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334373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71KB
苏教版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含答案.docx
《苏教版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含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
(1)
(一)板桥家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①。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②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③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④,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⑤,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⑥之圣,不废困勉下学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⑧读《阿房宫赋》至四鼓⑨,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节选自《板桥家书》)
【注释】①济事:
能成事,中用。
济,对事情有益。
②方寸:
指人的内心。
③与:
相关④韦编三绝:
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支茶断了好几次。
韦,皮革。
③微言精义: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⑥生知安行:
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生,出生。
知,懂得。
安,从容不迫。
行,实行。
⑦困勉下学:
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⑧翰林: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
⑨四鼓:
四更,凌晨1~3时。
【阅读指津】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
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
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孰有如孔子者乎()
(2)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3)虽生知安行之圣()(4)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3.作者认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不济事”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
4.本文在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时,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请概括这两方面的事例。
(二)南歧之见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
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②群小:
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
细瘦。
【阅读指津】
本文选自明朝刘元卿所编撰的《贤奕编·警喻》。
《贤奕编》中有许多小故事,作者希望以此起到警示的作用,让读者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本文告诫人们:
见怪不怪,见不怪反为怪(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往往会觉得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南歧人不以为自己脖子粗是病,反而以为自己脖子正常,外方人的脖子有毛病。
可见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而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结果往往不同。
此文又名《南歧之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凡饮之者辄病瘦()
(2)及见外方人至()
(3)不求善药去尔病()(4)终莫知其为丑()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
(2)笑者日: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三)楚人学齐语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善①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
向善。
②齐语:
名词作动词,说齐语。
③傅:
教导。
④咻(xiū):
喧哗。
⑤庄岳:
庄是街名,岳是里名。
⑥薛居州:
人名。
⑦所:
处所,地方。
⑧独:
可作“将”意。
【阅读指津】
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习语言是这样,培养品德也是这样。
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自己也要注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好的精神养料,抵制消极的影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孟子谓戴不胜曰()
(2)子欲子之王善与()
(3)虽日挞而求其楚()(4)使楚人傅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使之居于王所/皆以美于徐公
C.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呼尔而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2)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4.文中表达了孟子什么观点?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有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②握固,自分③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
“毋怖,第④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乎坠地。
乃自哂⑤曰:
“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⑥,执一隅以自矜严⑦者,视此省哉!
(选自刘元卿《应谐录》)
【注释】①楯(dùn):
栏杆上的横术。
②兢兢:
战战兢兢,害怕的样子。
③自分:
料想。
④第:
只管。
⑤哂:
嘲笑。
⑥沈空守寂:
指陷在空想中。
⑦自矜严:
矜持自负。
【阅读指津】
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仔细分析,冷静地做出判断,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听取意见,冥顽不灵,只会徒增笑料罢了。
对“盲子”而言,桥有多高,水有多深,这些他都一无所知,然而与其说“盲子”是因为对桥下一无所知而恐惧,不如说他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
说到底,“盲子”还是害怕“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盲子道涸溪()
(2)握楯长号()
(3)久之,力惫()
(4)何久自苦耶()
2.找出选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同解释: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久自苦耶!
(2)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4.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五)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④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⑤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⑥闻命矣。
”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弋(yì):
用绳子系在箭上射,此处指捕鸟。
③烛邹:
齐景公的臣仆。
④主:
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⑤晏子:
名婴,齐国的国相,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⑥寡人:
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
【阅读指津】
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
文章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展现出他在权威面前镇定冷静、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的精神。
同时告诉我们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好弋()
(2)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3)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4)数烛邹罪已毕()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烛邹主鸟而亡之B.诏吏欲杀之
C.于是召而数之公前D.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2)勿杀,寡人闻命矣。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勿杀,寡人闻命矣。
”由此可以看出景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5.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
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六)晏殊诚实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
“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⑩官,忽宫中除⑪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⑫,上谕之曰:
“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⑬,则曰:
“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⑭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晏元献:
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è)下:
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
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
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
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
同“宴”⑦士大夫:
泛井大小官员。
⑧燕巢:
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
店铺。
⑩东宫:
指大子。
⑪除:
授官。
⑫复进:
再次请示(皇上)。
⑬质野:
朴实。
⑭须:
会。
【阅读指津】
“晏殊初仕”讲了两个故事:
一是参加考试时坦言自己已做过试题,并要求重出试题;二是得到皇上的赏识和提拔后,诚实地说出实际情况。
此文表现了晏殊诚实、质朴、自信(节俭、以书为友等)的品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上极爱其不隐()
(2)公是时甚贫()
(3)执政莫知所因()(4)上益嘉其诚实()
2.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
A.前往B.马上C.就要D.一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执政莫知所因。
(2)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3)上益嘉其诚实。
4.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七)随何难汉高祖
项籍①死,天下定,上②置酒。
上折③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
随何跪曰:
“夫陛下引兵攻彭城④,楚王⑤未去齐⑥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
”上曰:
“不能。
”随何曰:
“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上曰:
“吾方图子之功。
”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⑦。
