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7342151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KB
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行政管理
姓 名 李书闻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2017年 3 月 6 日
论文评语:
论文建议成绩:
评审教师签名:
年月日
论文综合成绩:
答辩组长签名:
院系盖章:
年月日
学校自考办意见:
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利他性的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参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公民意识,更能通过社会公众的点滴参与汇聚成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典型的“第三部门”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也是提升公众个人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文明一直是重要的建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志愿服务经历了理念启蒙、正式启动实施、规范常态发展三个实践阶段。
在政府推动和公众参与下,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参与主体日益广泛,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也逐渐拓展,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然而,作为城市治理的新生事物,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化色彩较强,社会化动员能力欠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激励和保障等机制尚不完备,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不浓厚等,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志愿服务城市文明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城市文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系统的建设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推动下,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志愿者人数大幅增加,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日益扩展,志愿服务成为促进社会进步、提尹社会文明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成为重要的测评标准,在争创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各城市也就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
目前,国内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茶开展,但也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
在管理层面,作为一项自上而下指导开展的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团中央、民政部、中央文明委等“体制内”的最高层部门都涉及指导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工作各有侧重,但在很多领域存在交叉,体制内的不畅造成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时间认证、组织动员方面尚无统一标准,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志愿者权益保护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立法和相关政策,不气造成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种种尴尬;在内部运作层面,而作为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众多自发形成的“草根”组织因各种“手续不全”在开展服务、申请项目资金{、申请招投标方面屡遭碰壁,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乃至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志愿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破坏了志愿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发展”仍是需要理论和实践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意义
志愿服务组织属于第三部门,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特点,研究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志愿服务体系是对如何发挥第三部门作用的具体体现。
同时,志愿服务体系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志愿服务提升城市文明”这一核心,有利于从志愿服务视角探析公民社会的精髓。
最后,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为如何实现社会“善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困境中寻找理论突破口。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中国志愿服务以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作为正式启动的标志,二十余年来,无论是在志愿服务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学术著作、调研报告、学术论坛三种形式。
目前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研究的主体,一方面来自学界,以高校社会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体,通过学术探讨推动志愿服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则来自共青团、民政、文明办等涉及志愿服务工作的体制内部门。
第一,国内学者对志愿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陆士祯任主编的《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全面呈现了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总结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经验,对于社会各界如何充分利用志愿服务领域中的价值资源和精神资源,以及政府和政党怎样动员和运用“社会资本”都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
董强、翟雁编著的《中国民间志愿服务实践与国际和地区经验》一书对中国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及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也深入分析了英国、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国内志愿服务工作机构和部门对志愿服务的研究。
共青团、民政系统、文明办系统等志愿服务工作机构和部门,往往通过设置“志愿者工作部”将志愿服务工作职业化,经过形式灵活而又相对频繁的摸底调研、资料汇编等总结志愿服务发展的最新状况,如在志愿文化最深入的广东地区,近年来,广州先后发布了《广州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州蓝皮书: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从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志愿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志愿者发展变化、志愿服务组织现状、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制度机制建设、社区志愿服务以及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反映了1987^-2014年广州志愿服务整体状况,全面盘点广州志愿服务历史与现状,解读志愿服务发展大势,探析志愿服务对社会建设的创新性影响。
国内对于志愿服务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专家学者侧重从非营利组织、志愿失灵、社会资本、志愿服务文化等理论高度构建志愿体系,有利于丰富志愿服务理论体系,提升志愿服务理论高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不强,而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往往归纳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提升理论层次方面稍显不足。
未来,对于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研究,需要将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促进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创新。
(二)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起步早、发展快,志愿服务体系已趋于成熟。
