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docx
- 文档编号:27306152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0.26KB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docx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课 《过去的日子》
教材分析:
《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
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片、有关图片、绘画纸、颜料、笔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同忆、导入(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课堂导入活动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
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二、交流与思考(引入到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学习)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即-一张在记忆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照片拿出来,相互欣赏交流
2.请两位同学上二讲台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并讲解,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内容作铺垫
3.小结:
这些都是摄影给我们带来的美的回忆和感受。
摄影一方面可以拍摄出图画式的照片,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
4.什么是美术创作?
美术创作一般指美术作品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选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如颜料、笔、调色盘、画纸等制作表现出美术形象的创造活动过程。
5。
摄影虽然能拍摄出美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创作构思,如绘厕、雕塑等
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
三、构思、创作(根据自己所带来的照片或同忆为内容,设计主题,进行表现)
1.教师: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欢乐和苦恼,都有过许多值得回昧的记忆。
你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过去的日子?
2.儿童画欣赏,开阔学生思路。
3.学生交流想法,进行自主表现。
第二课时
一、童谣导入
1.童谣:
“月亮粑粑,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绣花,绣个糍粑……”课件:
播放录制的童谣
2.教师:
一首童谣、一曲老歌都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而美术作品同样也能记录生活。
同学们上节课用绘画形式表现过去生活中的趣事,今天我们学会用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把美好留给未来。
二、感受、学习(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
1.呈现美术作品图片。
(注:
欣赏的作品内容与下面的总结要对应,如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都应有。
同时也要与上面所提到的表现方式相对应,如版画、中国画、漫画、卡通画、材料装饰画等类型的作品应尽最贯穿其中)
2.教师:
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美术作品的表现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
3.重点欣赏油画作品《山村小店》,从题材、主题、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4.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画面主题的,感受艺术表现的魅力。
5.小结:
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总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三、美术作品再欣赏(进一步感受与理解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方法的把握)
1.教师:
那么艺术家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2.总结:
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
什么是抽象表现?
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四、构思、创作(重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
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用投影仪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要实现教育的理想——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
《过去的日子》是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基础培训课,也是培养学生欣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
所以,在这一课程中,我并不是按过去的“灌输式”的老一套方式去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地施教。
让学生理解并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过去的日子”这一主题内容,这是困难的。
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理解“过去的日子”这一主题内容,又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画”过去。
本人并不急于让学生“画”,而是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二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安排中,本人将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想象力、思维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山区学生的胆量。
在第二课时的安排中,本人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作。
第二课 《桥》
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
本课的学习主要为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2、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
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
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桥梁模型。
(运用多媒体)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
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
(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
3、教师:
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二)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效果。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
(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
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2)结构要求3)制作步骤4)制作要领
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
材料需要用硬卡纸,结构上可以采取拱桥式的造型;制作时运用切割和折叠的技巧。
(三)学生尝试动手: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
(注意:
设计卡片时应要考虑文字的位置。
)
2、展示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
1、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飞跃。
2、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
3、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五)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
选出组长。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六)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第二课时
一、整理考察结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桥梁常识:
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
斜拉桥、悬索桥
A、斜拉桥:
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多罗多大桥813米)
B、悬索桥:
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悬索桥:
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
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
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
(多媒体图片)
3、其他类型的桥梁:
拱桥―――赵州桥
城市中常见的桥梁类型:
高架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等。
4、桥梁的基本结构:
支撑作用部分:
柱、墩、供、梁、架、索。
交通部分:
桥面
安全与装饰部分:
护栏
5、桥梁的种类。
根据用途分:
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
竹桥、石桥、木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
平桥、拱桥、曲桥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
提示:
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
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
四种。
五、制作步骤:
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教学反思:
学生对纸的性能不够熟悉,纸质立体制作的能力也会相对薄弱,一纸成型的设计对于他们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
通过展开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对桥梁知识的探索热情、了解桥梁建筑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环保意识、对桥梁外观的审美意识……再来进行纸质立体造型尝试,可能会达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效果。
第三课《绿洲》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造型。
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结合课。
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巧,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进行艺术的表现。
2、学生愿意积极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的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自己的环境意识。
3、学生尝试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宣传工作。
教学重点:
欣赏和讨论绘画技法特点、意义及艺术性。
理由:
初中美术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扩撒性思维能力,重点应该是了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概念、意义及其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表达的主题的特定需要,对应选择、综合、转化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为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结合课.
