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7301821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11MB
新编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docx
《新编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智慧信息化数字工业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
第1章建设背景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下.聚集式发展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工业园区是承载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在已建工业园区继续转型升级的同时.大量新建工业园区不断涌现.工业园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工业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工业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
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工业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工业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2章工业园区创新发展趋势
2.1工业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聚集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仅仅解决了产业“进区入园”.即只关注了产业的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问题.而没有解决产业的链式发展和集群化竞争。
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统一化、土地、环保政策趋紧.单纯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工业园区迫切需要改变工业园区内产业间、产业内部关联度低、配套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现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尽量减少生产端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循环。
显然.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发展的大趋势。
2.2工业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在激烈的工业园区竞争背景下.工业园区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多数工业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日益增加研发投入.转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向高新型企业演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竞争领先优势。
显然.在工业园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工业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尽快占据科技制高点.促使工业园区从“制造”转向“创造”转变.是我国工业园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2.3工业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
高水平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聚集。
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内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功能需求日益复杂.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工厂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很难成就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之前我国工业园区以发展经济为主.社会服务职能相对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园区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转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工业园区。
在新的形势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完善成为工业园区未来在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管理机构必须将工业园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区域的整体空间规划中.承接更多城市功能的转移.并拓展新产生的城市职能。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将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功能需求.工业园区管理方式也将向城市化转变。
第3章工业园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工业园区提升产业效能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多年的工业园区发展中.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信息化水平与工业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与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求与定位也不相适应。
3.1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够完善
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一直聚焦于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渐受到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入驻企业的重视.但由于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还不够完善。
首先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据赛迪信息调研发现.工业园区多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移动通信服务没有伴随工业园区的扩张而覆盖新开发区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移动通讯覆盖面窄、信号不稳定等问题。
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网络承载能力低.互联网总体接入带宽偏小的问题.光纤入户比例低.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在无线接入建设方面.无线接入点少.覆盖面窄.而且接入带宽小.大多局限于政府、企业办公区域.没有与移动通信网络及与固定通信网络一起形成全覆盖、无间隙的信息网络。
其次.信息化配套设施、服务效能偏低。
工业园区基本建立了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主机托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但还没有建立共享共用的容灾备份中心.呼叫中心.将各种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整合并虚拟化.进而提供高效、集约的云服务的情况就更少了。
已有的数据中心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增值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着服务种类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3.2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内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纵向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业务系统封闭运行.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特别是在一些“金”字工程单位.上、下信息交流畅通.但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共享困难。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许多工业园区更加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表现为数据资源较为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
虽然工业园区网络和业务系统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提到应有高度.缺少工业园区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中心.普遍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工业园区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和主题专用数据库开发滞后.社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更加不足;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尚未起步;另一方面.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3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
“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也成为了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
在工业园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这打开了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工作局面。
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但是.工业园区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大型两化融合项目使得工业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扶持.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少的资源;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虽然投入运行.但是发挥作用有限.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
同时.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3.4工业园区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
目前工业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城市事件的管理上.对于城市的组成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采集、管理功能偏少.仅有的部件管理也集中在地上设施.而供气、供水、供热、弱电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功能匮乏。
同时城市事件的管理范围仅仅局限在城市交通、治安监控等几个方面.而没有覆盖到城市经济管理、空间管理、住宅管理、建筑管理等领域。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工业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以人工巡查为主.部件、事件发生变化无法实现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及时自动通信.城市管理缺乏智能性、主动性.城市综合管理中的问题上传、处理分配、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自动化处理手段.同时城市综合管理的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应急预案启动后仍然依靠人工按照流程进行通知.无法第一时间知会各个相关部门.造成应急反应时间延长。
城市管理智能化技术及智能化手段的缺乏.使得城市设施静态管理、动态运行监控、智能化运行维护、自动应急指挥处置等全方位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严重低下。
3.5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匮乏
在节能减排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尤其是改造重点用能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不高。
对于工业园区多数型企业.信息技术主要被应用于管理环节.例如集中建设的OA、ERP等信息系统.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全程实现数字化监控.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工具、工艺、流程中.实现对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泛在感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例子明显偏少;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路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开启关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应用少见。
新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4章建设目的
1、智慧化提升工业园区吸引力
随着工业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内各类成熟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转型升级.新兴工业园区正借助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弯道超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工业园区招商与服务对象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
