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docx
- 文档编号:27342570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21KB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P199页
1、问题一般包括哪些成分?
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答:
问题的基本成分是: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问题的种类: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
:
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答:
(1)有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
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与有结构的问题不同,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
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
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
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
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
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
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答:
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比如漫地目的的幻想,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比如走路、穿衣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比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4、简述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
答: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一般认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
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综合有关模型,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
基克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以下阶段:
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
各阶段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联系。
(1)建立问题表征:
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总表征,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点,包括问题的书籍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2)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而在寻找解法的过程上,学习者需要重新理解问题的意思,调整对问题的表征。
分了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非条件反射中以采用以下策略:
问题解决的策略:
1.问题类比: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会想:
“以前我见没见过类似的问题?
”回想起自己以前曾解决过的问题,把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当前的问题中,这是问题解决中经常采用的策略。
2.“手段——目的分析”:
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3.问题分解:
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再对各个子问题进行逐级分解,直到每个子问题都能解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想法——检验: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尽力想(“蒙”)出各种各样的解决,然后逐一检验,看哪个方案是可行的。
这是通用因而也是最无力、最笨拙的方法,当对某个问题完全一无所知、一片茫然时,学习往往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在找到解法后,学习者就要实际执行这种解法,看它能否能解决问题,比如列出应用题的算式,求出得数,并验证答案。
5、简述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
答:
无结构问题解决:
它的解决过程更主要是一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解法搜寻”。
乔纳森把解决过程总结为如下环节:
(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
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其次,问题解决者查明问题的实质。
权衡种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
(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
只建立单一的问题表征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把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解决问题。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无结构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在各种解法中寻找一种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
需要预测某种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事物、现象将会由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作出预测所依据的证据和理由。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
所有问题都需要元认知监控,包括对解决过程的计划,对理解状况的监察,对解法的评价等。
确定各种解法的局限性。
一般问题只是形成解决方案而已,有些问题可以实际实施,还需要下面的环节。
(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者需要认真监察问题解决的效果,看它能否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7)调整解决方案:
针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反馈信息,解决者常常需要调整解决方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P209页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
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交效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也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起居室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提取,并加以应用。
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也就是说,当一个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了就赶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外星人知识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的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死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锪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也就是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3、如何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答:
(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3)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214页
1、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创造性是:
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末曾做过的事。
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主要特征:
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
对同一问题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疆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越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
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是什么?
答:
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类比思维?
答: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比如,在研究原子结构时,卢瑟福用太阳系来类比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
4、瓦拉斯(1926年)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
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
(1)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把看似很不相同、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直觉性的、跳跃性的联想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假设检验与科学发现:
类比思维是生成新假设、进行科学发现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科学发现还需要其他活动,尤其是假设检验活动。
在科学发现活动中包含两种主要的成分:
假设和实验。
发现者首先要以有关知识为基础,通过记忆查寻、类比映射等方式生成一定的假设,对事物的性质、关系、功能等形成一定的猜测,而后,发现者要努力设计实验去检验这一假设,通过实验来获得具有揭示力的事实资料,去辨别假设的真伪。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去发现知识,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又相关性。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高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即使面对较困难或严肃的问题情境时,也能表现出较多的幽默。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对工作有热忱,有决心,即使遇到困难,或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情境,他们也对坚持、并自得其乐。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承认矛盾,反对以武断、虚假、简化等草率的方式处理复杂或矛盾的问题。
4.喜欢幻想。
在日常生活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梦想,但能够自由地往返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深厚的认识兴趣,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不怕失败。
6.具有独立性。
他们常常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不落俗套。
好表现。
很少考虑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7、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
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8、那些个性因素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答: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9、创造性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对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比如,可以提供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先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列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塑造创造性个性可以从以也几个方面入手。
1.保护好奇心。
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所提出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对出现的错误不会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
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别针的用途。
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A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他们的名字。
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
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
2.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象。
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等等。
3.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年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
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尘埃,完成自己的设计。
4.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第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第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第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10、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答: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原则:
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心理学 第七 问题解决 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