整堂课以欣赏和实际操作为主,提出悬念,利用绘画作品自身的特点,提出悬念。
如西方超现实主义作品和我们平时的看到的作品的不同,这时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联想,探讨这几种绘画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4.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的方法后,选择易于控制的绘画的技巧进行艺术构思的表现,绘画形式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同学们曾经为植树节做过什么吗?
(植树,看着树苗一天一天的长大,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将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举办一个“爱我绿色家园”的主题画展。
二、尝试设计
1.播放一段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谈观后的感受.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创作欲望。
2.请以“绿洲”为题,构思一幅表现环保的画。
(学生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
剪辑好的环境被破坏的视频
三、作品欣赏
作品《绿洲》欣赏
①比较和自己的构思有何区别:
马格里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更新奇的视觉效果,
(2)画面的主题和内容:
黄沙、白云、绿树、白色桌子和黑色天空不同寻常地组合在一起,不切实际,令人深思,用这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了宣传环保的目的。
运用绘画的形式同样可以宣传环保主题。
作品《绿洲》欣赏
四、处理手法
1.从作品《绿洲》中分析手法的运用:
①时空重组(沙漠与桌子、沙漠与树的组合).鼓励发散思维。
如:
跳高的垫子变成水盆、类人猿时代与IT时代事与物的结合等等。
②改变生存环境(树生长在桌子上、云降在树叶上、桌子摆放在沙漠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如:
人生活在真空中、鱼在地上走、鸟在水上睡、稻草长在饭盆中、地球变成蛋黄等等。
2.讨论:
以自然环境中的哪些素材可以进行时空重组、改变生存环境的讨论进行思维拓展。
作品《绿洲》欣赏
五、活动开展
参照《绿洲》中的艺术处理手法,拼贴或画出一幅视觉形象新奇的环保作品
六、小结
老师展示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学生自己选择最有创意的作品,并让学生说明喜欢的原因。
老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构思,吸取他人的长处。
学生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
1.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并列出变换材质、异形同构、比例。
逆反、自由悬浮、模糊物象等创作手法,请学生分析,每一种创作手法的对应作品有哪些。
小结:
《最后的呼喊》中运用了异形同构、自由悬浮的手法,将树、叶悬浮在空中,树与叶的相似形与相关特征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梦幻、新奇的感觉。
《屋顶上的猫》中运用了比例逆反的手法,将猫的形象画得比房顶还大,有意突出画面的空间。
《永恒的记忆》运用了变换材质的手法,将钟的坚硬的金属材质改变成软的,表现一种疲软的状态。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上列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更广阔的思维扩散和讨论,然后以竞赛的形式陈述各小组的创新。
3.再一次举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主题转向绿色环保:
地球变成气球,梨子皮与灯泡,眼与拉链,人头与水泥柱,吸管插进地球吸取养分等等。
展示《最后的呼喊》、《屋顶上的猫》、《永恒的记忆》等作品
地球变气球等思维拓展图的展示
二、色彩的运用
作品《绿洲》欣赏,从色彩上分析,黄色的沙漠与黑色的天空、黑色的树干形成明度上的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处于画面的上下两方,使自然景物的色彩逐渐被压缩减少,警示人们保护绿色,爱护环境。
作品《最后的呼喊》整个画面呈蓝绿色调,产生一种迷幻的视觉效果,让人觉得这是绿色的呐喊,是树与叶的魂魄在呐喊。
作品《屋顶上的猫》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黄色作为屋顶的颜色.寓意地球沙漠化,而猫则是人类和生物的处境——黑色的,面临死亡的色彩。
对比强烈,寓意深刻。
《绿洲》、《最后的呼喊》、《屋顶七的猫》
三、活动开展
综合运用所学的创作方法,拓展思维,提炼创作思路,以“绿”为题,设计出新奇的形象,组合成有趣的画面,表达你对于人类生存和环境污染的关注。
评价学生作业,共同选择作品,准备布置画展。
各作品巡回播放
四、总结拓展
除了我们所学和所运用的这些方法以外,还可以创造新的,只要能创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好的。
宣传环境保护,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而让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
从自己做起。
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创造一个和谐、优美、健康的生存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反思:
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创作的学习与借鉴,学生初步掌握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的一种方法,初步认识并体验新奇视觉形象特殊艺术效果,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和表现方法。
教学中有意图地结合环保主题,引发了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
第四课《中国结》
教学内容:
湘版七年级下册《中国结》。
教材分析:
这节课集欣赏、工艺制作于一体,表现内容丰富,工艺制作韵味十足,具有特色。
通过本节课的工艺制作,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知道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且因其形、意而名扬天下,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历史文化。
