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340564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279.75KB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7.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秀教案
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优秀教案
7.3《乙醇与乙酸》优秀教案
7.4《基本营养物质》优秀教案
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章末综合与测试
7.1《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角度探析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认识烷烃的命名法和同系物的概念,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4.以烷烃的代表物---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为模型,认知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重点
1.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以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为模型,认知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1.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角度探析其性质的多样性。
2.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反应原理的微观探析。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直奔主题。
教师引导:
[图片展示]展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有机物图片,感受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客观事实。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赞叹丰富多彩的有机物世界。
设计意图:
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美,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二)环节二
1.通过介绍化学史,引入模型法。
教师引导:
通过化学史引出研究物质结构的有效方法——模型法。
学生活动:
倾听,感悟模型的价值。
设计意图:
将模型法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为后续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和空间填充模型的引入进行铺垫。
2.回忆化学键的知识,完成甲烷的部分化学用语。
教师引导:
[问题1]如何书写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学生活动:
回忆化学必修第一册中所学的化学键,独立完成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在小组内沟通。
设计意图:
应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体会化学原理的指导价值。
3.利用球棍模型,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教师引导:
[任务1]利用手中的球和棍,拼插出合理的有机物。
学生活动:
(1)利用手中的碳原子、氢原子和小棍,拼插得出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2)利用手中的碳原子、氢原子和小棍,拼插得出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结合成链状,也可以结合成环状。
(3)小组讨论四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
设计意图:
在学生拼插模型的过程中,体会“碳四价”理论。
在动手过程中体会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感受有机化学的趣味。
(三)环节三
1.利用球棍模型,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烷烃的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
[问题2]和甲烷相似的这一类有机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任务2]利用手中的球和棍,拼插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模型。
学生活动:
(1)根据碳原子的成键规律分别拼插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球棍模型。
(2)写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结构式和分子式。
(3)小组讨论丁烷的两种结构。
(4)小组讨论这一类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通式。
(5)总结出烷烃的结构特点---碳碳单键和链状结构。
(6)自主完成教材63页中有关“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讨论。
设计意图:
在拼插模型的过程中,抽取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分子式,然后通过碳原子的成键规律归纳总结出烷烃分子式的通式,将实物模型内化为思维模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模型认知。
在丁烷结构拼插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同伴间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认同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现象。
2.为两种不同结构的丁烷寻找证据支持。
教师引导:
[问题3]丁烷的一种结构中四个碳原子形成的是直链,而另一种结构中有一个支链,两种丁烷这一结构上的不同,理论上来讲,它们的某些性质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能找到这样的证据吗?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63页中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数据。
设计意图:
初步建立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在寻找正丁烷和异丁烷性质差异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环节四
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演示实验,学习烷烃的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3]回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推测烷烃的通性。
学生活动:
(1)小组内共同落实甲烷的性质。
(2)推测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阅读教材64页,求证小组对烷烃通性的推测。
(4)阅读教材64页,了解烷烃的分解反应及用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由甲烷的性质类比推测烷烃的通性,进一步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
2.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
演示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关注对比试验的应用。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产物。
(3)尝试对该反应原理进行微观探析。
(4)归纳取代反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3.有机物的通性。
教师引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65页,完成有机物通性的学习,独立完成笔记。
设计意图:
从结构上烷烃可以看作其他各类有机物的母体,烷烃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物的通性。
从甲烷-烷烃-有机物这样的学习模式,落实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核心观念,为后续的有机化合物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乙烯的用途和乙烯的分子结构。
2.乙烯的物理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加成、氧化、聚合)。
加成反应的概念,聚合反应、加聚反应的概念。
3.烯烃的概念,烯烃的性质。
4.通过“三大合成材料”的实例,分别说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结构、性能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典型代表物的有关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课研究、学习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和爱护自然,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乙烯的化学性质。
2.“三大合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难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加成、氧化、聚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乙烯是一个平面型分子,即“六点共面”:
二个C原子和四个H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
双键和四个
单键,它们彼此之间的键角约为120º。
乙烯共价键参数:
乙烯
乙烷
键长(m)
键角
约
键能(
)
615
348
通过乙烯与乙烷分子中键长、键能等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
)键长小于碳碳单键(
);键能大于单键键能,但小于单键键能的两倍,结合乙烯的性质可认为双键中,两个键并不等同,其中一个键较稳定,另一个键较不稳定。
