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306788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61.37KB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
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
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
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⑴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牵拉
⑵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⑸示例一:
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
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
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
习之中人④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
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
渐渐扩展。
③踬:
跌绊。
④习之中人:
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1)C
(2)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
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解析】【分析】
(1)A项,前一句句意为:
一天。
日:
天。
后一句句意为: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
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
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
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
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
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
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
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
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
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
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
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
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
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
“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
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
故句子划为: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
⑴C;
⑵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
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
(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丘;春秋
(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3)为学与修身
(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态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
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
⑴丘;春秋
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⑶为学与修身
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
侍卫。
②焉之:
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
(1)①句意:
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
约定。
②句意:
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
舍弃。
③句意:
这天。
是:
这。
④句意:
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岂:
难道。
(2)①重点词语:
惭:
感到惭愧。
引:
拉。
顾:
回头看。
句意为:
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
雨:
动词,下雨。
焉之:
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
动词,至。
焉:
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
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
“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
“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5.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
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
(1)丘;春秋或春秋末
(2)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4)示例: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5)示例: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
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越过,超过”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
从。
“亦”:
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可从“吾日三省吾身”提取“三省吾身”。
可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取“温故知新”。
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提取“三十而立”等。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说我们班吧,有各方面的人才。
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
多向他们学习,一定会获益匪浅。
故答案为:
⑴丘;春秋或春秋末
⑵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⑷示例: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⑸示例: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部编 初中 年级 上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