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生理学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303400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91.74KB
第二篇 生理学附答案.docx
《第二篇 生理学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 生理学附答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生理学附答案
第二篇生理学
细胞的基本功能
【要点及要求】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单纯扩散的特点是:
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代谢能。
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H3等。
2.易化扩散★★
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arrier)借助载体蛋白。
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等特点。
转运的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内。
(2)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throughionchannel)借助离子通道。
根据门控机制不同,通道可分为3类:
①电压门控通道,如可兴奋细胞上的Na+通道。
②化学门控通道,如终板膜上的Na+通道。
③机械门控通道如听毛细胞上纤毛的摆动所产生的力可引起离子通道开放。
3.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是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指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如钠-钾泵(简称钠泵),通过消耗代谢能ATP逆浓差泵出3个Na+,同时摄入2个K+,保证细胞外高Na+、细胞内K+,从而建立Na+、K+的势能储备。
一般细胞将代谢所获得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
此外还有钙泵、H+-K+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指直接消耗某一物质的浓度势能、间接消耗ATP逆浓度转运某物质。
例如葡萄糖进入肾小管和肠粘膜上皮细胞。
4.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exocytosis).;反之称为入胞(endocytosis)。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分别-90mV、-70mV。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反之,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的方向发展称为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其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2.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1)K+平衡电位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造成膜内正外负的状态。
随着K+的进一步外流,K+的浓差减小,由外流的K+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所构成的阻力则增大。
当促使K+外流的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阻力相等,即K+的电化学势能为零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K+平衡电位。
(2)内漏性Na+内流
(3)H+-K+泵的生电作用
3.动作电位(activepotential,AP)★★★★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
4.动作电位的波形★
以骨骼肌细胞为例。
动作电位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到+30mV,其中从-90mV上升到0mV,属于典型的去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则称为超射(overshoot)。
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在复极的过程中膜电位可大于静息电位,出现超极化。
这样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
5.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上升支的形成: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或阈值(threshold),该刺激称为阈刺激。
高于或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上刺激或阈下刺激,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由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高于膜内,Na+内流时膜内正电荷增加。
当膜电位变到某一数值时能引起Na+的再生性内流,这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potential)。
随着Na+的大量内流,膜迅速去极化。
由于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少到零时仍可继续内流,直到内流Na+形成的电位差足以对抗Na+由于膜外高浓度而形成的内流趋势时,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
(2)下降支的形成:
去极完成后,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外流,直到回到静息电位水平。
在复极的晚期,由于钠-钾泵的运转可导致超极化。
6.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
细胞受到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阈电位只是动作电位的触发因素。
7.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动作电位在同一个细胞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不衰减传导,且传导具有双向性。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的传递★★★★
骨骼肌细胞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后者分为多个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
当运动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的电压依从性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囊泡中的ACh以量子式方式(即以囊泡为单位)释放到间隙,再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允许Na+内流,膜内正电荷增加,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
总和后达到邻近肌细胞膜的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收缩。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指将以动作电位为特征的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特征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包括动作电位沿着横管膜传向肌细胞深部、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以及终末池释放和重摄取Ca2+。
其中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Ca2+,结构基础是三联管。
【习题精选】
A1型题
1.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共同点是AC
A.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B.均为耗能过程
C.均需依赖膜蛋白的帮助D.均为不耗能过程
E.均无需膜蛋白的帮助
2.对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A
A.钠泵循环一次,可将1个Na+移出膜外,3个K+移入膜内
B.Na+泵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
C.Na+泵的活动与温度有关
D.缺氧时Na+泵活性降低
E.酸中毒时Na+泵活性降低
3.激素、酶等物质被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A
A.出胞作用B.通道转运
C.主动转运D.载体转运E.自由扩散
4.经载体易化扩散的饱和现象的产生是因为D
A.疲劳B.跨膜梯度降低C.能量匮乏
D.载体数量决定的转运极限E.竞争性抑制
5.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属于C
A.单纯扩散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D.入胞E.出胞
6.细胞膜内外正常钠和钾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D
A.膜安静时钾通透性大
B.膜兴奋时钠通透性增加
C.钠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泵的作用
