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必修第一册高中苏教版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docx
- 文档编号:27331087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03.59KB
学年必修第一册高中苏教版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docx
《学年必修第一册高中苏教版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必修第一册高中苏教版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必修第一册高中苏教版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
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碱金属元素及其单质从Li→Cs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密度逐渐增大
B.熔点逐渐升高
C.金属性逐渐增强
D.还原性逐渐减弱
2.不能用来证明非金属性Cl>I的事实是( )
A.ICl中I是+1价,Cl是-1价
B.稳定性:
HCl>HI
C.酸性:
HCl<HI
D.Fe3+可以氧化I-,但不能氧化Cl-
3.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化合物Z。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Z是共价化合物
B.Z可表示为M2Y
C.Z的电子式可表示为M2+[
]
D.M形成+2价阳离子
4.在研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金属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
5.下列各组中,含有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是( )
A.HCl、H2SO4、S
B.金刚石、Na3PO4、Mg
C.HF、SiC、Ar
D.H2O、SiO2、K2CO3
6.下列物质内存在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
A.CaCl2
B.KOH
C.SO2
D.Na2O
7.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
C和
C
B.红磷和白磷
C.丁烷和异丁烷
D.
K和
Ca
8.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比Z弱
C.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弱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9.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质子数:
c>b
B.离子的还原性:
Y2- C.氢化物的稳定性: H2Y>HZ D.原子半径: X>W 10.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丙<丁<戊 B.金属性: 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 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 甲>乙 11.氟、氯、溴、碘四种元素,下列有关它们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 B.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依次升高 C.氯气可从碘化钾溶液中置换出碘 D.溴单质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 12.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H、D和T B.甲烷与丙烷 C.乙醇与二甲醚 D.红磷与白磷 13.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O2和O3 B.H2O和H2O2 C.CH4和CH3CH3 D. 和CH3—CH2—CH2—CH3 14.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其中Z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元素Z位于第三周期ⅣA族 B.元素Y的原子序数为15 C.元素X最外层有6个电子 D.元素W最高价氧化物为WO3 15.下列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的一组是( ) A.CH4和HBr B.N2和H2O C.He和CCl4 D.H2O2和HCl 二、实验题(共3小题) 16.某同学在研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研究________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实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硫化钠溶液、氯化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等。 实验仪器: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 写出实验①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此实验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简单解释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1)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同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 甲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________(填字母),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想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________周期的________三种元素,最简单的实验是将大小相同的三小块金属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8.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③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总结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原子结构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实验室制取氯气,将多余的氯气用100mL1.7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 对吸收后的溶液进行分析化验,测知c(OH-)=0.1mol·L-1(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ClO-和ClO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5∶1 。 (1)吸收氯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3)若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氯气,制备尾气中的氯气所消耗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 20.下列8种化学符号: 、 、 、 、 、 、 、 。 (1)表示核素的符号共______种。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质量相同的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为________。 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 试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H)4]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e(OH)2与Mg(OH)2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鉴别。 