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经济总量与产业研究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7333116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75KB
开发区经济总量与产业研究分析.docx
《开发区经济总量与产业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区经济总量与产业研究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区经济总量与产业研究分析
昆山开发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研究及对策建议
经发局
产业结构是一国或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本文利用开发区近十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特别是第二、第三两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昆山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分析,为做强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一、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内容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般把产业部门的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首先揭示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他搜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都趋于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的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一直趋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
二、近十年开发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1、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5年以来的十年,昆山开发区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增长翻倍。
2015年,昆山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4.44亿元,是十年前的3.28倍,年均增长率12.6%,全口径财政收入154.3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6%和17.7%。
昆山开发区近十年主要指标年均增长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6年
2010年
2015年
年均递
增%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5.93
977.00
1164.11
12.6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78.00
207.00
345.73
19.5
第三产业占比
%
16.7%
21.2%
29.7%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843.12
4220.00
4661.32
12.9
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41.69
120.18
154.38
16.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18.21
43.82
72.06
17.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332.36
678.66
661.56
1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2.71
159.10
209.76
7.5
从分行业看,增加值总量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工业(791.49亿元)、批发零售业(115.01亿元)、金融业(59.66亿元)、房地产业(48.82亿元)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5.69亿元),五大行业占全区经济总量90%以上。
由此可见,制造业是开发区经济的支柱和基础,批发零售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房地产发展势猛。
企业队伍迅速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2015年,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全区实有各类企业数量15401个,与2013年相比,增长33.6%,与2008年相比,增长137.6%(第二、第三次经普数据)。
在各类企业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企业数量最多,占比约40%,其次是制造业,单位数量占比约22%,再次是商务租赁服务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不同类型和不同行业经济单位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然,企业数量并不等同与经济总量,而且企业数量的增加会增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压力,尤其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资产规模翻倍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扩大再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途径。
从经普数据看,2013年,全区第二、三产业资产总计4882.53亿元,与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近1倍,其中内资企业资产占比47.53%,港澳台资占比10.94%,外资占比41.53%。
从规上企业看,近几年全区各类四上企业总资产规模庞大、总量稳定,占全区企业资产规模比重75%以上,有效支撑了全区经济总量攀升、内涵升级。
2015年,全区四上企业资产规模3915.82亿元,二产(含建筑业)、三产的资产规模比约为6:
4,内、外资比例约4:
6,这与当前全区经济总量中二三产业和内外资企业的结构占比基本吻合。
2、主要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工业内部结构状况。
2015年,全区工业产值4661.33亿元,同比增长2.6%,占昆山市工业产值比重51.8%。
近几年来,开发区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微,“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24.9%,“十二五”年增长率则下跌至2.0%。
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不断下滑,2005年,开发区产值占全市比重59.8%,2011年占比58.9%,2013年占比54.3%,,至2015年继续下降,占比为51.8%。
从规上工业行业情况看,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大行业产值占全区比重产值超过9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又是重中之重,2015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513.97亿元,占比77.4%;另外包括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六大装备制造产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49.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3.6%;此外,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占比均超过1%。
2015年全区工业产值占比前10大行业
单位:
万元
序号
行业
累计产值
占比%
总计
45389705
100.0
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5139739
77.4
2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48464
4.7
3
汽车制造业
1682358
3.7
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53021
1.9
5
专用设备制造业
798168
1.8
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700678
1.5
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63534
1.5
8
造纸和纸制品业
614542
1.4
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02144
1.3
10
仪器仪表制造业
599273
1.3
从规上工业规模情况看,2015年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217家,超十亿元的企业52家,其中有7家企业全年产值超百亿元。
超亿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450.8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95.5%,户均工业产值20.97亿元。
以上数据表明,全区工业中IT行业一叶独大,行业集聚度高,产值规模集中于少数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201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45.73亿元。
占比前五大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业,2015年,五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达83.1%,传统的商贸服务支撑稳定,信息软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较小。
2015年各行业增加值占比图
从发展进程看,近五年,全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前五大行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五大行业,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量支撑,说明在目前条件下,要促进其结构变化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开发区近几年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构成
单位:
亿元
指标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合计
207.18
245.91
293.71
323.19
330.58
345.73
五大行业小计
171.21
203.68
243.18
270.13
275.12
287.02
占比%
82.64
82.83
82.80
83.58
83.22
83.02
其他行业
35.97
42.23
50.53
53.06
55.46
58.71