②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华结艺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吉祥结是中国结基本打法中的一种,制作起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因此我把“吉祥结”的制作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拉内耳”是个难点。
教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吉祥结的半成品
学生: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00厘米长的尼龙绳3至5根。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讨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北京申奥标志挂图、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用品。
)
2.教师展示用中国结装饰的生活物品,如扇子、手机、筷子、车饰等,还有身上穿的民族服饰上的结饰,如盘扣、腰带等,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中国气息,是我们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二、略谈结的来历与意义
1.师生互动,用最快的速度打一个结。
各种色线、色绳;黑色展板、珠钉或吸铁石,展示学生打的不同结形。
2.观察比较师生打出的不同结形,有活结、死结、蝴蝶结等不同结形,哪一种更美观,哪一种更实用。
3.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具有美好意义的。
远古先祖在文字发明之前“结绳记事”、“以绳德厚”;有文字之后,“结”与“吉”同音,它承载着我们对亲友真挚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平结的编结法
1.平结是一种古老、实用的结形,有高低相等、不相上下之意,又有平稳安定之意,用途广,常用来做手链、项链、门窗等物品。
2.示范,老师带着学生编几个来回。
1)固定中间的两根主绳;
2)在需编结处穿上副绳,并打一结固定,使主绳,左右各有一根副根。
3)右绳与左绳相交后从后面绕过主绳,压住左绳穿出。
4)右绳绕在主绳上,并压住主绳;
5)左绳与右绳相交,从后面绕过主绳,再从主绳与右绳形成的圈中穿出;
6)拉紧,继续下一轮编结。
3.编完之后,剪断余线。
用打火机烧副绳尾部,趁热抹在主绳上固定。
4.装饰玉珠、木珠、铜钱、瓷珠等饰物。
四、学生制作
1.选择自己喜爱的色绳及饰物。
2.构思怎样编,在什么位置装饰什么样的饰物,怎样穿插、固定。
可以画几个草图,做到心中有数。
3.编制完成,教师指导并及时解决问题。
五、展示总结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互评、师评。
2.出示用平结编成的动物图案、蜻蜓结、表链、发夹、小型壁挂或背包,引发学生继续尝试、创造的兴趣。
3.布置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上节课编好的平结饰物,交流编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平结是一种实用常见的基本结形,还有一种结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出示小饰物,介绍盘长结。
二、盘长结的编法1.盘长结的结形曲线,有如盘肠而得名。
据北京雍和宫的法物说明册记载;佛门有八宝.即法螺、XXXX、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八件宝物,又称“八吉祥”。
盘长为八宝中的第八品,有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说,象征贯通天地万物的本质,能够达到心物合一、无始无终和永恒不灭的境界。
它虽是八宝之末,却代表佛门八宝的全体。
所以盘长结是一种具有非常美好的祝愿和祈福的结形。
(大盘长结、盘长结的线路图、泡沫板、珠钉、色绳、镊子。
)
2.示范,带着学生一步步编结。
1)按照书上或教师提供的线路图穿插走线,注意在色绳转折穿插处要多用珠钉固定,防止走形。
2)线路走完后再检查一次,确认无错误。
3)俗话说“三分编,七分抽”,抽结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结编得成败与否。
●示范一个错误的抽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结形不能着急乱扯。
●用镊子从色绳的一头向另一头逐渐抽拉,循序撤掉珠钉,直至结形抽紧收平。
4)打结固定。
5)装饰饰物。
6)做穗子。
3.学生再默画一个盘长结的线路图,并记牢。
三、拓展
1.盘长结是代表吉祥、美好的福件,它的连绵不断的结形对宗教、民间艺术甚至现代标志设计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出示几个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
中国联通公司标志、民间剪纸作品、布达拉宫门帘、多种在盘
2.盘长结是一种美好、吉祥的基本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演示出很多变化结。
鼓励学生尝试编出或在课外了解更多的结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只是学了中国结的几种常见结形,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及敏锐的眼共同创造出更辉煌的中国结文化。
教学反思:
第五课《远古的呼唤》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选择了原始状态下“远古的呼唤”的艺术行为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接近和理解原始艺术,在自主探究“远古的呼唤”中提高设计、制作和组织能力。
教学中需要挖掘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它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而设计教学内容,这是美术课改后设置的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美术课改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在图书馆、网上搜集有关原始社会生活、生产的文字、图片、故事、音像资料,了解原始风情,感悟原始艺术。
进而使学生能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宽容态度和健康完美心理。
2.引导学生阅读《火种》剧本,分析角色,让他们能结合自己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齐心协力动手包装具有原始风格的角色。
进而使学生能感受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品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美术 教案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