(选自西汉·司马光《史记·黥布列传》)
【注释】①项籍:
即项羽。
③上:
指汉高祖刘邦。
③折:
屈辱。
④彭城:
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
⑤楚王:
指项羽。
⑥齐:
古地名,今山东省。
⑦护军中尉:
武官职称。
【阅读指津】
随何,西汉初年人,汉高祖军中的谒者(主管传达禀报的人),被派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
汉。
他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在楚国使者来时说英布已降汉,使英布投降。
灭楚后,
汉高祖贬低他的功劳,他用分析推理的手段为自己的功劳辩护。
随何以其高超的口辩之才
说服淮南郡守从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真是三寸不烂之舌胜于数万雄兵。
后世常把他与当
时著名的说客郦食其、陆贾相提并论,随何的名字也成了说客这类能说会道善于因势利导的
人的代名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夫陛下引兵攻彭城()
(2)楚王未去齐也()
(3)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4)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天下安用腐儒。
(2)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3.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
(八)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
“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
“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③存焉。
”顾吏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客
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④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
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
公恐吏鞭之,亟呼视之曰:
“勿较,渠⑤已解持烛矣。
”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
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
②大名:
古地名。
③时数:
一定的时间和气数。
④定:
古地名,即定州。
⑤渠:
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锦衣置玉盏其上()②尝夜作书()
③烛然公须(
)④公恐吏鞭之()
2.下列选项中与“公以百金答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 B.驱之别院
C.楚之水土使人善盗 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现了韩魏公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
“孽矣!
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
“嘻!
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ǒu):
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
责备。
③责:
通“债”,外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②扶而道苦之()
③我固尝闻之矣()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川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C.欲遇而刺杀之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翻译句子。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十)
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
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
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
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
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
指王羲之。
⑥重:
看重,推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诣门生家()②因书之()
③又尝在蕺山()④姥初有愠色()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羲之笑而不答
A.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敏而好学(《<论语>八则》)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2)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板桥家书
1.
(1)谁
(2)穷尽(3)即使(4)努力
2.
(1)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2)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啊!
3.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4.正面:
孔子读《周易》直至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至四鼓,洒然不倦;反面:
虞世南等平生书不再读,终无佳文。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越探索越明白。
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苏东坡平日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啊!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二)南岐之见
1.
(1)就
(2)等到(3)除掉,去掉(4)没有谁
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
(1)南歧在秦蜀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质不好。
(2)嘲笑(秦蜀)的人大笑道:
“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啊?
”
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
(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译文】南歧在秦蜀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质不好,只要喝了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患有颈瘤病。
后来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一些见识浅陋的人和妇人们一起涌去围观还嘲笑外地人说:
“这人的脖子真奇怪!
又细又瘦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说:
“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颈瘤病,你们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认为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吗?
”嘲笑(秦蜀)的人大笑道:
“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啊?
”他们终究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三)楚人学齐语
1.
(1)对……说
(2)同“欤”,语气词(3)鞭打(4)让,派遣
2.C
3.
(1)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2)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4.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可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
我明白地告诉你:
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
“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事呢?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四)有盲子道涸溪
1.
(1)干枯
(2)号哭(3)疲乏(4)吃苦
2.“蚤”同“早”,先前的意思。
3.
(1)何必自己让自己吃了这么久的苦呢?
(2)固执一己之偏见而自命清高(或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4.如果不了解情况,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不然会自找苦吃的。
【译文】有个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
经过的人告诉他说:
“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
”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喊叫,(时间)久了,失手掉到地上。
便自嘲道:
“呵!
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自己让自己吃了这么久的苦呢?
”大道(真理)很平实,固执一已之偏见而自命清高(或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省悟啊!
(五)晏子谏杀烛邹
1.
(1)爱好,喜欢
(2)丢失,逃跑(3)原因,缘故(4)完结,完成
2.D(A项是代词,指代鸟;B项是代词,指代烛邹;C项是代词,指代烛邹的罪;D项是结构助词,的)
3.
(1)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2)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4.晏子:
是一个能言善辩、明辨是非的人;
景公:
是一个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5.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
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
不久,鸟飞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
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
“好的。
”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
“烛邹!
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他”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
(六)晏殊诚实
1.
(1)隐瞒
(2)这(3)不(4)更加
2.A
3.
(1)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
(2)只是因为贫困没什么钱财可以用来作备办的。
(3)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
4.①考试时“乞别命题”;
②告诉皇上自己若有钱也想游乐的。
【译文】晏殊少年时,张知白将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见到试题,就说:
“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朴实不隐瞒。
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
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再次请示皇上,皇上说:
“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
“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贫困没有什么钱财可以用来作备办的。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
”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
(七)随何难汉高祖
1.
(1)带领
(2)离开(3)派(4)担任2
2.
(1)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
(2)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步兵和五千骑兵。
3.用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外文言文 苏教版 学年 第一 学期 年级 语文期末 复习 专题 课外 文言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