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306038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85.89KB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
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显著特征。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广泛应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 改变世界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圈地运动
1.含义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2.影响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
(1)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自由劳动力。
(2)在社会层面上,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3)总之,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二、“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
18世纪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经济条件:
资本
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市场
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动力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3)直接动力:
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推动生产技术革命。
2.过程
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新阶段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1)经济上:
生产力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生产组织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上:
城乡结构
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变革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文化上: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后产生三大思潮: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三大潮流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4)消极影响:
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⑤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史学者说]
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在英国发生?
……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都在阐述一个共同的思想:
个人通过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这也是英国率先走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业革命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唐晋《大国崛起·从“快乐英格兰”到“日不落帝国”》
三、打造“世界工厂”
1.背景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措施
(1)政治:
进行民主化改革,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经济:
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3)法制:
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
(4)外交:
推行“炮舰政策”,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5)企业:
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教育:
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3.结果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四、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孕育条件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重要保障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形成标志: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3.逐渐成熟: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性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1.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
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
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
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2.工业革命后欧洲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学说
(1)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
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李嘉图等。
①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
②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它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民族主义的经济学说。
德国人李斯特等提出,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
他们主张加强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等。
(3)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
有些学者在目睹了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之后,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的主张。
这种学说后来被称为“社会主义”。
聚焦主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下表为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
该表主要表明( )
阶段
英格兰
法兰西
德意志
1500~1549年
7.4
6.7
4.0
1650~1699年
9.3
6.2
4.1
1750~1799年
10.1
7.0
5.1
1800~1820年
11.1
6.2
5.4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解析:
选B 表格只比较英、法、德农业生产的数据,不能说明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出英国农业生产效率高,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C项中的“大幅”说法过于夸张,从表格数据看,英国不同时期的收益率增长比较平缓,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2.研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发明成就
1705
纽可门
锻工
活塞式蒸汽机
1733
凯伊
钟表匠
飞梭
1765
哈格里夫斯
织工
珍妮机
1769
阿克莱特
钟表匠
水力纺纱机
A.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B.工业革命是从冶金业开始的
C.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
D.蒸汽机发明促使工厂制建立
解析:
选C 从材料中看这些发明者都是工匠,看不出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故排除A项。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属于棉纺织业,故排除B项。
以上发明者都是手工工场中的工人或匠人,故可以说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故选C项。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思维升华] 时序性表格类试题解题技巧
以上两题均以时序性表格切入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对于此类试题,首先要注意阅读表格数据信息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其次是对表格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从中总结出其变化趋势,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或影响,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如第1题)。
第2题更是体现了大事年表式试题的特色,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弄混大事之间的历史联系,选项中常出现易混点,如工厂制的建立主要是与水力纺纱机有关,而不是蒸汽机。
(2)弄混大事的意义。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而不是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
(3)只看大事间的区别,而不注意大事间的共性。
这类试题多为表格,那么就要比较表格中年份、发明者、职业、发明成就之间的共性。
例如,从时间上看,以上大事发生在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说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从职业上看,都是工匠或工人,故不可能是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欧洲某一时期,社会上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家庭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固守农耕社会的家庭模式 B.工业发展影响家庭观念
C.经济发展提升了妇女地位D.女权运动冲击家庭结构
解析:
选B “养育子女、管理家庭”曾是农耕时期的家庭观念,但从“社会上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可知,之前出现过鼓励妇女外出工作的现象,故材料所述现象不是固守农耕社会的家庭模式导致的,A项错误;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外出工作较多,但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深入,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凸显出来,要求妇女回归家庭的呼声出现,即工业发展影响家庭观念,B项正确;妇女地位提升是引发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女权运动不是导致这种家庭价值观出现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1834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
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
A.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救济思想转变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解析:
选D 材料涉及对穷人的保障,A项中“工人”属偷换概念,故错误;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错误;根据材料“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说明救济与就业结合,故D项正确。
5.霍布斯鲍姆认为: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里,这一点已经显得越来越清楚,政治制度迟早将不得不让‘群众’占有一席之地。
”这表明( )
A.群众普遍获得了参政权利B.资本主义倡导自由原则
C.工业化有利于推动民主化D.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解析:
选C 依据题干中“19世纪中期”“工业国家”“政治制度……‘群众’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壮大,他们要求获得参政的权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
[思维升华] 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工业革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带动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社会生活文明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上述三题均创设新情境考查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复习时我们要辩证分析,正确认识。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思考] 据史料一,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分析说明其本质问题。
[教你读史] 史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抓住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现象分析其本质,注意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
[提示] 表现: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本质问题: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转型。
[史料二] 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列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思考] 据史料二表格概括英国利兹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并简要分析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为表格信息,从机械工种的数量变化和工人的分化两方面分析原因。
[提示] 变动:
在传统职业基础上出现大量机械工种,并享有最高工资待遇,即工人出现新的分化。
原因:
工业革命开展,“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知能强化课Ⅱ 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前提和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开始标志、发源地和中心
(1)开始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2)发源地、中心:
德国、美国。
3.成就和主要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器)
①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②爱迪生:
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交通)
①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被发明。
②1885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
③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电信事业的发展
①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②1894~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石油化工的发展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炸药
4.影响
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部门
诞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
生产结构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生产组织
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世界体系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史学者说]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即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模式。
这时,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世界经济”,这已是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刘宗绪
5.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全面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出现原因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提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3)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
(4)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
3.一般特征
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
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
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垄断组织支持本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4.评价
(1)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家参与政治生活,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世界连接为一体
1.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概况: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
①提出“门罗主义”,成立“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②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
20世纪初,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③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
2.世界连接为一体
(1)表现:
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和融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②消极影响:
导致国际关系紧张,使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及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
蒸汽
电力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发展进程
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起始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殖民扩张
掠夺原料,输出商品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聚焦主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解析:
选D 科技革命是摆脱危机的一条出路,但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排除A项。
科技是克服经济危机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采取措施发展科技,以便克服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D项正确。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
下列关于前后两种“垄断”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B.实质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选D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是对外实行掠夺的殖民机构,带有一定官方机构的特点;19世纪的垄断组织则凭借强大资金和技术独占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者不是继承和发展关系,实质不同,A、B两项错误。
自由资本主义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早期殖民垄断公司出现在其之前,C项错误。
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9世纪垄断组织对外进行资本输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项正确。
[思维升华]
上述两题均以大的历史时段切入考查科技革命。
第1题考查了人类从“蒸汽时代”向“电气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案 一轮 复习 人民 19 蒸汽 力量 走向 整体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