从而说明乙烯的双键中有一个键容易断裂,这是乙烯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的理论根据,这就在本质上加深了烯烃重要性质—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另外由于乙烯中存在碳碳双键结构,双键不能扭曲、旋转,这一点与乙烷有很大差异。
二、乙烯的重要性质
1.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
溶液褪色,这是检验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方法。
但两者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前者是加成反应,后者是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有二个特点:
①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
键上,双键中的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不饱和的C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乙烯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卤素单质、卤化氢、水、氢气等。
②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烷烃的取代反应)。
乙烯通过溴水,现象:
溴水褪色
1,2一二溴乙烷(液态)
乙烯与氢气加成
乙烯与氯化氢加成:
溴乙烷
乙烯与水加成:
2.可燃性:
现象:
火焰较明亮,略带黑烟(与甲烷相比较)
3.加聚反应,
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然后,分子里的C原子互相结合成为高分子长链。
这种聚合反应是通过加成而聚合,所以习惯上也称为加聚反应,其实质是加成反应,断的是
双键中的一个键。
三、烯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随分子量的增大,烯烃的物理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加大。
均难溶于水。
2~4个碳原子的烯烃,常温下为气态。
2.化学性质:
与乙烯相似。
易于起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a.氧化反应:
燃烧反应:
在氧气或空气中完全生成
和
。
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
b.加成反应:
可与
、
、HX、
等发生加成。
如:
烯烃的加成反应有一个对称问题:
如
(丙烯)是不对称烯烃,若与不对称分子加成时:
也就是说
中显正电性的“H”主要加在丙烯双键碳原子中带H原子多的那个碳原子上。
而显负电荷的“Cl”加到带氢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此规则称为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C.聚合反应:
把双键中的一个键打开向两端伸展加上括号和“n”,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则写在该C原子的上或下方,如:
四、烯烃的通式:
;与C原子数相同的环烷烃互为同分异构体。
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情况要比烷烃复杂得多,所以判定是不是同分异构体应注意:
如①
与
是由于双键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
烯烃分子的最简式均为
,所以不同烯烃的C、H元素质量分数都是一样的。
五、烯烃的命名
烯烃的命名原则与烷烃基本相同,但又有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定的主链必须包括
在内的最长碳链。
②碳原子编号应从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
③双键的位置必须写在母体名称之前。
第二课时
合成材料的品种很多,按用途和性能可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黏合剂、涂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高分子分离膜、液晶高分子、导电高分子、医用高分子、高吸水性树脂等)和复合材料。
其中,被称为“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应用最广泛
一、塑料
1.塑料的组成:
合成树脂、添加剂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即合成树脂。
在塑料的组成中除了合成树脂外,还有根据需要加入的具有某些特定用途的加工助剂以改进其性能。
如提高柔韧性的增塑剂,改进耐热的热稳定性,防止塑料老化的防老化剂,赋予塑料的着色剂等。
树脂和塑料的关系:
树脂就是指还有跟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聚物。
塑料是由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所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是树脂。
有时这两个名词也混用,因为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树脂所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他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
2.塑料的主要性能
热塑性。
树脂为线型结构,有热塑性。
热固性。
树脂为体型结构,有热固性。
聚乙烯塑料无臭、无毒、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
,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
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4.简介几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塑料:
工程塑料、增强塑料、改性塑料等。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线型结构、支链性结构和网状结构(也称为体型结构)
二、合成纤维
1.纤维的分类
合成纤维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用途广泛,生产不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2.“六大纶”的性能和重要用途
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锦纶、腈纶、丙纶、维纶(聚乙烯醇、人造棉花)和氯纶。
涤纶的制备原理:
“六大纶”都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不缩水等优点,而且每一种还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
它们除了供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
例如,锦纶可制衣料织品、降落伞绳、轮胎帘子线、缆绳和渔网等。
3.几种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合成纤维
芳纶纤维、碳纤维、耐辐射纤维、光导纤维和防火纤维。
三、合成橡胶
1.橡胶的分类
[投影]
合成橡胶一般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耐低温等性能。
顺丁橡胶的制备原理:
2.合成橡胶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相比而言,合成橡胶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3.使用合成材料的负面作用及对策
一些塑料制品所带来的“白色污染”。
目前,治理“白色污染”主要应从减少使用和加强回收开始。
从长远来看,可逐步以可降解塑料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塑料,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7.3《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官能团的概念;
2.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知道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
4.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了解酯化反应实验的装罝特点并能够独立完成该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乙醇、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
2.通过学习乙酸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通过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4.对学生进行“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
2.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3.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直奔主题。
教师引导:
[图片展示]展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油脂。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切实感受我们身边日常摄入的基本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
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二)环节二
1.自主学习完成糖类的分类。
教师引导:
[任务1]阅读教材83页,完成糖类的分类。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六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阅读教材,完成糖类的分类、存在和用途。
设计意图:
在生物课学习糖类的基础上,用化学分类观再认识糖类,同时,用同分异构现象的观点再看单糖、二糖和多糖代表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多糖由于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因此,淀粉和纤维素二者之间不满足同分异构体的条件。
2.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分析葡萄糖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
[问题1]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哪些官能团?
