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7338162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48.43KB
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docx
《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人之初(节选一)
【教材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相传是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流传中后人又不断作了增补。
《三字经》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何谓此书奇之?
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业负担较轻,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表现欲极强;又处于记忆力的黄金周期。
对《三字经》的反复诵读,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是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虽然《三字经》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为此,安排了为期半学年的《三字经》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
1、阅读《人之初》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4、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5、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教学要点】
⒈识记积累《三字经》原文。
⒉初步感知经文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
3.经文句意的理解翻译及相关故事的收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⒈课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⒉准备《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同学们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
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
你们会背吗?
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背:
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
(作者、书的内容等)
师随机评价。
师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
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
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
《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浙江和广东还为《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了争执,现在《三字经》已被列入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学习《三字经》里的“人之初”。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订正字音
窦燕山读一声教五子读一声方少时读四声择邻处读三声。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三、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1.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
人性,天性。
相近:
相同;相似。
相远;差别大。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
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每个人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4、你能说说你怎样理解其它语句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总结。
5、小结:
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
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
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作业
课后练习背诵本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指名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读《人之初》,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人之初》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zhù)。
(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
______,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
)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
(四句一起呈现)指导读。
三、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2.集体交流
3.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第一层比较简单,学生问题不大,直接比赛就可以。
第二层以提问形式进行背诵练习,如“人生下来为什么要进行教育?
孟母是怎样教育孟子的?
”窦燕山教育成果怎么样?
……”在此基础上男女生对背,最后进行背诵比赛。
第三层方法同上。
三、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
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子不学(节选二)
【教材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相传是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流传中后人又不断作了增补。
《三字经》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何谓此书奇之?
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业负担较轻,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表现欲极强;又处于记忆力的黄金周期。
对《三字经》的反复诵读,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是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虽然《三字经》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为此,安排了为期半学年的《三字经》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4、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5、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教学要点】
⒈识记积累《三字经》原文。
⒉初步感知经文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
3.经文句意的理解翻译及相关故事的收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⒈课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⒉准备《三字经》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初”的内容,谁能起来背给大家听听?
2、总结检查情况,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不懂得道德礼仪,就不能成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字经里是怎样要求少年提高自身修养的。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订正字音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三、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1.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你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能有什么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不经过打磨就不能成为有价值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4、你能说说你怎样理解其它语句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总结。
5、小结:
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
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
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作业:
课后练习背诵本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指名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_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
(四句一起呈现)指导读。
三、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2.集体交流。
3.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三、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四、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自编三字经。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字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三字经》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受后人喜爱与追捧,各种仿作、伪作不绝,形成了特有的“《三字经》现象”。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现象用三字经的形式写下来,琅琅上口,浅显明白,老师这有一段新三字经,请同学们读一读。
《新三字经》
进校门,守秩序,靠右行,不拥挤。
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貌。
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
课间操,认真做,文明语,挂嘴上。
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
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
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读了这段新三字经,你想不想自己也写一段三字经呢?
请同学们课后一试。
2、推荐三字经全文,让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五、作业:
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昔仲尼(节选三)
【教材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
相传是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流传中后人又不断作了增补。
《三字经》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何谓此书奇之?
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业负担较轻,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表现欲极强;又处于记忆力的黄金周期。
对《三字经》的反复诵读,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是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虽然《三字经》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为此,安排了为期半学年的《三字经》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4、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5、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教学要点】
⒈识记积累《三字经》原文。
⒉初步感知经文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
3.经文句意的理解翻译及相关故事的收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⒈课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⒉准备《三字经》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订正字音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三、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1.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
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曾说过:
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4、你能说说你怎样理解其它语句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总结。
四、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
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
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
(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五、小结:
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
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
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指名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
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孔子被人奉为圣贤,尚且勤奋好学,以项橐为师;赵晋贵为中书令,仍然勤奋攻读《论语》;路温舒、公孙弘家贫,不能求学读书,便在放牧时裁蒲草、削竹简抄书自学;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把头发掉在梁上;孙康家境贫苦,冬夜无钱买灯烛,便借雪光读书;车胤少年清贫,但学而不倦,夏夜读书时把萤火虫装在丝带中照明;朱买臣以砍柴为生,每天一边担柴一边读书;李密刻苦自学,将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三、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
2.集体交流
3.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三、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集体交流
四、推荐三字经全文,让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五:
总结:
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三字经》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生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总结。
)
师语:
是的,《三字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它包含了教育、道德、学习、常识、历史等等内容,它不愧为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蒙学教材,不愧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老师相信,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2、编一编:
通过我们对《三字经》的读背,对《三字经》知识的交流,我们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那老师有一个提议,你想不想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学习、规章等为内容,编几句“三字经”呢?
