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 文档编号:27300025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87.85KB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道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A)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知识的总汇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D一切被压迫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D)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体系的最后建立D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
4.世界观是(A)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对社会的根本看法
C.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D.观察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问题是(C )
A 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 意识的本质问题C 世界的本原问题 D 真理的本性问题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如何回答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B.如何回答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C.如何回答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D.如何回答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8.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物质可以离开运动B.运动可以脱离物质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运动和物质时分时合
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B )
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二元论 D.主观唯心主义
10.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D)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反映
11.物质和意识的正确关系是(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反映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并反作用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12.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B)
A.一切从群众意见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一切从书本知识出发D.一切从上级决定出发
1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C)
A.经济的B.政治的C.实践的D.精神的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A.存在性B.可知性C.矛盾性D.物质性
15.从意识和真理的形式上看,它是( A )
A.主观的 B.客观的 C.物质的 D.第一性的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B)
A.事物数量的增减B.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C.事物的重复循环D.物体的位移
1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D)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有限和无限的统一C.唯物和辩证的统一D.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18.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D )
A.无限性 B.间隔性 C.可逆性 D.不可逆性
19.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A.绝对信仰B.根本怀疑C.坚持和发展D.一切照办
20."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 A)
A.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B.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C.割裂了肯定和否定的关系D.割裂了质和量关系
21.规律是( A )
A.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人们制定并必须遵守的规则
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22.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的( D )
A.相互依存的关系B.相互否定的关系C.相互渗透的关系D.相互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23.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A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事物性质D.矛盾永远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第一层含义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第二层含义是说每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25.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 )
A.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C.它可以被人直接感知 D.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 D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的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统一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2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辩证法的范畴和体系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C.运动和静止相统一观点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关系
28.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C )
A.实事求是 B.实践第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的普遍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概括。
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列宁选集》第4卷
第290页)
29.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观点是( C )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全面看问题观点
30.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31.认识的本质是( A )
A.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
A.反映论观点B.主体性观点C.实践的观点D.客观实在性观点
3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直接现实性
: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正确理解列宁的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一科学论断是大有帮助的。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品格。
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示成果。
这是实践的特点,也是实践的优点。
34.下列论断属于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的是( B )
A.真理是有用的 B.有用的就是真理C.真理可以指导实践 D.谬误不能指导实践
主观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
35.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 B.所有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所有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6.感觉、知觉、表象是( C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 )
A.间接性抽象性 B.直接性具体性 C.逻辑性辩证性 D.形象性客观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间接的反映。
38.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D )
A.从感觉知觉到表象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意识到物质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9.真理是指( D )
A.对人有用的理论B.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C.大多数人的意见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40.“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A )
A.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历史性决定的
C.真理的绝对性和实践的社会性决定的D.真理的具体性和实践的目的性决定的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4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求知欲望 B.好奇心理 C.科学兴趣 D.社会实践
4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D )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后者认为认识源于书本
D.前者坚持反映论后者主张先验论
44.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C)
A.改造社会的实践B.具有创造性的实践C.生产劳动实践D.科学实验实践
4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概念—判断—推理D个别—特殊—普遍
46.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 D )
A.人与社会间的关系B.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C.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D.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47.在生产关系各方面中,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劳动者的分工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商品的交换方式
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
4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地理环境的优劣B.人口增长的快慢C.社会风气的好坏D.生产方式
49.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理论关系B.物质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阶级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50.社会发展的最深原因和最终动力是( A )
A.生产力发展B.生产关系变化C.经济基础变革D.上层建筑更替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D )
A.唯一标准B.必要标准C.潜在标准D.最高标准
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52.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D )
A.有时进步有时后退B.有时前进有时倒退C.周而复始循环D.前进的、上升的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3.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是( D )
A.有思想意识 B.有宗教信仰 C.有语言文字 D.从事生产劳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
“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
”
54.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B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物质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55.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种观点属于( C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56.当前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C )
A.自然规律B.人民的需要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
5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
A.影响社会发展B.决定国家命运C.决定社会制度D.决定社会更替
5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C)
A.客观物质世界B.知识分子的头脑C.人民群众的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59.商品的二因素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B.商品的质和量C.商品的价值和价格D.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6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61.价值的实体或质的规定是( C )
A.商品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格
6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商品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价格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3.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 C )
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D.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的
64.货币的本质是(B)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 商品的等价物 D. 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6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平均利润规律
66.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
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D)
A. 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
67.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起作用的原因是( C )
A.它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B.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C.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D.它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68.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D )
A.价值规律的内容 B.价值规律的要求 C.价值规律的作用 D.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69.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的制约因素是( D )
A.商品的质量B.商品的数量C.商品的用途D.商品的价值
70.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他在竞争中会处于( B )
A.有利地位B.不利地位C.盈亏无法判断D.不盈不亏
7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
A.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72.货币的本质是( D )
A.有价值尺度职能 B.财富的代表 C.有流通手段职能 D.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73.货币变成资本的前提是( D )
A.商品经济的存在B.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C.剥削的存在D.劳动力成为商品
74.剩余价值来源于( B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7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B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价值的生产D.剩余价值的生产
76.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C )
A.工人全部劳动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两者大小关系不一定
78.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反映于( A )
A.m/vB.c/vC.v/cD.m/c
79.资本主义社会内,工人工作日长度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 )
A.剩余劳动时间B.每周35小时C.每天8小时D.必要劳动时间
80.当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一定时,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C )
A.一个增加时,另一个也增加 B.一个减少时,另一个也减少
C.一个增加时,另一个减少 D.一个变化时,另一个不变
81.同一资本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 C )
A.利润大于剩余价值 B.利润小于剩余价值
C.利润等于剩余价值 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倍加
82.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是由于它形式上消除了( D )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区别 B.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区别
C.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
83.利润是( A )
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
C.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绝对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4.剩余价值当作下列哪种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 A )
A.全部预付资本B.全部不变资本C.全部可变资本D.全部流动资本
8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abstractlabor)(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C.转移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D.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
8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D)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8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 A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时升时降 D.基本不变
马克思说: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劳动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产资料的价值比生产资料的量也相对地减小了。
这样一来,生产资料的价值绝对地增长了,但不是同它的量按比例增长。
因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同不变资本转化成的生产资料的量和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劳动力的量之间的差额的增大相比,要慢得多。
随着后一个差额的增长,前一个差额也增长,但是增长的程度较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3页)。
随着资本价值构成的不断提高,虽不排除劳动力的绝对增加,但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却相对地减少了,这将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多,并加深无产阶级贫困化。
88.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D )
A.省吃简用B.贱买贵卖C.压低工资D.剩余价值
8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资本论》的发表 C.《共产主义原理》的发表 D.十月革命的胜利
90.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多方面中,最重要的是( A )
A.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按劳分配
9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团结和统一 B.民主集中制 C.少数服从多数 D.下级服从上级
9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夺取政权B为人民群众谋利益C加强无产阶级专政D实现共产主义
93.按劳分配方式存在于( B )
A.私营经济B.公有制经济C.外资经济D.个体经济
94.按劳分配是()
A最公平的B最理想的C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D没有历史进步性
9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的继承了( B )
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C.黑格尔的辩证法D.法国的唯物主义
96.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使生产关系( B )
A.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B.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C.落后生产力发展要求D.稳定不变
9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的基本制度是( C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单一的公有制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
9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B )
A.实现共同富裕B.发展生产力C.发展科技D.消灭剥削
9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C)
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权分配
100.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是( A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