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7309854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14KB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云南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规划
一、前言(7)
二、发展状况(7)
(一)主要成绩(7)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9)
三、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14)
(一)粮食供求趋势和预测(14)
(二)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17)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3)
(一)指导思想(23)
(二)基本原则(23)
五、发展目标及任务(24)
(一)目标(24)
(二)任务(24)
六、总体布局及重点项目(27)
(一)总体布局(27)
(二)重点项目(29)
七、保障措施(44)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44)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44)
(三)加大前期工作力度(44)
(四)制定相关措施和扶持政策,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45)
(五)适当安排《规划》实施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
(46)
一、前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粮食物流产业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涉及人民生活的“米袋子工程”,对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是指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公共服务性作用的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设施。
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状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粮食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缩小了与国内同行粮食基础设施、储粮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
为确保云南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粮食行业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向市场经济顺利过渡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一)主要成绩
1、粮食仓储体系初步建成。
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新建扩建34个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新增仓容138524万公斤,占全省总仓容的3048%,初步建立起了我省省级储备粮调节体系。
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全省粮食收购和储藏能力,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打下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中心城市和边疆地区的粮食供求稳定,增强了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繁荣边境贸易。
2、集中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功能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
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粮食有效仓容365亿公斤,其中:
1996年以后新建扩建省级储备粮库仓容量138亿公斤,占378%;对全省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交通沿线的近20亿斤旧仓库进行了维修改造,使我省粮食仓容不足、存储压力大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对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确保全省粮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粮库的建设、维修、改造和扩建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装卸、清理、计量、包装、品质检验等设施的配置,使粮食仓储设施和储粮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仓型现代化和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为建立运转灵活、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储备粮管理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3、现代化省级粮食质检中心初步建成。
“十五”期间通过专项建设,国家和省投入专项资金,为省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配备了一批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之成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
同时,通过多渠道筹资,在34个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中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粮食检验监测分析仪器,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
4、已具备职业技术培训基础。
多年来我省粮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主要依托第53职业技能鉴定站。
该站经国家粮食局批准成立了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和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所两个培训基地。
目前,两个培训基地共有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4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17人,有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聘任各工种考评员52人;近两年取得各种资格证书的社会在职人员、学生共有3124人,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926%。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
结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实际情况。
云南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粮包装流通方式和长期储备机制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
一是我省的粮食流通方式主要以包装为主,耗费资材数量大,粮食在流通过程的损失严重;二是粮食快速调运、接卸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应急保障和粮食安全。
尽管我省相继建成了楚大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和原有的滇南米轨铁路,以及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粮食流通的环境。
但我省特定的地理环境、粮食产区的分布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决定了我省粮食的供求平衡有相当的量要依靠省外调进和省内调剂,粮食的流通仍然是以包装运输为主,这是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储备粮承储企业作为各级政府掌握粮源、宏观调控的载体,但由于储备粮的管理机制和经过2—3年存储的粮食,企业不能作为市场的主体按照粮食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迅速作出决策,难以适应市场运作的需求。
2、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尚未建立。
主要表现在:
缺少全省粮食安全预警机制,政府对国内、国际市场和粮食生产形势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宏观调控相对滞后。
