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7287748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5.80KB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docx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
(1)
血液病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活动,对轻、中度贫血和缓解期病人可适当休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和进行适当的运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脉搏不超过100次/分为度,待病情好转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②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渣饮食,应注意饮食搭配,根据贫血的不同原因,在饮食中增加相应的营养成分。
③对症护理,可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输血或输红细胞制剂。
④协助治疗,寻找病因并配合去除病因。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和发病机制①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②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慢性肠炎、长期不明原因腹泻等。
③铁丢失过多,常以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痔出血等,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女性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出血等也很常见。
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即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指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进而造成血红素合成障碍及影响组织细胞代谢而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代谢①铁的来源,主要为食物,其次为衰老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
②铁的吸收,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食物中结合的铁被胃酸游离化,再由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将高铁变成无机亚铁,肠粘膜才能吸收。
③铁的转运,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结合成转铁蛋白复合体即血清铁,将铁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供机体利用。
④铁的储存,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及肠粘膜等组织中。
⑤铁的排出,人体每日排出铁不超过1mg,主要通过肠粘膜脱落细胞排泄,少量通过尿、汗液排出。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
(2)
风湿性疾病常见症状
(一)简述
风湿性疾病是指累及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一组疾病。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免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代谢性(痛风)、内分泌性(肢端肥大症)、退化性(骨关节炎)、地理环境性(大骨节病)等各种风湿性疾病。
临床共同特点:
①多为慢性起病,病程较长,甚至终身。
②病程中发作与缓解交替。
③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
④有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变化。
⑤对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
护理特点:
①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尤为重要。
②发作期帮助病人减轻症状与缓解期指导病人预防复
发同等重要。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疗效、耐受性及副作用,注意个体差异。
(二)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
关节疼痛是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
痛风发作急骤,固定于少数关节,不对称分布,疼痛难忍;风湿性关节炎多呈游走性关节疼痛,无关节组织破坏;类风湿关节炎影响腕及近端指关节,常对称分布,关节痛活动后减轻,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僵直;骨关节炎累及远端指间关节;系统性红斑狼疮影响近端指间关节及腕、足、膝、踝关节,对称分布;强制性脊柱炎累及膝、髋、踝关节,多不对称。
(三)多器官系统损害症状
风湿性疾病可累及皮肤、肺、胃肠、肾、心脏、神经、血液等各器官系统。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多数面部有对称性皮疹,有些病人有狼疮性肾炎,可累积消化道致吞咽困难、便秘、累及肺出现吞咽困难。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护理
1.消瘦
护理措施:
①指导病人建立正确的进食行为。
②制定饮食计划,根据原发病来提供合理的膳食,如甲亢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糖尿病者应低糖、低脂、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饮食。
③对食欲不振者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调配以增进食欲保证进食,极度消瘦者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④注意皮肤护理,避免骨骼突出部位碰伤或引起压疮。
⑤遵医嘱做好有关检查的护理配合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2.肥胖
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肥胖程度和情绪状态与病人进行个别交谈,给予恰当的分析、解释和指导,使病人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②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自觉节制进食量,改变饮食习惯,饮食应低热量、低脂、低盐、粗纤维、富含维生素,使每周体重下降0.5~1.0kg。
同时严密观察,防止因热量过低引起的衰弱、抑郁、脱发,甚至心律失常的发生。
③运动护理,选择适合病人情况的有氧运动方式,逐渐增加运动量,注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④经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未能奏效时,遵医嘱指导病人短期应用减肥药。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3)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常见症状
1.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指皮肤或粘膜色素量增加或色素颜色增深。
艾迪生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见。
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棕褐色,在暴露部位极易出现,也可出现在乳晕、外生殖器周围,特别在受压、受摩擦部位、皮肤褶皱、瘢痕及肢体的伸侧面明显。
2.身材矮小身高与常人相比,身材过矮。