从就业人员看,全区第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13.64万人,其中从业人数过万的有四大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3.16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0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8万人)和交通运输仓储业(1.07万人)。
四个行业累计解决就业7.21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4.2%,说明在解决就业、社会稳定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但相较于制造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仍稍显不足,同时也显示吸纳就业的潜力较大。
3、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总体情况。
昆山开发区脱胎于农业区域,1984年起自费开发,建设初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第三产业几乎是白手起家,198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1亿元,其中农业占比超过60%。
30多年来,特别是1992年国批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发展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增长缓慢,2015年增加值约1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不足0.1%;二、三产业则高速发展,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
2001年二产增加值突破百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2007年三产增加值突破百亿元,2010年超过200亿元,2013年达到300亿元以上。
2015年,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2.76倍和5.92倍,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且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共同推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
昆山开发区近十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单位:
亿元
从三次产业的构成看,第一产业基本可以忽略,在1%以内,第二产业是全区产业的支柱,第三产业呈缓慢上升趋势。
从三次产业占全区经济份额看,第二产业占比最高80%以上,2008年后降至80%以内,第三产业占比则逐年提高,体现了开发区工业起家的特点,以及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需求的拉动效应,也体现了全区经济的兼容性和协调性,呈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二产业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2010年之前,2010年以后,工业经济增长跌入个位数,第三产业则继续保持相对较高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二产业。
昆山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全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一个以农为主的区域,经历的工业的高速发展后,步入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趋于“新常态”。
近十年全区各产业演进分析。
十年来,昆山开发区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第一产业总量变化不大,占比持续下降。
10年来,第一产业发展基本停滞,增加值总量始终在1亿元左右波动,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0.18%,下降至2015年的0.09%,对全区经济总量而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产业总量快速增长,占比居高不下。
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95.62亿元,2015年817.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0.7%,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每年百亿的增量增长,2011年突破800亿元后,增速逐渐趋缓。
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支撑居绝对主导,2007年之前,占比在80%以上,2008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占比逐年减少,2015年降至70%左右,但其主导地位仍无可撼动。
第三产业总量高速增长,占比不断上升。
2000年之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不足10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元后,基本上以三年破百的速度上升,2015年达到345.73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递增19.5%,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增速8.8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状况
年份
增加值(亿元)
占DG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
0.63
295.62
58.39
0.18
83.36
16.46
2006
0.55
387.40
78.00
0.12
83.14
16.74
2007
1.17
473.10
106.00
0.20
81.53
18.27
2008
1.26
548.74
140.00
0.18
79.53
20.29
2009
1.19
629.81
166.95
0.15
78.93
20.92
2010
1.07
769.42
207.22
0.11
78.70
21.19
2011
1.10
855.17
245.92
0.10
77.59
22.31
2012
1.14
875.25
293.7
0.10
74.80
25.10
2013
1.05
867.65
323.18
0.09
72.80
27.12
2014
1.46
825.44
330.57
0.13
71.31
28.56
2015
1.09
817.29
345.73
0.09
70.21
29.70
十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之前,为缓慢振荡上升期,4年上升了4.4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9年以后,为较快上涨阶段,从2009年的20.92%上升至2015年的29.70%,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6年累计上升8.78年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随着增加值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第一产业总量变化不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以倍增态势扩张,且三产增幅高于二产,二、三产业之间的倍差逐年缩小。
目前,全区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短板明显。
近年来,开发区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速,总量增长、占比提高,相较第二产业的短板有所收缩。
三、当前开发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区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二强三弱,制造业经济一叶独大,服务业经济明显不足,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9.70%,与开发区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
总体水平偏低。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昆山开发区已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列,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一般来说,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占比通常在60%以上,但昆山开发区恰好相反,二产占比远超60%,三产则不足60%的半数。
2015年,全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9.70%,同期,昆山市的三产占比为44.0%。
与主要国家级开发区相比,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占比42.6%,广州开发区31.5%,天津开发区占比略低于昆山开发区,但其总量是昆山开发区2倍。
总体偏低的产业结构水平,与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极不相称,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内部结构不优。
从第二产业构成看,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的比例微乎其微,不足2%,而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又占绝对比重。
资料显示,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2600家,规模以上工业404家,规上工业产值占比97.4%,其中30家重点企业(集团)的产值占比超过80%。
可以说,全区工业集聚度非常高,规模效应明显,但风险和不可控因素也较大。
开发区高度外向的经济,“两头在外”、“出口导向”的订单生产,品牌加工的比例很高,易受国际经济、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年来,全区工业经济增速趋缓、进出口振荡下行即是明证,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低增长已成为现阶段的“新常态”。
另外,从分行业看,2015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比77.4%,一叶独大的局面也不利于全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
从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看,传统的商贸业占比接近半数,2015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的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33.27%,房地产业14.12%,金融业占比较高,为17.26%,主要是占了开发区的紧邻市区的区位优势,全市各主要商业银行的支行多数设在开发区内,而其他金融服务业,经济总量、单位数量较少,经营模式单一。
此外,信息传输、物流仓储、文化娱乐、动漫展示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普遍偏小,没有规模优势,辐射带动弱。