2003—2004年出现粮价波动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警监测机制,前期防范缺位,不能提前捕捉到事后看来已经十分明显的市场信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突然上涨和进出口的突然性变化。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既没有预警研究和发布机构,也没有预警发布的渠道、形式,更缺乏相配套的预警设施。
3、检验检测标准和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
一是检验检测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现有的检测指标几乎全部为物理指标,缺少化学指标和卫生指标;二是全省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还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三是承储企业的检验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由于检验检测指标的缺陷,粮食收购的指标过于简单,几乎全部是物理检测指标,使收储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不能按粮油加工要求,进行分仓储存,分类按质提供产品,难以做到优质优价。
同时,由于基层缺乏基本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在收购粮食时只能靠眼看、手摸、牙咬等原始感观方法确定粮食质量等级。
既不能在收购源头对粮食进行分类收购、储存、实行优质优价,也不能防止人为恶意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现象发生。
(2)我省虽已建立了省级质检中心和部分州市级质检站,但从管理、设施、检验能力等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需要。
(3)我省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所配置的检验仪器、设备主要是基本的物理检测仪器,国内外已普遍使用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蛋白质快速测定仪、近红外测定仪等基本上没有配置。
因此,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逐渐陈化却未能及时检测,导致出库粮食品质下降造成损失。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粮食的卫生检验指标(如农药残留、粮食带菌和霉菌毒素等)将会成为今后主要的必检指标。
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势在必行。
4、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
目前,粮食行业仍然是未建立信息化设施的少数传统行业之一,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工作的要求。
关系社会粮食品质安全的粮食品质监测信息系统、粮食市场供给安全的应急处理系统和市场预警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市场、涉粮企业获取所需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全省的粮食信息也不能及时、可靠地迅速传递到各地、州、市以及各个库点,直接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务体系和市场监测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5、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足、设备不配套、功能不完善。
与中央三批国债建设的粮库相比,我省地方粮库和近期改、扩建的粮库,主要是以增加仓容为主,建库投资标准低(每400万元/1000万公斤,而中央三批国债建设的粮库的建设标准为550—600万元/1000万公斤,还不含征地费用),致使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存在不尽完善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
(1)仓库布局不合理。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省的有效总仓容365亿公斤,其中56%是在县级及其以下的库点,有的已成为死角仓。
(2)储粮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
我省储备粮骨干库均缺乏科学储粮所需的检验仪器、输送、清理、机械通风设备以及环流熏蒸、粮情监测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与中央库储粮设施配置存在较大的差距。
既给科学储粮、储粮安全增加了困难和储粮成本,也不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3)储粮条件较好的库容比例偏低。
目前,我省有挂牌的国家粮食储备库18个,仓型以基建房式仓和拱板平房仓为主,储备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好,是我省的骨干仓库,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和其它15个州市所在地。
18个库的仓容为19亿公斤,仅占全省有效仓容的42%。
(4)应急供应能力差。
粮食是特殊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省级国家粮食储备库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载体,不仅担负着储备粮“储得进、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职责,还承担着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保证供给的应急预案的执行。
目前,我省粮食加工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加工,其中稻谷加工尤为突出。
如出现实施应急预案需采用委托加工时,增加运输往返费用,延长预案执行时间,难于保证按期完成任务;正常轮换时,原粮进原粮出,减少粮食的附加值,降低储备粮的有效价值。
6、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项。
近年来,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各州市县建设了一批初级粮食批发市场。
但是,全省还没有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粮食批发市场,缺乏全省性的粮食批发交易信息平台,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主要表现在:
一是目前我省的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供求反应滞后,运转机制不活,粮食吞吐规模小,辐射能力弱,不能适应国内国际粮食贸易的需要,不利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二是粮食批发市场还没有真正起到平衡地区间粮食供求关系和结构调剂的作用,没有发挥出粮食市场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我省粮食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电子商务没有有效应用,缺乏发达的物流配送途径,发展空间狭小。
三、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十一五”期间是粮食流通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化物流模式发展的重要阶段,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我省总体粮食供求发展趋势。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都需要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由于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一些重要功能尚不健全。
为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物流体系的需要,有必要加强粮食检验检测、信息网络、批发市场、粮库功能完善和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云南粮食安全。
(一)粮食供求趋势和预测
总体情况是,我省是属于粮食基本平衡、供需略有缺口的省份,每年需从省外调入10亿多公斤粮食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到位,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粮食总量将保持较紧张的平衡态势。
在近几年内还会存在粮食需求超过粮食产量,但幅度不大。
——供求趋势。
1、近几年我省粮食产量稳定在年150亿公斤左右,但还会继续存在品种结构性调剂,每年需从省外调进粮食约10亿多公斤,平衡省内粮食品种调剂需要。
近几年随着各项支农政策的出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再次得到加强,粮食供求紧张局面趋于缓解;但从中长期看,我省粮食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产量仍不能满足需求,短缺状况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增势趋缓,其中口粮消费趋减,饲料粮消费增加。