男性<145cm、女性<135cm时为过矮,异常矮小见于垂体性侏儒症及小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出现的呆小症。
临床表现:
侏儒症表现为最终身高<130cm,身体比例适当,骨龄落后,面容幼稚,皮肤细腻,性幼稚,第二性征缺如,常有不育,但智力无障碍。
呆小症表现为下肢短,上部量>下部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部分呈粘液性水肿;地方性呆小症常伴耳聋及神经病变。
3.消瘦消瘦是指摄入的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由于热量和蛋白质缺乏使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骨骼逐渐萎缩,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
严重消瘦者呈恶病质状态。
临床表现除体重减轻、皮肤弹性差、皮下静脉显露,皮下脂肪减少外,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轻度消瘦者有体力、精力不足,精神委靡,食欲不振,贫血,记忆力下降,血压下降等;重度消瘦者劳动能力丧失,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干燥,内脏下垂,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女性病人月经紊乱、闭经不育,周围循环不良易发生冻疮,甚至低血糖昏迷。
②神经性厌食病人多数体力、精力异常旺盛,少数表现为极度衰竭无力,神情淡漠。
③单纯性消瘦病人,除消瘦以外无其他器官疾病的伴随症状。
④病人反应迟钝、淡漠,记忆力下降,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沉默寡言。
神经性厌食病人多数是青年女性,性格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往往家庭关系紧张,脱离社会。
4.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指数(BMI)>24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纯性肥胖的主要病因是摄食过多或运动过少,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继发性肥胖主要由内分泌疾病引起,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此外,女性肥胖可能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
①单纯性肥胖者脂肪分布均匀。
②继发性肥胖者脂肪分布有显著特征性,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面部、肩背部、腰部最显著;下丘脑病变所致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脂肪积聚在面部、腹部、臀部及大腿,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
③伴随症状有气急、关节痛、水肿、肌肉酸痛等;极度肥胖使肺泡换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病人表现发绀、嗜睡,稍事活动即感剧烈气促等症状,称“肥胖性肺心综合征”。
④肥胖可引起多方面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病人常有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由于外表臃肿、动作迟缓,参加社交活动的能力降低,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缩小,常有压抑感,学习和工作能力受到影响而加重自卑心理。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4)
贫血分类
1.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轻度(Hb>9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和极重度(Hb<30g/L)。
2.按病因和(或)发病机制分类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脾功能亢进症等。
③失血性贫血,包括出凝血疾病在内的各种急慢性失血。
3.按红细胞形态分类(即细胞学分类)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②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③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甲状腺的临床表现
1.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症群
①高代谢表现:
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而湿润、体重锐减和低热等。
②精神神经症状:
神经过敏、多言好动、紧张忧虑、焦躁易怒、失眠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③心血管症状:
心悸(静息或睡眠时心率仍增快是甲亢的特征性表现)、气促、脉压增大等,重症者出现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多见,甚至导致甲亢性心脏病。
④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亢进、多食消瘦为甲亢的另一特征性表现;胃肠蠕动增快,消化吸收不良而使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
⑤其他: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周期性瘫痪,老年人常引起骨质疏松脱钙,女性月经减少、闭经不孕、男性可有阳痿。
2.甲状腺肿一般呈对称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上下极可触及震颤和听到连续性或收缩期为主的血管杂音,为甲亢的重要特征性体征。
3.眼征
①单纯性突眼:
突眼为重要而较特异的体征之一。
眼球向前突出,突眼度一般不超过18mm,瞬目减少;上眼睑挛缩,睑裂增宽;双眼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两眼看近物时,眼球辐辏不良。
②浸润性突眼:
除上述眼征外,常有眼睑肿胀肥厚,结膜充血不肿。
眼球明显突出,突眼度一般在22mm以上,活动受限,严重者眼球固定,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外露可形成溃疡或全眼球炎,甚至失明。
4.特殊表现
①甲状腺危象,甲亢的严重表现,常见于重症病人治疗不当或因感染、手术准备不充分、131碘治疗反应、精神创伤及其他情况而诱发,表现为高热(39℃以上),脉率快(一般在120次/分以上,甚至200次/分左右),常伴心房颤动、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大汗淋漓,继而嗜睡、谵妄或昏迷,甚至虚脱、休克,可伴有心力衰竭、肺水肿。
②甲亢性心脏病,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且随甲亢症状控制时得以恢复者,才可诊断本病。
③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病人,发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厌食、腹泻、嗜睡、反应迟钝,全身症状重,易发生甲状腺危象;有时仅有腹泻、厌食等消化系症状,或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5)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病因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临床分为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1.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数病人原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理化因素等有关。
发病机制不清,有三种学说:
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种子”学说)。