E.膜上钙泵的作用
7.下列跨膜转运的方式中,不存在饱和现象的是D
A.继发性主动转运B.原发性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E.Na+-Ca2+交换
8.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方式是B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出胞作用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9.大多数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原因是A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D.细胞外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E.Na+-K+泵的活性
10.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较(绝对值)AD
A.前者小B.两者相等C.前者约大10%
D.前者约大5%E.前者约小10%
11.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化的方向是朝向下列哪种电位的EC
A.Na+与Cl-的平衡电位B.K+的平衡电位
C.Na+的平衡电位D.K+与Cl-的平衡电位
E.K+与Na+的平衡电位
12.下述哪项为膜的极化状态A
A.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B.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C.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的负值恢复
D.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E.经历D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的负值恢复
13.达到K+平衡电位时AE
A.细胞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C.细胞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细胞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细胞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14.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的方向变化称作膜的EB
A.极化B.去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超级化
15.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E
A.增大B.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变E.先减小后增大
16.细胞外液的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导致EC
A.K+电导加大B.膜电位负值减小
C.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膜电位负值增大
17.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DC
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超极化反应的叠加
18.具有局部电位信号特征的电信号是D
A.神经动干作电位B.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C.锋电位D.终板电位
E.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
19.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E
A.反射活动B.肌肉收缩C.腺体分泌
D.神经冲动E.动作电位
20.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ED
A.组织反应强度B.动作电位幅度
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阈电位
21.终板电位的原因是EC
A.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一个递质分子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B.肌膜上一个受体离子通道打开
C.自发释放小量递质引起的多个离子通道打开
D.神经末梢不释放递质时肌膜离子通道的自发性开放
E.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多个离子通道打开
22.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C
A.相对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D.低常期E.有效不应期
23.阈电位是指D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4.阈下刺激能导致可兴奋细胞产生C
A.去极化B.极化C.局部反应D.反极化E.超极化
25.单条神经纤维锋电位的高度取决于膜内外AB
A.K+浓度差B.Na+浓度差
C.Mg2+浓度差D.Ca2+浓度差E.Cl-浓度差
26.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CA
A.先出现内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仅出现外向电流
D.仅出现内向电流
E.无电流出现
27.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B
A.Na+通道关闭B.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关闭D.Cl-通道开放E.Ca2+通道关闭
28.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的产生是由于B
A.Na+内流B.K+外流C.Ca2+内流D.Na+外流E.K+内流
29.神经纤维由K+平衡电位转为Na+平衡电位,形成CB
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去极相
C.局部反应D.动作电位复极相E.正后电位
30.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CB
A.静息膜电位B.锋电位
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
31.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C
A.细胞膜上N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Ca2+内流
B.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Ca2+内流
C.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内Ca2+释放
D.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
E.细胞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Ca2+内流
32.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比A
A.Ca2+B.Mg2+C.K+D.Na+E.Cl-
33.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D
A.Cl-B.Na+C.K+D.Ca2+E.HCO3-
34.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E
A.ATP酶B.单胺氧化酶C.磷酸二酯酶
D.腺苷酶E.胆碱酯酶
35.阈刺激是指:
D
A.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最小刺激
B.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最小刺激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最小刺激
D.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最小刺激
E.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最小刺激
36.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C
A.维持细胞内高钾B.防止细胞肿胀C.建立势能储备
D.消耗多余的ATPE.维持细胞外高钙
37.与静息电位值的大小无关的C
A.膜内外离子浓度差B.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
C.膜的表面积D.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
E.膜对蛋白质等负离子的通透性
A2型题
38.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EB
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
D.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E.继发性主动转运
39.抑制Na+-K+泵活动将导致BA
A.细胞内外Na+、K+浓度差均降低
B.细胞外K+浓度升高C.细胞内外Na+、K+浓度差均增高
D.细胞内Na+、K+浓度均降低E.细胞内K+浓度升高
40.若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为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
A.500次B.50次C.100次D.400次E.300次
41.神经纤维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将C
A.减小B.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不变E.先增大后减小