向我们的古代《三字经》挑战,老师想:
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编出一本《新三字经》来。
六布置作业:
1希望同学们继续编一编自己的《三字经》。
2认真阅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增光贤文》这些书籍,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和家长、老师、同学讨论。
七结尾语:
同学们,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气息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在一系列国画背景下、古二胡音乐声中,学生轻松地诵背《三字经》结束本课。
)
教学反思:
2、幼学琼林
师生
教材分析:
从明朝开始,《幼学琼林》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
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的上是一部百科全书。
它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本文旨在告诉我们学生未必不如老师,学生要懂得感激老师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诵、背诵《师生》,体会《师生》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师生》,体会和理解《师生》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情感目标: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学生未必不如老师,老师要善于教导学生,学生要懂得感谢老师的道理。
3、教学重点:
掌握《师生》这段话,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我们若能遇到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如果能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有关怀备至的老师,你的一生,其实已经从此改变。
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出示课题:
《师生》
二、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三、介绍《师生》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师生》(教师读,学生听):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谓弟子优于师傅。
”这段话告诉我们:
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老师。
“未得及门,……曰衣钵真传。
”意思是:
学习未入门,可谓“宫墙外望”,学到真才实学,可谓“衣钵真传”。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仰沾时雨之化。
”意思是:
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中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养,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四、成长袋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背过《师生》这段文字,谁先背过,就能得到两颗背诵星,后背过的同学得一颗背诵星。
第二课时
一、汇报《师生》
师:
下面我们通过闯关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所学。
我们分为四个组,采用计分制,看我们那一个组的同学表现积极,能为自己的组争光。
1、第一关:
常识我知道
下面我们来闯第一关,规则:
一组选出一名学生选一题目,然后从二组中指一名学生回答,依次类推。
说出下面几项分别指的是什么:
宫墙、衣钵。
2、第二关:
猜一猜规则: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师生》中的句子。
①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
②青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③学习未入门,可谓“宫墙外望”,学到真才实学,可谓“衣钵真传”。
④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中沐浴一样;
⑤学生感谢老师的培养,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3、第三关:
我会讲故事:
规则:
每组推选一名学生讲故事《程门立雪》,比一比谁讲得更精彩。
4、第四关:
比一比,看谁反应快------《师生》接龙
规则:
①、由一生提问另一生接答。
②、老师出题学生接答。
______,比学生过于先生;————.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衣钵真传。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仰沾时雨之化。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你认为那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
为什么?
三、扩展活动:
1、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2、你想对你的老师说一句什么话?
请把这句话写下来。
也请你找一位你最喜欢的老师为你写一句勉励的话。
教学反思:
2、花木(节选)
教材分析:
从明朝开始,《幼学琼林》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
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的上是一部百科全书。
它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本文旨在告诉我们每种花木都有它各自的特点,花木的品节、气质,是人们不断追求的闪耀光辉的人性之美。
我们做人也要像花木一样有自己高贵的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朗诵、背诵《花木》,体会《花木》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花木》,初步了解和体会《花木》中花木的品节、气质,是人们不断追求的闪耀光辉的人性之美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每种花木都有它各自的特点,我们做人也要像花木一样有自己高贵的品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花木》这段话,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花木的种类吗?
你都知道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谁能起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说说。
出示课题:
《花木》
二、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三、经典回放:
《花木》
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解释《花木》的意思。
(教师读,学生听):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
”这段话告诉我们:
莲花是花中君子,海棠是花中仙子。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意思是:
国色天香,是指牡丹的富贵之态;冰肌玉骨,是说梅萼的清奇之姿。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意思是:
兰花散发着王者淡香,菊花气质如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这段话告诉我们:
竹被称为君子,松号称为大夫。
“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
”意思是:
萱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屈轶一遇到奸佞之人就会指向他。
四、温馨点击:
结合学生列举的每种花木用通俗的话说说它们的特点。
五、成长袋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背过《花木》这段文字,谁先背过,就能得到两颗背诵星,后背过的同学得一颗背诵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背诵《花木》。
二、活动广角:
师:
下面我们通过闯关的形式来展示我们所学的知识。
我们分小组进行,采用计分制,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表现最好。
1、第一关:
常识我知道:
规则:
第一小组选出一名学生选题目,然后从第二小组中指一名学生回答,依次类推。
说出下面几项分别指的是什么:
花中君子、花内神仙、国色天香、冰肌玉骨、王者之香、隐逸之士、君子、大夫等。
2、第二关:
猜一猜
规则: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花木》中的句子。
莲花是花中君子,海棠是花中仙子。
国色天香,是指牡丹的富贵之态。
冰肌玉骨,是说梅萼的清奇之姿。
兰花散发着王者淡香,菊花气质如隐逸之士。
竹被称为君子,松号称为大夫。
3、第三关:
比一比,看谁反应快《花木》接龙
规则:
由一生提问另一生接答,老师出题学生接答。
—————,海棠花内神仙。
————.,乃牡丹之富贵。
冰肌玉骨,—————。
兰为王者之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