②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③免疫异常(“虫子”学说)。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反复感染,而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
①重型再障,往往起病急,进展迅速。
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部位广泛,不易控制,除皮肤粘膜外,常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子宫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为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②非重型再障,起病缓,病程长,少数可演变为重型再障。
贫血呈慢性过程;出血较轻,易控制,以皮肤粘膜为主,除妇女易有子宫出血外,很少有内脏出血;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其次为牙龈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而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者少。
3.有关检查①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
②骨髓检查,重型再障多部位穿刺示骨髓增生低下,粒、幼红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淋巴细胞占优势,骨髓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非重型再障骨髓增生好坏不一。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进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肉类、豆类、蛋类、海带、海蜇、紫菜、黑木耳、银耳等,适当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利于铁的吸收。
(2)用药护理:
①口服铁剂常用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应在饭后或用餐之间服药,避免空腹服药,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全量,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口服液体铁剂时,尽量用吸管将药液吸至舌根部咽下,再喝温开水并用其漱口,以避免牙齿及舌质染黑。
茶、咖啡、牛奶、蛋类、植物纤维可引起铁沉淀,不利于铁吸收,故应避免与铁剂同服。
告知病人服用铁剂期间可使粪便呈黑色。
口服铁剂后,症状可很快好转,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治疗3~6个月。
②注射铁剂时药液溢出可致皮肤染色,故注射时应避开皮肤暴露部位,抽取药液后,应更换针头,采用“Z”形注射法或空气注射法注射。
注射部位宜深且经常更换,必要时局部热敷,避免硬结形成,防止疼痛和组织坏死。
注射铁剂后可有面部潮红、荨麻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大汗淋漓,甚至过敏性休克,故注射时应备好肾上腺素,以备严重反应时紧急抢救。
7.健康教育①积极防治病因,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
②坚持规则用药,在贫血纠正后仍须按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防止复发。
若口服铁剂为硫酸亚铁糖衣片,一定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小儿当作糖果误食而导致急性中毒。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6)
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及治疗要点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有疲乏、困倦、软弱无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
体检见皮肤粘膜苍白、心率快等。
(2)组织缺铁表现:
①神经精神症状,有烦躁、易怒、兴奋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少数有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②粘膜损害,有口腔炎、口角皲裂、舌炎、舌乳头萎缩,严重时有吞咽困难。
③营养缺乏,表现皮肤干燥、角化、皱缩;指(趾)甲扁平、缺乏光泽、脆薄易碎裂,重者呈勺状(匙状甲)。
(3)原发病表现。
4.有关检查
①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②骨髓象,呈增生活跃。
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小于15%),细胞外铁(骨髓小粒中含铁血黄素颗粒)亦缺少,其中细胞外铁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治疗的可靠方法。
③铁代谢指标检查,血清铁低于8.95μmol/L,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是估计贮存铁一种敏感指标),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总铁结合力增高,大于64.44μmol/L。
5.治疗要点
①补充铁剂,以口服制剂为首选。
分为有机铁和无机铁,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可用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
无机铁的不良反应较有机铁明显,目前常用硫酸亚铁,其不良反应明显。
如果病人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可改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
②病因治疗,能根治缺铁性贫血。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7)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治疗要点
①免疫抑制剂治疗,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主要用于重型再障,可以与环孢素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
环孢素适合全部的再障。
还可使用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
②促进造血治疗,雄激素如司坦唑醇(康力龙)、十一酸睾酮(安雄)、达那唑口服及丙酸睾酮肌注,适用于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生长因子一般在免疫抑制治疗后使用。
③造血干细胞移植。
④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纠正贫血、控制出血和感染及护肝治疗。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做好贫血、出血、感染的护理及心理护理。
(2)用药护理:
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并防护药物副作用。
①雄激素,常见不良反应有男性化作用。
丙酸睾酮为油剂,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可形成硬块而继发感染。
口服蛋白同化激素如司坦唑醇(康力龙)、去氢甲基睾丸酮(大力补)等易引起肝脏损害和药物性肝内淤胆。
②免疫抑制剂,应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应注意超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和血清病(猩红热样皮疹、关节痛、发热)等。
使用环孢菌素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应用环磷酰胺应观察有无血尿,指导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3000ml以上,防止出血性膀胱炎。
应用糖皮质激素应密切观察有无诱发或加重感染,有无血压上升、上腹痛及黑便等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①避免与周围环境中可能导致骨髓损害的物理、化学因素接触。