42.阈上刺激的刺激强度增加一倍,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将B
A.增加l倍B.不变
C.增加0.5倍D.增加2倍E.增加1.5倍
43.美洲箭毒的作用是B
A.能影响递质的释放B.与ACh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C.能水解神经递质D.能阻断突触前动作电位产生
E.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44.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B
A.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
B.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乙酰胆碱水解加速
D.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E.胆碱酯酶活性增加
45.下列关于骨骼肌终板电位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BE
A.其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无关
B.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总和C.由Ca2+内流而产生
D.只去极化,而不出现反极化E.受胆碱酯酶活性影响
46.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E
A.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的扩布方式是电紧张性的
D.动作电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在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47.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CA
A.以相邻郎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可以双向传导
E.不衰减扩布
48.对于入胞跨膜转运方式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恰当C
A.受体介导式入胞是入胞的一种特殊形式
B.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一种方式
C.蛋白质从肠一侧进入并从另一侧出去均为入胞
D.吞饮属于入胞的一种
E.分泌属于出胞的一种
49.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E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C.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
50.在神经纤维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时D
A.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
B1型题
(51~52题共用备选答案)
A.Na+通道开放,产生净Na+内向电流
B.Na+通道开放,产生净Na+外向电流
C.Na+通道开放,不产生净Na+电流
D.K+通道开放,不产生净K+电流
51.膜电位等于K+平衡电位时D
52.膜电位为零时A
(53~5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极化
B.反极化
C.去极化
D.超极化
53.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A
54.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称C
55.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D
(56~5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G蛋白耦联受体
56.与神经纤维去极相产生有关的通道是B
57.参与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终板电位产生的是A
58.促代谢型受体也称为D
(59~60题共用备选答案)
A.通过单纯扩散
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59.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属于B
60.葡萄糖通过小肠黏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E
【答案与题解】
1
C
2
A
3
A
4
D
5
C
6
D
7
D
8
B
9
A
10
D
11
C
12
A
13
E
14
B
15
E
16
C
17
C
18
D
19
E
20
D
21
C
22
C
23
D
24
C
25
B
26
A
27
B
28
B
29
B
30
B
31
C
32
A
33
D
34
E
35
D
36
C
37
C
38
B
39
A
40
A
41
C
42
B
43
B
44
B
45
E
46
E
47
C
48
C
49
E
50
D
51
D
52
A
53
A
54
C
55
D
56
B
57
A
58
D
59
B
60
E
◆20、23、25、26、30、40、41题解为经常出现的考点,涉及动作电位:
产生机制,传导,细胞外Na浓度发生变化AP相应发生什么改变。
血液
【要点及要求】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为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中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
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血量占体重的7%~8%,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由无机盐、蛋白质和水组成。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而血细胞中99%为红细胞,故也常称为红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3.血液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与其所含血红蛋白量成正比。
(2)粘度★
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如以水的粘度为一,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1.6~2.4。
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比关系。
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而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为血浆晶体渗透压(为770kPa,占总渗透压的99%以上),由NaCl、KCl等无机盐构成,其改变时主要影响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此外还有少部分的胶体渗透压(3.3kPa),由血浆蛋白质形成(以白蛋白为主),可影响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4)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数量及其生理特性★
红细胞(erythrocyte或redbloodcell,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在男性约为(4.5~5.5)×1012/L,在女性约为(3.8~4.6)×1012/L,新生儿为6.0×1012/L以上。
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因而可通过直径比自身小的毛细血管。
红细胞在血浆中有保持悬浮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评价指标是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ionrate,ESR),简称血沉。
如果红细胞的叠连加速,则血沉加快,决定血沉快慢的因素是血浆而非红细胞本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增加时血沉加快。
红细胞在一定程度的低渗溶液中(如正常红细胞放置于0.65%Nacl中)只是膨胀而不破裂,,说明红细胞对低渗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当红细胞发生异常时,渗透脆性增加。
(2)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每天有1%的红细胞因衰老被破坏,在血管外被破坏的场所主要是脾和骨髓。
红细胞生成的场所是红骨髓;原料是蛋白质和Fe2+;调节因素是主要由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等亦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成熟因子为VitB12和叶酸,任一环节出现障碍,均可造成贫血。
2.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leukocyte,或whitebloodcell,WBC)是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在组织中则有不同的变形运动。
白细胞按形态、功能及来源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根据粒细胞胞浆中嗜色颗粒的特性,可将粒细胞进一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范围内,中性粒细胞约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篇 生理学附答案 第二 生理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