3、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发挥云南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初步尝试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粮食贸易关系。
——供求预测
1、粮食生产预测。
从2001年到2004年的四年间,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到2003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从2002年开始粮食总产量在稳中有升。
从下面一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我省全年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变化情况。
—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平均年递增126%,预测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600万吨。
2、粮食消费需求预测。
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全社会对粮食的总消费需求在逐年增长,2001年全社会粮食总需求是1722万吨,到2005年提高到1748万吨,增加幅度是15%。
从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各种构成情况看,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口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从2001年的922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900万吨,减少幅度是24%。
这一现象表明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逐步由粮食消费型向多结构营养型的转变,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1年的60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17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85%。
畜牧业饲料用粮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省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
三是粮食生产的籽种用粮,基本稳定在70万吨左右。
四是工业生产用粮包括酿酒、副食品生产等,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全省工业用粮114万吨,2005年增加到154万吨,增加幅度是263%。
这些数据表明:
我们消费的粮食品种间的矛盾在加大。
我省粮食需求总体显增长趋势,随人口增长,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稳定增长,但占粮食消费总量比例下降,畜牧业饲料用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省粮食消费的主要构成,工业用粮也呈增长趋势。
2010年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的预测:
(1)城乡居民生活口粮直接消费粮食:
2005年我省总人口4450万人,按7‰的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4600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总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以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数据进行预测,2010年城乡人口直接消费粮食1050万吨。
(2)畜禽肉蛋类消费折合间接消费粮食:
预计到2010年,按每人每天需消费畜禽肉蛋类加鱼虾123克的标准折算,人均年消费45公斤,以5000万人计算,全年全社会需消费畜禽肉蛋类225万吨,如果以1∶3的粮食综合转换率折算,全社会消费畜禽肉蛋类产品间接耗粮约670万吨。
(3)工农业生产用粮消费:
我省的工农业生产用粮主要是粮食再生产中的籽种用粮、工业酿酒、副食品加工等,到2010年,全省的工农业生产用粮总量约260万吨。
以上三项合计,2010年全社会粮食消费需求约1980万吨。
通过以上产需预测,到2010年我省的粮食供需缺口达300—400万吨左右,粮食自给率水平约80%左右,全省供需缺口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全省近5000万人口的粮食安全和食物消费需求,将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
——发展趋势。
1、粮食受市场影响的程度将日益加深,粮食产前产后、储备与加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对WTO作出的有关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承诺将逐步兑现,WTO规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出口国及其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一些粮食储备库正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库厂合一或紧密联合的经营体制,据有关资料预测,这种储备库与加工结合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增强,范围还将有所扩大。
这将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1)减少目前储备粮收购企业的经营困难;
(2)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粮食储备规模并使逐步减轻财政负担成为可能;(3)为收储企业执行应急预案提供加工条件,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将更加适应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
随着2003年我省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体系将会迅速发育并逐步健全,在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育的基础上,现代粮食物流将逐步实现散装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现代化。
散装化是指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实现散装粮食作业。
逐步替代粮食包装作业,特别是基本消除肩挑背驮的人工作业。
散装化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实现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的突破口。
网络化是指对全省骨干粮库、加工企业、重要的口岸、铁路、公路枢纽等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体配套,使之形成粮食物流网络。
网络化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是指对散装化和网络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及粮食仓储运输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造,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升粮食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标准化是指对粮食物流体系及其物流过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配置和改造,以形成相互配套、衔接自如的体系。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标准化检验检测指标体系,要完善、推广粮食流通设施计算机信息代码标准体系等,是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体系的灵魂。
3、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将导致粮食库存和粮食流通设施布局的全面调整,特别是增加规模大、条件好、功能全、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广的粮食企业的比重,使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储量满足要求,为安全储粮,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
4、粮库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在科学保粮,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效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储粮“四大”技术,即机械通风技术、环流熏蒸技术、粮情测控技术、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以及仓房气密技术、隔热技术的使用,国外已是普遍采用的储粮技术,在国内中央直属粮库也积极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我省省级储备粮库点应进行重点投入,尽快实施储粮功能完善和提升的专项建设,推进粮食装卸储运“四散化”变革,这既是安全储粮的需要,也是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