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技术含量高、更注重绿色环保、雇佣人员素质较高.所以可以为工业园区以及地方政府带来更加优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同时.也对工业园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
智慧工业园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工业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工业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工业园区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可以改善工业园区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政府服务、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适时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
通过智慧工业园区的建设.把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园区居民等工业园区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为工业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优质品牌.可以显著提升工业园区对优质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智慧化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积累.我国工业园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内外资税率、明确了基准地价.规范了地方政策.这使得工业园区的政策、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同时国家严厉的土地、环境政策使得工业园区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
而信息化在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人员负担等方面.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而且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新形势下工业园区迫切需要通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来破解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3、智慧化助力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十二五”时期.各类工业园区之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
工业园区要在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管理”、“引导”和“服务”三大工作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及生产要素.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和有效流动.营造工业园区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进程.帮助工业园区实现“关键产业培育壮大”、“创造现代智能工业园区环境”、“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三大任务.扩大工业园区影响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
4、智慧化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由单纯科学技术领域向生产、管理、生活领域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之前因体制、技术原因而不能实现的资源共享、政务协同等变成技术可行.同时信息化认识水平的提升要求工业园区管理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破解“条块结合”难题、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契机。
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智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创新带来影响.既要避免系统建成就过时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要避免超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因此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信息技术革命对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进程造成的冲击。
第5章智慧工业园区总体构架
当前工业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工业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工业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工业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工业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工业园区由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运行保障四个层次组成
5.1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工业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工业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
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
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工业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工业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5.2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工业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工业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工业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
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工业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5.3智慧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工业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工业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工业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使工业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
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工业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工业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通过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提升工业园区内企业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意识.加强对各类嵌入式的信息产品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程/工艺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ERP等业务系统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产品、业务、产业的全方位融合.提升工业园区产业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工业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5.4智慧工业园区安全体系
智慧工业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工业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工业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工业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工业园区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的信息感知、可靠的数据传送和安全的信息操控三方面.具体涉及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六个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上.都包含安全管理和安全策略的内容。
5.5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
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是对智慧工业园区规划及建设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IT资产(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涉及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IT业务流程.以及建立在这些系统和流程之上的、建设单位内部业务流程与知识资源的总和)、安全、运行维护资金等进行管理.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和专业化管理.落实运行维护费用.使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成为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持续改进管理工作.完善IT管理过程中各个流程管理来确保智慧工业园区健康运行.达到建设的预期目标。
智慧工业园区组织建设要求确定和规范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将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智慧工业园区管理机制。
智慧工业园区制度规范建设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智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智慧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的量化管理。
第6章智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6.1访客、门禁道闸系统
访客管理系统描述:
临时访客通道控制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智能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做到人员、证件、照片三者统一。
实现“进门登记、出门登记、人像对应、随身物品登记、分级授权管理、历史记录查询、流量分析统计、报表汇总”等功能。
使用该系统后.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重点加强单位来访宾客有序管理.提升单位门卫工作效率、服务品质和单位形象。
道闸(又称检票机或验票机)系统完美结合了红外扫描技术、射频技术、单片机技术、IC卡识别技术及电子、机械等技术.以其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扩展性及美观化为设计原则.实现了快速控制人群出入的理想解决方案。
该系统具有自动验票(包括IC卡或条码纸票)、身份识别、收费、统计、考勤等功能。
因采用全智能化管理.入口处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彻底避免了传统进出口管理中费用流失、出入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及关系人员私下进入等弊端.是各类工业园区的最佳选择.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园区、智能小区、高档会所、商业大厦、写字楼、学校、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等对临时访客有管理规范需求的场所。
6.2背景音乐广播系统
根据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等采用IP网络广播系统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社区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传送。
解决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长距离音频功率传送布线困难、损耗大、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互动性能差等问题。
背景音乐广播系统主要涉及工业园区新建绿化草地户外广播.工业园区内的办公楼通道、大堂、公共区域。
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需要实现工业园区广播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寻呼讲话、定时音乐等基本功能;
2、实现消防联动报警和红外防盗报警功能,系统可接入消防报警信号.实现消防联动及防盗报警联动.并支持任意邻层报警;
3、管理中心和分控中心能对工业园区任意区域广播寻呼讲话及编写定时广播音乐.能指定全部、局部或单个终端.实现广播寻呼。
6.3工业园区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技术来实现环保、节能、自定义场景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工业园区项目照明强弱、状态等.主要针对工业园区内的公共区域。
1、集中控制、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编 智慧 信息化 数字 工业 服务 产业园 项目 建设 可行性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