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七小JIN.docx
- 文档编号:27331106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99.82KB
三年级下册七小JIN.docx
《三年级下册七小JI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七小JIN.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七小JIN
课题
1、灯彩辉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
(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
(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
(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
(3)引出课题:
灯彩辉映。
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
(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
(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
(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
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
(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
(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
(2)创作建议:
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进行制作。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课题
1、灯彩辉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灯具的材料。
(教师)彩灯、录像。
教学过程
1、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学生提出有关创作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提示注意点:
设计图完善;材料的优化组合;创意;安全、时间控制等(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彩灯)。
2、交流作品,展示创意。
(1)学生展示作品。
(2)分析作品的创意。
(3)教师总结评价。
3、修改作品,力求完善。
(1)根据原有的设计做相应的修改。
(2)思考:
怎样使彩灯漂亮起来?
4、举办展览,拓展主题。
(1)收集一些谜语挂在灯上。
(2)灯谜会,学生观摩、猜谜。
(此活动可以与班队、儿童节等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再独立安排一课时,看情况而定。
)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这节课是三年级6册的内容,这课安排这样的题材内容挺好的,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创作体验。
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文章教材重点展示了西瓜灯的制作步骤,清楚地表现了彩灯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同时也选了几幅学生的手工、绘画作品,拉近了学生对制作灯饰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这些素材的提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平台。
但是配套材料提供的是个旋转的铅丝,我指导学生用这个圆柱形的螺旋形铅丝做了一个圆柱体的彩灯,并且用双面胶在上面和下面粘贴,然后用皱纸沿框架裱贴好,最后系上坠子。
并且让学生在彩灯的表面贴上各种美丽的图案或者贴上喜字,把彩灯进行装扮。
上课之前我发现这课用铅丝来做灯笼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
问同行的同事就说:
我这课上的很失败。
你最好不要用这种方法教,想另外的灯笼来上都可以。
我觉得既然安排了这课就试试上吧,不然怎么知道不好上?
由于铅丝太硬,学生做圆柱体的形状就很困难,固定也要有些技巧,我讲了没有用,学生还是很多跑过来问我,让我帮忙。
一节课下来,我的手被铅丝搞的疼的不行,手指都快肿了-----
唉,不听同事言,吃苦的是自己。
第一节课下来,没有一个学生做得起来。
后来一个学生跑过来对我说:
老师,我觉得这课太难了,我们做的很失败-----无语,我觉得是不是自己中间讲的方法有问题?
没有讲清楚吗?
我之后又去其他班级上,结果稍好一些,终于有成品出来了----确实很难的一课。
它让我反思:
应该分两个课时上,让学生慢慢地把每一个步骤听清楚,然后手把手的教。
这样课的效果就会好。
一起看看学生的作业吧.(手机拍的,可能有些模糊。
)
课题
2、台灯造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方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有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教学步骤
1、故事引入
(1)讲故事《凿壁借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
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2)简介灯的历史。
一开始是用火照明的,人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后,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借用一些辅助设备来固定一定的火源,所以就出现了灯具……
(3)介绍长信宫灯。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西汉照明用具。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因曾置于西汉窦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故名长信宫灯。
原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
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
宫灯设计极为精巧,灯座、灯罩、屏板及宫女头部和右臂均可折卸,罩下屏板能转动开合,用以调节烛光强度。
灯盘有一柄,便于转动和调整照射方向。
宫女左手握灯盘的柄,右手握灯,十分巧妙地将右手袖设计为烟道,烟烬可以通过右臂纳入体内,减少了油烟污染,起到了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
长信宫灯从整体艺术造型上看,宫女形象生动逼真,身着汉代流行的曲裙深衣,端庄的表情、清晰的线条与合理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艺术品。
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
(4)介绍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罩
2、新课
(1)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台灯。
(2)欣赏书中图片:
台灯。
你觉得这些台灯怎么样?
漂亮在哪?
你觉得灯罩还可以设计成什么造型?
(第一课时:
动手设计一盏自己喜欢的台灯)
能用你自己的材料给大家简单的展示一下吗?
灯柱、灯座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呢?
(第二课时,将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自己原先设计的台灯)
3、师生交流,学生制作
1、师展示制作好的台灯。
2、学生制作。
3、欣赏学生作品。
4、展评。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台灯设计是一堂设计应用课,教学目标是设计并用废旧材料制作一盏有自己创意的台灯,培养学生将美观和使用进行结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我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首先,展示图片,仔细欣赏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主要从造型、功能和创意特点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古代人像雕塑,更是一件将实用功能与净化空气的科学性相结合的照明用具,从而揭示课题——《台灯设计》。
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优秀的台灯设计作品,欣赏过后,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对台灯的外部形状和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台灯包括灯罩、灯柱、灯座三部分,并想学生提供了几种基本的台灯外形,如方形、半圆形、伞形和人形几种样式。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台灯整体意识的理解,以便进行更好地构思和设计制作。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制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大大超过我的预想。
有一组学生用纸杯子进行人物造型,还有用手中的材料设计成房子、树等造型,将之设计成台灯。
课题
3、巧折巧剪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剪纸作品,进一步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懂得剪纸的阴剪、阳剪技法和综合法,知道剪纸的基本纹样。
2.继续学习折剪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动物或人物的剪纸作品。
3.通过剪纸练习,感受剪纸的趣味和美,体验剪纸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剪纸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阴剪和阳剪的组合等
教学难点
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设计构思剪纸作品。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
(教师)剪纸范作、彩色纸、剪刀、美工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动画片吗?