西方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主要由教会最先推动。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方的志愿服务事业愈发成熟完善,志愿服务内化为西方社会的一种公共精神,美国学者迈克尔·沃尔泽就曾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过渡到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从社会发展视角,志愿服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志愿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西方国家往往将志愿服务与非营利组织、慈善、社会资本等相结合,探索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志愿服务对于政府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西方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立法保障体系研究较为成熟,对我国的志愿服务相关立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志愿服务立法方面,西方国家注重对非营利组织、慈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上的完善,通过立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保护志愿服务相关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如美国《志愿者保护法》、英国《慈善法》、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慈善募捐法》、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俄罗斯《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捷克《志愿服务法》。
由于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较为活跃,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方面的立法深入到志愿服务或慈善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作机制和惯例,从而西方学者对志愿服务立法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
总之,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实践已经到达新的高度,与此相对应,国外对于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志愿服务作为“第三部门”的重要代表,己经成为沟通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传统的公民社会理论被打破,以哈贝马斯为先导的“公民社会一经济一国家”三分法的出现,与志愿服务在各国发展壮大的现实形成契合。
作为国家与社会沟通的中介,志愿服务有利于制约政府权力,促进民主决策,改善政府形象,从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
三、志愿者行动参与动机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针对亲社会行为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每种理论都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亲社会行为,一种是互惠交换,一种是无条件利他。
本研究对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规范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另外,Clary等提出功能动机理论对志愿者行动的参与动机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对功能动机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社会经济学”表现,总是企图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
人们交换的不只是物质和金钱,还有社会性的东西,如信息、服务、情感等。
1.个人利益隐藏于助人行为之中
助人行为的发生总是或多或少夹杂着助人者的个人利益,这种个人利益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有时候,助人者实施助人行为可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认可、友谊、奖励,日后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等等,这种个人利益是外部的。
有时候,助人者的助人行为是受内部利益的驱使,如减轻自身的内疚感,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我能力,等等。
不管是外部利益还是内部利益,都说明在助人行为中隐藏着助人者的个人利益。
2.利他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产生移情
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真正的移情是产生利他行为的根本原因。
巴特森(1981)唤起移情感的研究结果表示:
一般情况下,移情的唤起会引发助人行为。
当我们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时候,我们更能够体验到他人的痛苦,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
(二)社会规范理论
帮助他人是因为我们知道需要这样做,并非因为有意地计算助人行为能换来什么好处,这就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的期待,让我们知道什么行为适当并被社会认可。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受两种社会规范的影响。
1.互惠规范
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坎坷,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我们帮助他人正是因为我们期待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
我们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就应该帮助他人。
因此,社会生活中需要人人彼此互助,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惠机制。
互惠规范应用于平等的关系中,通俗的讲,互惠发生在具有互惠能力的双方,否则助人行为不能发生。
2.社会责任规范
对于没有互惠能力且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儿童、残疾人等,我们助人时
不会考虑互惠交换,不期待任何回报,这就是社会责任。
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管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利益互惠,人们都应该助人,这就是社会责任规范。
(三)功能动机理论
功能动机理论有两条主要原则:
不同的志愿者参加志愿者行动怀有不同的心
理功能,同一志愿者持续参加志愿者行动怀有不同的心理功能。
根据功能动机理
论,志愿者参与相同的志愿者行动会抱有不同的参与动机,这些参与动机会反映
出不同的心理机能。
功能动机理论指出,只要志愿者行动能够满足志愿者个人的
参与动机,志愿者就能够参与志愿者行动以及持续参与志愿者行动。
四、加强志愿服务在城市文明建设中作用的思路
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各地市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理顺志愿服务政策机制、提高志愿服务水平、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成为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时代趋势。
(一)释放第三部门活力,弱化志愿服务行政干预
(1)作为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第三部门,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由于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出现、成长、发育较晚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环境和志愿文化特色,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为释放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优势和活力,需要鼓励并培植民间志愿服务力量发展。
一方面要降低社会公益组织成立的门槛,减少繁琐的行政审批事项,使民间公益组织不会因程序问题而中途夭折;二方面要为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财政贴息,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向民间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一定比例的倾斜,使组织能够维持良性运转;另一方面还要引导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正面、健康发展,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不等同于任由其自然发展,在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上,政府还要进行必要的把控和引导,使其真正服务于人民,倡导志愿服务精神。
(2)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以更有效地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①。
