会导致红细胞呈严重的棘形红细胞。
如固定不良(固定液中含有水分时)会导致呈面包圈形红细胞,从而无法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大小如何,是大细胞还是小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一。
(3)形态如何,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新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
(4)是否有染色性的变化,有无嗜多色性红细胞,中心淡染红细胞。
(5)红细胞内有无异常。
观察是否有嗜碱性点彩、豪-乔小体、卡波环状体红细胞、幼红细胞、帕彭海姆氏小体和疟原虫的出现。
(6)有关大小不一,畸形和嗜多色性,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个级别。
3)观察白细胞形态
(1)与红细胞比较,判断白细胞数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减少。
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
1。
(2)有关白细胞的种类,要观察大量的白细胞后才可判断是否异常,然后计算白细胞的百分率。
在日常检查中,一般只计算100个,但是发现异常或白细胞有增加时,尽量增加到200个。
计算的白细胞数越多,白细胞百分率的可信度越高。
4)观察血小板形态
(1)通过与红细胞的比较,判断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是增加或减少。
正常情况下每15~20个红细胞中有1个血小板。
(2)注意大小的变化。
(3)观察未加抗凝剂而直接从毛细血管采集的标本时,要注意血小板的凝集性(观察由若干血小板凝集的现象。
如果呈散在状,则怀疑为血小板无力症)。
(4)观察有无寄生虫,当白细胞减低或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疟原虫。
注意事项:
1.染色涂片水冲洗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风干,不可用火烤干。
2.染液量要充足,勿使染液蒸发干燥。
3.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
4.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退色,可重新染色。
5.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
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的观察内容
血液涂片:
选择10个视野,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的数量大致相同,观察红细胞的排列、分布及形态,白细胞的数量及核的变化。
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
盖玻片:
滴管:
4个
橡皮吸头:
4个
玻璃棒:
4根
烧杯:
1000ml,2个
量筒:
100ml、500ml、1000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
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
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
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
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30ml
1%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800ml,调PH值到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
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
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Ø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Ø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Ø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骨髓涂片:
全面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度。
分级标准见表:
级别
增生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Ⅰ
增生极度活跃
1~2/1
白血病
Ⅱ
增生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Ⅲ
增生活跃
20~3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Ⅳ
增生减低
50/1
造血功能低下
Ⅴ
增生严重减低
300/1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形状
(μm)
胞核
形状染色质核仁核质比
胞质
嗜碱性着色血红蛋白分裂能力
原始阶段原红细胞
幼早幼红细胞
稚中幼红细胞
阶晚幼红细胞
段
成
熟网织红细胞
阶红细胞
段
14~22圆
11~19圆
10~14圆
9~12圆
7~9圆盘状
7圆盘状
圆细粒状2~3>3/4
圆粗粒状偶见>1/2
圆粗块状消失约1/2
圆致密块消失更小
无
无
强 墨水蓝 无 有
很强墨水蓝开始出现 有
减弱嗜多染性增多 弱
红蓝间染
弱 红 大量 无
微 红 大量 无
无 红 大量 无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
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形状
(μm)
胞核
形状染色质核仁核质
比例
胞质
嗜碱性着色嗜天青特殊 分裂
颗粒 颗粒能力
原始阶段原粒细胞
幼早幼粒细胞
稚中幼粒细胞
阶晚幼粒细胞
段
成
熟杆状核粒细胞
阶分叶核粒细胞
段
11-18圆
13-20圆
11-16圆
10-15圆
10-15圆
10-15圆
圆细网状2-6>3/4
卵圆粗网状偶见>1/2
半圆网块状消失约1/2
肾形网块状消失<1/2
带状粗块状消失<1/3
分叶粗块状消失更小
强天蓝 无 无 有
减弱淡蓝大量少量有
弱 浅蓝 少 增多有
极弱 浅红少 明显无
消失淡红少大量无
消失淡红少大量无
骨髓象检查方法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
盖玻片:
滴管:
4个