(喜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动画片,
播放Flash剪纸动画片,看完的时候要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羊年剪纸动画)
1、这个动画片跟你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同?
2、看了这个动画片,你有什么想法?
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1)师:
现在我们来欣赏河南陕县的剪纸《柿子对鸟》,陕西剪纸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
广东佛山的《龙头》剪纸作品,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
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所喜爱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鸟鱼兽,如“龙”、“凤”、“鲤鱼”、“孔雀”、“四季瓜果”、“福禄寿全”等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这两幅剪纸都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
剪纸作品形象夸张、简洁,线条流畅,有一种鲜明的装饰美。
这些都是采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了对称的作品。
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剪纸。
(2)揭题:
《巧折巧剪》。
(板书)
二、学一学。
你知道关于剪纸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剪纸,又称窗花,相传始于中国东汉年间
(公元25年-220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在中国民间,特別是山区、农村,每逢结婚、生日庆典、农历新年、喜庆佳节之时,人们时常将书写用的红纸,绘画用的宣纸,剪刻成双喜、福字、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在配以绘画,制作成五彩缤纷的剪纸工艺品,贴在门窗上。
以此来表达节日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剪纸艺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贺卡、藏书票、书签、壁挂装饰等等。
(课件)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它的外形就像一个折叠的纸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营造出明暗对照的透光效果,显得很独特。
追忆剪纸的历史,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
对马团花;
对猴团花;
金银花团花;
菊花团花;
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展示《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和等剪纸作品。
由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来了解剪纸的方法
(1)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表现内容形象。
剪纸从表现手法上分有:
阴剪、阳剪、综合法三种。
阴剪——剪去轮廓线,或剪去形象以内的纸。
阳剪——剪去形象轮廓线内外的纸,只留下造型的线。
综合法——阴剪和阳剪结合法。
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
“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展示常见的剪纸装饰纹样。
小结:
锯齿纹:
——常用来表现动物的皮毛、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
特点:
比较硬朗。
月牙纹:
——
用来表现衣纹褶绉、头发纹路、植物叶子以及类似的东西。
特点:
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水纹:
用来表现水波以及类似的东西。
特点:
光滑、柔和,有动感。
云纹:
用来表现云雾、花朵、波浪、衣服上较为复杂的图案以及类似的东西。
特点:
用途广泛,装饰感强。
3.议一议。
课件:
展示剪纸作品。
师: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习的剪纸的装饰方法来做对称的剪纸?
这些纸作品的制作需要哪些步骤?
小结:
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
步骤:
①对折、画轮廓(抓住特征);②剪(先内后外)、贴。
③展示完成的剪纸造型作品。
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4.做一做。
学生练习:
用折剪的方法剪动物或人物。
把剪好的图案贴到黑板的演示台上
5.展一展。
完成的作品叫什么题目,想做什么用?
指出作品中的图案哪里是对称的。
6.理一理。
这节课剪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剪纸作品,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装饰很多东西,比如购物袋、成长记录袋,可以把这些镶到镜框、
画框中丰富我们的生活。
希望大家今后更加热爱生活。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认识剪纸艺术,掌握现代剪纸的创作技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服务。
这样提前准备材料:
欣赏资料(传统民间剪纸图片、作品,现代剪纸作品)、剪纸制作流程图、系列背景资料光碟、民族音乐影带。
通过欣赏民族风光片和图片,感受我们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灿烂的民族文化,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指出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结晶,同时,听一听优美的民族音乐,多方位感受民族文化的美, 民间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地位。
课题
4、绿色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绿化家园。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林绿化、绿色家园的摄影图片,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
(教师)收集有关绿化家园的图片、海报,制作成课件,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看图谈感受,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与学生课前收集的绿色家园摄影图片欣赏相结合,直观感受绿色的美。
请学生讲讲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植树绿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及时间。
提问: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3)揭示课题《绿化家园》。
2.探究新知,学习对称剪方法。
(1)教师出示一张绿色的纸,提出问题:
一张彩纸怎样才能变成一棵树,用什么办法?
(2)学生得出结论:
以彩纸做材料,用折、剪等方法,可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
(3)教师示范用对折法剪“树”。
强调先沿对称轴画半棵树,再剪。
(4)学生试着剪纸。
(5)认识不同树的外形特征。
看课件《各种各样的树》,说说你能识别哪些树木,说出他们的外形特征。
(6)分组讨论:
剪纸的树形可以有哪些变化?