5、粮食批发市场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操作载体之一。
粮食批发市场将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新的载体。
因为批发市场集中了市场供需各方的基本要求。
运用这一载体可以适时反映市场的最新动态,也可以及时将政府调控政策晓喻各市场主体并予以实施。
6、粮食深加工体系发展。
粮油加工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针对我省的粮油资源开发特色粮油产品,建设粮油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试验平台和基地。
(1)市场需求增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粮油加工业产品及制成品的市场需求在扩大,云南省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省,有着丰富的优质粮油品种资源,应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抓住市场先机,推动我省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使全行业上一个新台阶。
(2)我省特色粮油品种的产业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的粮油资源优势,加快我省特色粮油品种的产业化进程,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提高粮油作物的生产水平,挖掘生产潜力。
在滇中、滇南、滇西、滇西南地区推广优质稻、经济油料、优质杂粮杂豆,在滇东、滇西北推广优质特色杂粮杂豆和小宗油料(如亚麻籽、滇红花、青刺果)等。
(3)粮油产品向安全卫生、营养强化、风味膳食、快捷方便方向发展。
从消费趋势看,粮油产品将由低档次向高档次发展,由普通型向特色型、专用型、营养价值高和安全型方向发展。
因此,粮油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必须坚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把好质量关。
特别是那些为数众多的小型加工企业,随着Qs认证、市场准入的限制,企业要想生存,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
(4)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要提高对名牌、品牌的认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产,通过研制出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牌,确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地位。
(5)形成粮油加工业的产业链和相关联产业的综合经营。
在粮油购销全面放开以后,粮油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要把着眼点放在向生产延伸、向后处理延伸上,形成一条龙经营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特别要同原料生产相结合,担当龙头企业的责任,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6)粮油加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科技含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我省粮油加工业要针对本行业原始创新不足,依赖模仿、引进的现象突出,要下功夫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要在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有所突破,充分运用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油脂化工等先进技术,利用好粮油产品及副产品资源。
如:
大豆、油葵、玉米、杂粮杂豆等的综合开发利用。
实现工业化生产,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7)向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机制转变。
不论哪种经济形式的粮油加工企业,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企业机制、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使所有生产要素迸发活力,创造更多财富。
建立激励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需求预测
1、粮食物流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预测。
为适应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粮食散装化运输。
根据我省以汽运方式为主的特定条件,铁路散装化运输在有铁路的库点实施发展,主要考虑省际间粮食的散装调运;省内粮食调运主要发展实施散粮汽车运输方式兼顾水运。
同时,结合各库点不同的散运方式,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信息网络化等设施。
2、与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能力直接相关设施建设预测。
“十一五”期间,为加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力度,保障全省粮食安全,需要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和检验检测体系;在规模较大的省级储备粮承储库点建设粮食加工应急设施;完善、提升粮库科学储粮“四大”技术和功能。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精神,统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统筹粮食产区和销区,统筹农民种粮收益和城镇居民消费,统筹国际与国内、省外与省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在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融资的引导作用;健全和完善粮食物流公共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云南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调动和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云南粮食供应、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
2、全面协调。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综合平衡省内产区和销区、各州市现有设施的布局和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已经形成的粮食经济区划,统筹协调粮食购销、产销和进口调入的关系,使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在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重点突破。
优先解决涉及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重要环节和关键设施的投资力度,达到粮食流通与基础设施相匹配,发挥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发展。
4、促进粮改。
通过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粮食行业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实现粮企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和推动粮企改革的目的,使粮食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发展目标及任务
(一)目标
经过“十一五”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0年使我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作用。
(二)任务
1、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提高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
为改变我省1997年以前建成的粮库设备和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的现状,有利于科学储粮新技术(如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电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粮食 物流 基础设施 建设 十一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