橡皮吸头:
4个
玻璃棒:
4根
烧杯:
1000ml,2个
量筒:
100ml、500ml、1000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
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
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
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
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30ml
1%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800ml,调PH值到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
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
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
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Ø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Ø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Ø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骨髓涂片:
全面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度。
分级标准见表:
级别
增生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Ⅰ
增生极度活跃
1~2/1
白血病
Ⅱ
增生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Ⅲ
增生活跃
20~3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Ⅳ
增生减低
50/1
造血功能低下
Ⅴ
增生严重减低
300/1
再生障碍性贫血
过氧化物酶染色
1.目的:
了解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2.原理:
(四甲基联苯胺法)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POX能将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etramethylbenzidine,TMB)氢离子传递给H2O2,使之氧化为四甲基联苯胺蓝。
四甲基联苯胺蓝又可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颗粒,定位于细胞质酶所在部位。
若无亚硝基铁氰化钠,四甲基联苯胺蓝则自我脱氢氧化成棕色的四甲基苯醌二胺沉着于酶所在部位。
3.方法步骤
1)取0.1%TMB乙醇溶液1ml,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10μl,溶液呈淡棕黄色。
染色液应在临用前配制。
2)在新鲜干燥的涂片上,加0.1%TMB-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的混合试剂0.5ml,放置1min后,再加稀过氧化氢溶液0.7ml,吹匀,染色6min。
3)直接用流水冲洗,待干,再用瑞氏染液复染15~20min。
4)流水冲洗后,待干,用油镜镜检。
5)结果判断在细胞质中出现蓝色或蓝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
阴性:
无颗粒。
弱阳性:
颗粒小,分布稀疏。
阳性:
颗粒略粗,分布较密集。
强阳性:
颗粒粗大,密布于整个胞质中。
4.注意事项:
1)涂片应新鲜制作、厚薄适宜。
2)TMB配制在85%~88%的乙醇溶液中染色效果较好,勿用90%~95%乙醇,否则细胞表面蛋白质很快凝固,妨碍试剂向胞内渗入而使显色反应减弱或消失。
3)过氧化氢溶液需新鲜配制,其浓度与加入量不能随意更改。
涂片中粒细胞看不见阳性颗粒,红细胞呈棕色或绿色,即表示过氧化氢过浓。
若过氧化氢加于血片上不产生气泡,则示无效。
4)染色液适宜pH值应为5.5,若pH值<5.0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5)试剂应置于低温暗处,防止光线照射失效。
6)染色时加稀过氧化氢溶液之后必须与染色液充分混匀,否则同一片子上细胞染色情况不一致。
骨髓铁染色
1.目的
掌握骨髓铁染色(bonemarrowironstain)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2.原理
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称细胞外铁,其所含的三价铁经稀盐酸处理后而游离,并能与酸性亚铁氰化钾溶液发生普鲁士蓝反应,生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细胞内铁也可用此法显示,根据反应的强弱可了解骨髓中铁的含量。
3.方法步骤
1)干燥涂片用甲醇固定10min,待干。
2)玻片上滴满酸性亚铁氰化钾,37℃染色30min。
3)用蒸馏水冲洗后用核固红染液复染10~15min。
4)流水冲洗,待干,镜检。
5)结果判断
(1)幼红细胞核呈鲜红色,胞质呈淡黄红色,铁粒呈蓝绿色。
(2)细胞外铁用低倍镜观察涂片,特别是涂片尾部和髓粒附近,注意翠蓝色颗粒的存在,可分五级标准。
(3)细胞内铁用油镜计数100个中、晚幼红细胞,记录胞质中含有蓝色铁颗粒的细胞(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
根据细胞内铁颗粒的数目、大小、染色深浅和颗粒分布的情况,将铁粒幼细胞分为四型。
细胞外铁的划分标准:
(-):
无颗粒。
(+):
有少数铁颗粒或偶见铁小珠(颗粒体积大于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者称为铁小珠)。
(++):
有较多的铁颗粒或小珠。
(+++):
有很多的铁颗粒、小珠和少数小块状。
(++++):
有极多铁颗粒、小珠,并有很多的小块,密集成堆。
铁粒幼细胞划分:
Ⅰ型:
幼红细胞内含1~2个小铁颗粒。
Ⅱ型:
幼红细胞内含3~5个小铁颗粒。
Ⅲ型:
幼红细胞内含6~10个小铁颗粒,或1-4个大铁颗粒。
Ⅳ型:
幼红细胞内含10个以上小铁颗粒,或5个以上大铁颗粒。
环形铁粒幼细胞:
是指幼红细胞含铁粒>6个,绕核2/3以上者。
4.注意事项:
1)玻片需经去铁处理将新玻片用清洁液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常 血细胞 形态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