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PPT.ppt
- 文档编号:2730528
- 上传时间:2022-11-09
- 格式:PPT
- 页数:20
- 大小:317KB
文艺随笔两篇PPT.ppt
《文艺随笔两篇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随笔两篇PPT.ppt(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自学指导一1.咬文嚼字作者_(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1)。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2.议论文三要素:
_、_、_。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_、_、_、_、_等。
朱光潜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8分钟后交流成果)第一部分(1-2),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3-4),“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部分(5),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
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材料,小组分析作者通过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5分钟后小组展示)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材料: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1)炼字的重要性。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三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完成课后第三题。
文艺随笔两篇-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2.找出并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对比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
先提出人们对“不求甚解”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
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再具体解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是“虚心”,二是表示读书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全文的思路;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并进行分析。
(10分钟展示答案)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自然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引用:
文章第八自然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主旨(中心论点):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文章主旨合作探究思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否矛盾?
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
(5分钟后小组展示)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
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当堂检测完成课后第四题,练习册基础巩固第五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艺 随笔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