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阅读理解.docx
- 文档编号:27310930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8.29KB
小石潭阅读理解.docx
《小石潭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阅读理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石潭阅读理解
《小石潭记》的阅读理解
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9、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10、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态句_________,_________。
11、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题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5、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6、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中心: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10、“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11、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3、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4、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
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
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5、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B比喻。
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7、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
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18、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9、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0、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1、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
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
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
24、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
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
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7、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28、《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相同:
(1)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2)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不同: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
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
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
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
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
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
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
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
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
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
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
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
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
苏轼为人旷达。
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
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
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
《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21课 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
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积累运用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三、整体感悟
1、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互动学习
一、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佁然不动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全石以为底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 ) 翠màn( )连zhuì( ) 清chè(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_________蛇:
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
_________寒:
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
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
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
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
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
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
吴武陵…… (游:
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8.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
9.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
对照两文内容分析。
)
10.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15.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16.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
答:
1、小石潭的全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
五、阅读分析类:
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石潭 阅读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