从重点企业看,全区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6成以上集中在批零贸易行业,年营业收入前3位的单位也均是贸易行业。
结构变化不大。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可以用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测算,即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
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不适应状态。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不适应,两者的偏离度就越高,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就越低下;反之则表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较适应、产业发展较均衡。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偏离度都较小,如英国1992年的一、二、三产业的偏离度为0、-2、2。
昆山开发区因其特殊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基本可忽略,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较小,这与全区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相符。
从近几年的偏离情况看,第二产业的偏离度由负转正,三产则由正转负,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上受限于当前产业结构,属于交替微调,产业结构尚未出现明显变化。
年份
第二产业偏离度
第三产业偏离度
偏离度绝对值合计
2015年
2.79
-2.70
5.49
2013年
3.25
-3.18
6.43
2008年
-2.06
2.21
4.27
目前就业人口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例偏大、第三产业比例偏小的问题,一方面也验证了全区二、三产业结构不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昆山开发区将会出现二产从业人员向三产流动、产业结构偏离度增大继而再减少的一个较长调整过程。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
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特别是对于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水平低的昆山开发区而言,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经济总量的可持续增长尤显重要。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逐步推进。
随着内外市场的变化、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会不断调整,应根据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调整的侧重点,确定适宜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实施。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
工业经济是开发区经济的主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企业单位数多,经济规模大,但细究其结构、规模、竞争力等,仍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订单加工多、自主品牌少、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因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是实现开发区持续有序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是做大做强两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体现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标志,2015年,全区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34.7%,高新技术产业占比50.1%,分别低于当年度全市比重9.0和0.8个百分点。
从其分行业看,60%以上的新兴产业集中在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近60%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医药等行业占比均不足5%,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集聚度过高。
因此,既要保持现有优势产业不降,又要推动其他产业协同扩大,把两新产业打造为引领和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
二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
昆山开发区是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之一,IT和光电产业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提高辐射带动,开拓营销配送、开发研究等功能,逐步实现制造基地向创新基地的转型;装备制造业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另一主导产业,要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向汽车、飞机等领域拓展。
三是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依托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拓展,企业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使开发区成为自主创新和功能创新的重要平台,提升整体工业的竞争力。
要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关联度,同时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梯度。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水平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高级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9.7%,不足发达国家60%—70%水平的一半。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一是引进和培育并重,扩大服务业经济总量。
一方面,借助开发区产业优势,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销售、采购和营运中心,努力培育企业贸易营销中心、企业物流中心等区域总部。
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企业解读好、运用好各类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现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辐射力,成长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是建设与投入并抓,发挥服务业载体功能。
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各类服务业功能性载体的建设,加大投入,力争早投运早产出,成为带动全区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是以综保区建设为龙头,对接上海自贸区优势,启动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充分发挥综保区功能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全力发展货物贸易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贸易业。
二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支撑,建设服务业集聚“强磁场”。
高起点规划中央商贸区、中华商务区、东部新城等功能区,从功能上体现先进性、超前性,从形象上体现有气势、有品位,全力打造现代城市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三是传统与现代并举,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当前,全区商贸住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有所下降但仍较高,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低,只有统筹和兼顾两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不断优化内部结构。
一方面要通过创新业态和服务经营模式,促进传统服务业向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依托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开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乃至金融服务等,全面推动全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大力改善发展环境,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保驾护航
发展环境包含多个方面,良好的环境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和强劲动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借助外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部分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方面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调整与发展的动力不强。
抢抓上海自贸区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以市场倒逼企业创新,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探索退出淘汰机制。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要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领域投入的力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公共卫生、基层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资金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制定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
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全区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
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发区 经济总量 产业 研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