民间公益组织根植于社会基层与老百姓之中,了解志愿服务最真实最确切的需求,也最具活力和创新,政府应该有效运用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特长和优势,不仅鼓励培育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还要通过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如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即社会组织根据政府部门发布的项目申报范围,自主创意设计公益服务项目,通过筛选评审后获得政府一定额度的资助并实施项目,从2014年开始,济南民政局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面向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开展关于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户等特殊群体的具体服务项目以及围绕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其它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每个中标项目能够获得2-10万元的资助资金。
公益创投活动吸引了众多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一定层面也表明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强烈意愿。
又如济南天桥区团区委为常态化开展“新市民子女艺术课堂”,为城市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书法、舞蹈等艺术培训,向济南丽声高雅艺术推广中心购买社会服务,开展项目合作,保证了公益活动可持续、高质量开展。
在环保、医疗、司法、心理咨询、助老陪护等专业领域,民间组织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通过政府与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能够大大增强服务效果,弥补政府自身执法的短板,也支持了民间组织的发展。
(二)扩大社会化动员,建立灵活多元的动员参与制度
目前在共青团、民政、文明办等三大系统内,志愿服务工作主要依靠组织化的动员方式,一般是指,依托政府组织,采用行政化的自上而下的动员方式,把对口系统的组织内部的成员发动起来,利用组织内的资源来开展活动,实现对组织内资源的充分动员,如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的“青春助力一一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就是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层层开展的帮扶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在各省、市、区县乃至村镇,都能看到关爱行动志愿者的身影,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站系统内专开设行动栏目,更新各省各地市的志愿者人数、贫困农民工子女数、志愿服务结对数等信息。
又如城市举办大型赛事,也主要通过组织化动员,层层招募、组织、培训志愿者,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这种组织化的动员方式强调计划性、纪律性、组织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推动某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在未来的志愿服务发展中还应该继续发挥组织化动员优势,尤其要有效运用体制内的财力、人力等资源,服务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诚然,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组织化动员方式呈现弱化趋势,在运用该种动员方式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传统的开大会、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和说教式、灌输式的动员方式,善于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从青年的角度去发挥组织化动员的优势。
(三)坚持分类推进,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志愿服务项目经历了从综合化到专业化的转变,“项目化”运作手段在提出之初并没有明确进行项目分类,随着项目的发展和壮大,相关管理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往往一个大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如很多志愿服务队都以“学雷锋”作为自己的项目名称,但随着服务内容的丰富和细化,发现“学雷锋”命名志愿服务太笼统,难以让他人辨明志愿服务的方向和内容,于是将服务进行细化,分成“文明交通类”“助老类”“助残类”等小项目。
在2014年12月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首先明确了八项志愿服务项目,一年之后进行了微调,分成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邻里守望与为老服务、扶贫开发与应急救援、理论研究与基础建设、环境保护与节水护水、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禁毒教育与法律服务、其他领域九个项目类别。
在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项目细分,不但在服务对象方面进行细分,在同一种服务对象的项目中也要进行必要的再划分,以“青春助力一一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为例,在2010年行动正式启动时就规定了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五项服务,关爱行动项目在开始几年向农民工子女提供五类志愿服务,但近两年,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又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方向,如专门针对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心理辅导类项目“雁子计划一一外来务工子女城市融入心理护航项目”。
项目细分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有利于接受更加专业的服务,保障志愿服务的精准度,解决深层次问题。
(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制度
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进程。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加快依法治国步伐。
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立法应尽早出台,规范、指导全国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全国性立法保障。
地方性立法也可根据地方特色出台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规章,原有的立法要适应城市发展进行必要的修订。
以济南为例,《济南市志愿服务条例》早在2006年便己出台,条例要结合济南城市发展需要尤其是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行调整和修订,如突出济南泉水特色,倡导保泉护泉,结合济南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文明建设,增补新的内容和要求等。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目前,志愿服务全国立法缺失,地方性志愿服务条例在法律的威慑力、严肃性、执行力等方面均存在弱化的问题,健全法律法规,还需强化志愿服务法规的执行力,塑造法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对于依法按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开展服务的优秀志愿者要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宣传,对于违背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原则,破坏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则要依法进行惩戒,追究法律责任,法律法规中有关志愿者和组织登记注册、开展活动等程序性规定,也要严格遵循。
在立法过程中,也要“注意选择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双重机制,为各层面志愿服务立法的制订提供支持”,只有尊重法律权威,严格执行法律,才能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合法性,维护志愿服务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5、结束语
志愿服务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趋势,从人道主义救援到国际环境治理与保护,从交通秩序的疏导维护到贫困留守儿童的救助,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理念追求和价值认同,激发着更多的人不断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
在我国的社会体制及传统文化影响下,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影响和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公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12).
[3]张俐俐,张茹.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
(1):
29-35.
[3]b戴香智,李建权.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志愿者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探索,2010(6):
85-89.
[4]王文生,王君刚.西部计划志愿者参与动机及现状调查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0(6):
19-20.
[5]陈文东.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23(3).
[6]王丹丹.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志愿者 组织 发展 中的 问题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