[问题2]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有什么实验现象?
该现象是哪种官能团的特性?
[问题3]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有什么实验现象?
该现象是哪种官能团的特性?
[问题4]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怎样的性质?
有什么应用?
学生活动:
(1)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和羟基。
(2)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是醛基的特性。
(3)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时,试管内壁形成光亮的银镜,是醛基的特性。
(4)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这两个反应均可用来检验葡萄糖。
设计意图: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从官能团角度(羟基和醛基)认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
3.基于对葡糖糖性质的认知,了解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
[任务2]查阅资料,举例说明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
结合其性质给予解释。
学生活动:
(1)查阅资料,小组汇合后整理资料。
(2)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的形成,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4.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了解二糖和多糖的部分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3]阅读教材和分组实验,了解蔗糖和淀粉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1)讨论实验设计并完成分组实验,认识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检验操作。
(2)阅读教材,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
(3)阅读教材,认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两种单糖。
设计意图:
在生物课学习的基础上,从化学学科角度重新认识“淀粉遇碘变蓝”,此现象对应的物质是碘单质,而不是其他含碘元素的物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三)环节三
1.自主学习完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了解蛋白质的学习价值。
教师引导:
[任务4]阅读教材,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认识学习
蛋白质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85页和86页,了解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
(2)了解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也能聚合成蛋白质。
(3)通过官能团——氨基和羧基的性质,认识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时具有碱性和酸性。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复习生物课上学习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时,强化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官能团,了解这类有机化合物的类别通性,提升学生的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5]分组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1)完成蛋白质的变性实验---加重金属盐,如醋酸铅溶液。
(2)完成蛋白质的显色实验---加浓硝酸,加热。
(3)完成蛋白质的灼烧实验---灼烧一小段头发或丝织品。
设计意图: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在已有蛋白质和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为以后生物和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发展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环节四
1.自主完成基本营养物质---油脂的性质学习。
教师引导:
[任务5]阅读教材,完成基本营养物质---油脂的性质学习。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87页,了解油脂的结构和性质,知道油脂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2)了解常见的高级脂肪酸,知道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影响很大,知道液态的植物油可以通过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提高其饱和度。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复习生物课上学习的油脂作用,强化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官能团,了解这类有机化合物的类别通性,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素养。
七、板书设计
实验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认识。
2.初步了解使用模型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搭建球棍模型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和各类烃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
2.对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使用模型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难点:
归纳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和各类烃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实验原理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模型常用的有凯库勒模型和斯陶特模型。
应用最广泛的是凯库勒模型。
它用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或官能团,用木棍代表化学键,因此又称为球棍模型。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
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
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里,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构成以碳原子为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
键角均为109º28’。
键长:
原子核间的距离称为键长,越小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键角:
分子中1个原子与另外2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的夹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能:
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二、实验步骤
观察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观察乙烷分子的模型
当碳原子与4个原子以单键相连时,碳原子与周围的4个原子都以四面体取向成键。
三、问题和讨论
1.碳原子成键规律:
①当一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原子连接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四面体取向与之成键。
②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③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叁键时,形成叁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④烃分子中,仅以单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以双键或叁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⑤只有单键可以在空间任意旋转。
2.二氯甲烷有同分异构体吗?
提示:
因为甲烷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而不是平面型,所以二氯甲烷无同分异构体。
3.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可能有多少种方式?
提示:
碳原子间能相互结合成共价键(单键、双键、叁键……)可以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
实验9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2.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体会实验设计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难点:
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知识
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无色透明而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78.5℃,易挥发,乙醇的官能团-OH是亲水基团,能和水以任意比混溶,本身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正是由于乙醇能和水以任意比混溶,水中溶解的碘或溴不能用乙醇加以萃取。
含乙醇99.5%(质量分数)以上的酒精叫做无水酒精。
制取无水酒精时,通常需要把工业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化合物 统编 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 第二 第七 章节 教案 教学 设计 综合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734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