(7)小结。
3.学习用四连折法剪树。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集体创作纸贴画《美丽的大森林》。
(1)创设情境:
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图片。
(2)学生分组,集体创作用折剪方法剪树,然后粘贴在黑板上或长卷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价。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的人,《绿化家园》就是一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课型,在这一节课我将其学习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欣赏美,体验美,后半部分为创造美,利用自己的巧手体验美化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在于用对折、四连折法剪出形态各异的树,在这里我给予了大量作品欣赏,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剪法上我反复示范,强调、提示链接部分不能剪断,学生的作业基本能按要求完成。
课题
4、绿色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绿化家园。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盒、彩纸、彩泥、剪刀、胶水、彩笔
(教师)纸盒、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提问:
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是个好办法。
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表现方法吗?
2.分组讨论并创作:
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各种外形的树。
3.汇报展示,相互交流。
4.小结:
用折、剪、捏、拼等方法,可以将卡纸、彩泥等材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树。
5.讨论家园建筑的表现方法。
6.学生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盒、卡纸的穿插组合,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并用各种材料的“树”进行绿化。
7.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在第二课时,学生作品很丰富,教师在评价上应该多样化。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共同创作中,提高了个体的交往能力!
课题
5、生动的表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观察人的各种表情,了解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表情特征,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发现,对同龄学生作品以及艺术家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抓住表情的特征,并用绘画,剪纸,泥塑等表现方法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人类和我们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学生动手绘画制作时抓住表情的主要特征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范画和老师作画,强调绘画中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各种表情解决方法:
上课过程中尽量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表现方法,并引导他们自己创新。
教学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各种绘画工具范作
学生:
小镜子绘画工具橡皮泥彩色铅笔废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具是否佩带齐全,为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趣导入
目的:
揭示课题《表情丰富的脸》,激发学生对表情的好奇心
要求:
学生和老师多互动,感受脸上的表情特征
方法:
交流法观看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1.首先欣赏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请同学在观看的时候注意脸部表情)。
2.出示课题《生动的表情》
3.(主要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刚刚我们看的是动画人物的脸部表情,大家的感觉肯定和我一样,动画表情比
较僵硬,不是那么自然,我们自己的表情可比他丰富生动多了,下面我们拿出小镜子,“大家一起照镜子”,观察我们自己或者同学的表情,观察脸上的肌肉,五官和各种表情之间的关系。
喜:
眼角弯弯嘴角翘,笑眯眯地对你笑怒:
眼如铜铃眉如刀,咬牙切齿跟你吵哀:
眼睛一闭嘴张大,泪如雨下最好画愁:
双手紧紧托下巴,眉梢下挂脸儿拉注:
老师在举例说喜怒哀愁的表情特点,出示示范画,当场示范画表情时候,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先练习画一些小表情。
(大笑愤怒伤心喜欢滑稽惊吓忧虑困倦.........)小小的脸上真是千变万化。
(三)感受体验
教学过程:
1.欣赏实物作品(学生作品)
a.彩笔画b..剪贴画c.橡皮泥d.废材料
2.请学生说说还有什么表现方法可以做表情?
(学生在说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同时,老师立刻出示相应表现方法的图片)
3.展示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表现方法,
如油画方式表现《呐喊》《梦娜丽莎的微笑》丙烯画表现方式张晓刚,岳敏君作品
(四)实践演练
1.教师出示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特别的表情或同学的印象较深刻的表情表现出来,然后贴到欣赏栏的表情旁边,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有问题和做好作业举手)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作品意图
2.完善作品
(六)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人的脸部表情,那动物又是怎么表达情绪的呢?
它们也有表情吗?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课题
6、我们爱劳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爱劳动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浙江版本美术教案)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我们爱劳动”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浙江版本美术教案)我们爱劳动。
教学难点
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
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
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
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
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
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
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
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
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
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
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
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
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
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批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我们爱劳动》通过感受,使学生体会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同时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及表现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地,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回想、模拟、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于人物的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回想,教师讲引导学生回忆劳动的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自己都参加过哪些劳动或看到爸爸妈妈在劳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这时同学们会给我一些不错的答案。
例如扫地,同学们会给我一个答案人是弯着身子的,头是向下的,双手拿着扫把等等。
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我让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学生更好的表现人物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就在黑板上板演学生最常见的和孩子们自己也参加过的一些劳动画面如《擦桌子》《擦黑板》《拖地》等。
本课主要是通过观看课件理解劳动地喜悦与欢乐,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劳动活动中去。
我通过看动画,爱劳动的情感激发很重要。
教师可在学生不同爱好,不同熟悉的基础上,着眼于情感培养和情绪体验,如通过与劳动者对话,观察劳动者的辛劳以及讨论劳动成果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