21.有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混合物共26.7g,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质量变为17.55g。 (1)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四、填空题(共3小题) 22.氮化钠(Na3N)是用科学方法制备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它与水作用产生氨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化钠由________键形成。 (2)氮化钠与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比较氮化钠中两种粒子的半径: r(Na+)______(填“>”、“=”或“<”)r(N3-)。 23.钠原子与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从电子层结构的角度说明钠原子、氯原子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将会产生怎样的相互作用而结合形成氯化钠___________。 (3)离子键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 (5)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碱金属从Li→Cs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比钠小),熔点逐渐降低。 2.【答案】C 【解析】ICl中I是+1价,Cl是-1价,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碘,非金属性越强,选项A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选项B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而下离子半径逐渐增大,离子半径越大,结合氢离子的能力越弱,无氧酸的酸性越强,故酸性: HCl<HI不能说明氯元素的强于碘元素,选项C不正确;Fe3+可以氧化I-,但不能氧化Cl-,说明I-的还原性强于Cl-,简单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选项D正确。 3.【答案】D 4.【答案】C 【解析】钠与水反应时,能够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钠熔化,说明钠的熔点较低;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说明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 5.【答案】D 【解析】A项,HCl、H2SO4、S均为分子晶体,错误;B项,金刚石为原子晶体,Na3PO4为离子晶体,Mg为金属晶体,错误;C项,HF、Ar为分子晶体,SiC为原子晶体,错误;D项,H2O为分子晶体,SiO2为原子晶体,K2CO3为离子晶体,正确。 6.【答案】C 【解析】分子间作用力一般存在于大多数共价化合物和非金属单质的分子之间,SO2是共价化合物,其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而另外三个选项均为离子化合物,是以离子键结合的,没有分子间作用力。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短周期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Y为氧元素;由图示可知: 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氮元素的原子半径比氧元素的原子半径大(X>Y);高氯酸(HClO4)的酸性比硫酸(H2SO4)强;气态氢化物水(H2O)的稳定性比硫化氢(H2S)强;硫的单质为固体,其它单质为气体。 9.【答案】D 【解析】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3+、cY2-、d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2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3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 A项,由以上分析可知c=8,b=11,则质子数: c<b,错误;B项,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离子还原性: O2->F-,错误;C项,非金属性: F>O,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稳定性: HF>H2O,错误;D项,W为Al元素,X为Na元素,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 Na>Al,正确。 10.【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乙位于第二周期,丙、丁、戊位于第三周期。 同周期元素丙、丁、戊,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丙>丁>戊),金属性依次减弱(丙>丁>戊),氢氧化物碱性依次减弱(丙>丁>戊);同主族元素甲的金属性比丙弱(甲<丙),同周期元素甲的最外层电子数比乙少1。 11.【答案】D 【解析】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溴强,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强,溴不能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 12.【答案】D 【解析】化学上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 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 H、D和T是氢元素的不同原子,为氢元素的同位素,A错误;甲烷和丙烷是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CH2,B错误;乙醇与二甲醚,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C错误;红磷与白磷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D正确。 13.【答案】D 【解析】O2与O3是氧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误;H2O和H2O2分子式不同,故B错误;CH4和CH3CH3分子式不同,C错误;正丁烷和异丁烷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所以属于同分异构体,D正确。 14.【答案】D 【解析】根据元素的相对位置可知X、Y两元素在第二周期,而Z、W两元素在第三周期,在第三周期中的所有元素中,只有磷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故X、Y、Z、W四种元素分别为碳、氮、磷、硫。 15.【答案】A 【解析】不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C2H2、H2O2等);同一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分子中都含有非极性键;稀有气体单质分子中既不含有极性键,也不含有非极性键。 16.【答案】 (1)同周期 (2)①试管 ②酒精灯 ③滤纸 ④烧杯(培养皿) (3)B F A C D E ①Mg+2H2O Mg(OH)2+H2↑ ②Cl2+Na2S===S↓+2NaCl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束缚能力增强,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 (1)实验目的是: 探究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镁条与沸水反应的实验需用试管并用酒精灯加热;钠(取用时需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与滴有酚酞试液冷水反应的实验,常在烧杯中进行。 (3)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反应比较缓慢,有气体产生,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浅红色(选B)。 ②硫化钠溶液与氯水发生置换反应,有黄色沉淀单质硫生成(选F)。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的现象是: 反应剧烈,迅速产生气体(钠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选A)。 ④镁带与稀盐酸剧烈反应,有气体产生,镁与盐酸反应比铝剧烈(选D)。 ⑤铝条与稀盐酸反应比较缓慢,有气体产生,铝与盐酸反应不如镁与盐酸反应剧烈(选C)。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其现象: 生成氢氧化铝白色胶状沉淀,继而在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沉淀消失(选E)。 (5)实验①③说明钠与水反应比镁剧烈,即钠的金属性比镁强;实验④⑤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比铝剧烈,即镁的金属性比铝强;实验⑥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铝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钠>镁>铝;实验②可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7.【答案】 (1)验证锂、钠、钾的活泼性(或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c 钾、钠、钾的活泼性依次增强 (2)三 钠、镁、铝 ①钠剧烈反应,可能着火或爆炸 ②镁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③铝反应比镁缓慢,有较多的气泡产生 【解析】 (1)锂、钠、钾是同主族碱金属元素,很明显。 甲同学是想验证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反应最剧烈的应是钾。 (2)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三周期的钠、镁、铝三种元素。 因为与第二、四、五、六周期相比较,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较典型,三种金属中的最活泼,遇水就剧烈反应,遇盐酸反应更剧烈,并产生大量热,且放出H2,还可能会着火或爆炸,铝金属活动性最弱,与酸反应比镁要缓慢,但也能产生大量气泡,镁与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18.【答案】 (1)实验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 实验②加热前镁条表面有少量无色气泡,加热沸腾后,有较多无色气泡冒出,溶液变粉红色。 (2)实验③④中都有无色气泡冒出,但放镁条的试管中逸出气体的速率较快。 (3)钠与冷水反应剧烈,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镁、铝都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镁更容易。 即钠、镁、铝置换水(或酸)中的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Na>Mg>Al。 (4)同周期元素(如钠、镁、铝),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失去最外层电子逐渐变难,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 【解析】金属钠、镁、铝分别与水或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其金属活泼性不同。 19.【答案】 (1)0.16mol (2)0.03mol 0.05mol (3)6.96g 【解析】 (1)反应前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L×1.7mol·L-1=0.17mol, 反应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L×0.1mol·L-1=0.01mol, 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17mol-0.01mol=0.16mol。 (2)由8Cl2+16NaOH===5NaClO+NaClO3+10NaCl+8H2O可知, 反应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0.16mol÷16×8=0.08mol, 被氧化氯气的物质的量=0.08mol÷8×6÷2=0.03mol, 被还原氯气的物质的量=0.08mol-0.03mol=0.05mol。 (3)由 (2)可知,尾气中的氯气为0.08mol, 由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可知, 反应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0.08mol×87g·mol-1=6.96g。 20.【答案】 (1)6 (2) (3)8∶9 (4)Be+2OH-+2H2O===[Be(OH)4]2-+H2↑ (5)NaOH溶液 【解析】 (1)核素指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所以上述中有: 、 、 、 、 、 六种核素。 (2)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不同核素。 如 、 。 (3)H216O的中子数为8,D216O的中子数10,质量相同的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为( ×8)∶( ×10)=8∶9。 (4)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与Al单质性质相似,所以Be与NaOH溶液反应也能生成Na2[Be(OH)4]和氢气,离子方程式: Be+2OH-+2H2O===[Be(OH)4]2-+H2↑。 21.【答案】 (1)15g (2)43.8% 【解析】氯气与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碘,由于单质碘受热易升华,所以反应后的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为氯化钠。 由2NaI+Cl2===2NaCl+I2可知, 1mol碘化钠参加反应时固体质量减少91.5g, 固体实际减少的质量=26.7g-17.55g=9.15g 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9.15g÷91.5g·mol-1×150g·mol-1=15g, 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26.7g-15g=11.7g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43.8% 22.【答案】 (1)离子 (2)Na3N+3H2O===3NaOH+NH3↑复分解 (3)< 【解析】 (1)钠元素位于第ⅠA族,是活泼金属,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Na+,氮元素位于第ⅤA族,可得到3个电子,形成N3-,Na+与N3-可形成离子化合物氮化钠(Na3N)。 (2)氮化钠(Na3N)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氨气,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可确定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为Na3N+3H2O===3NaOH+NH3↑。 (3)Na+与N3-核外电子排布,钠的核电荷数大于氮的核电荷数,所以r(Na+) 23.【答案】 (1)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8e-稳定结构的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e-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2)钠离子与氯离子带相反电荷,产生静电作用(离子键),相互结合形成新物质氯化钠 (3)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8e-稳定结构的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e-稳定结构的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带相反电荷,二者之间产生静电作用(离子键),相互结合形成新物质氯化钠。 24.【答案】 (1)OH-+Al(OH)3===AlO +2H2O (2)Na+[ ]2-Na+ (3)SO2+Cl2+2H2O===2HCl+H2SO4 (4)HCl H2S (5)S2- Cl- Na+ Al3+ 【解析】W是钠,X是铝,Y是硫,Z是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学年 必修 一册 中苏 化学 专题 微观 结构 物质 多样性 单元 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