定期体检,注意血象变化,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慎用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禁用氯霉素、氨基比林、保泰松等药。
②介绍骨髓穿刺和末梢血检查的目的、意义,争取病人配合。
③指导病人坚持规则用药,完成疗程,定期复查。
强调预防感染和出血的重要性和措施,一旦发生或怀疑出血、感染时应及时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8)
急性白血病病人的表现及治疗要点
1.临床表现
①发热与感染,多数病人以发热起病。
感染部位以口腔、牙龈、咽和咽峡部最常见,其次以上呼吸道、肺部、肛周感染为常见,严重时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
②出血,可遍及全身,颅内出血最为严重。
③贫血,病人均有贫血,且随病情发展呈进行性加重。
④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有胸骨压痛、淋巴结和肝脾大、皮肤粘膜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眼眶肿块、睾丸无痛性肿大等。
2.辅助检查
①血象,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最高可超过100×109/L,主要为原始和幼稚细胞,部分病人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
②骨髓象,骨髓检查对白血病有确诊价值。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主要是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或早幼粒细胞大量增生,正常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③脑脊液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可发现大量白血病细胞。
3.治疗要点
(1)联合化疗:
是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治疗分成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常用化疗方案有:
①VP方案(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首选于儿童ALL。
②DVLP方案(在VP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和柔红霉素或阿霉素),是成人ALL的标准诱导缓解方案。
③DA(3+7)方案(柔红霉素45mg/m2,第1~3日,加阿糖胞苷100mg/m2,第1~7日,持续静滴),是目前AML的标准诱导缓解方案。
④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的首选药物,三氧化二砷是治疗复发APL的有效药物,对于高白细胞的APL,也可将砷剂作为一线药物。
(2)其他治疗:
①针对感染、出血、贫血给予相应处理。
②预防尿酸肾病。
③维持营养平衡。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外周血液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
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ITP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细菌感染、免疫因素、肝脾的作用和雌激素有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型多见于儿童,80%以上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感染史。
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鼻、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皮肤可有大片淤斑、血肿,常先出现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
血小板<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病程多为自限性,常在数周内恢复,少数病人病程超过6个月转为慢性。
2.慢性型青年女性多见。
起病缓慢隐袭,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反复发生的皮肤粘膜淤点、淤斑,女性病人月经过多较常见,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继发性贫血。
部分病人可因感染等致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广泛而严重的内脏出血。
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脾大。
(三)辅助检查
①血象,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
失血多时,可出现贫血。
②骨髓象,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慢性型,巨核细胞数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无论急性或慢性型,均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急性者尤为突出。
③其他,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相关免疫蛋白PAIg(多为PAIg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增高,缓解期可降至正常值,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四)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急性型及重症者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避免外伤,以免加重出血。
②糖皮质激素,出血较重者应首选糖皮质激素,对升高血小板及防治出血有明显效果。
③脾切除。
④免疫抑制剂,不宜作为首选,主要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疗效不佳者,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禁忌证者,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环孢素。
⑤急症处理,凡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出血严重、广泛者,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近期分娩或要手术者均应进行急症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术、大剂量甲强龙等。
(五)护理措施
①一般护理,鼓励病人增强治病信心,给予精神、物质上的支持。
依据病情选用流质、半流质或普食,给予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②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避免一切可能造成身体受损的因素;不要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减少活动,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便秘、剧烈咳嗽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要及时处理。
③病情观察,注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观察病人有无生命征异常及神志变化,监测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等,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④用药护理,向病人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
(六)健康教育(★★)①给病人讲述本病的有关知识,使其能正确认识疾病,避免情绪紧张及波动,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②指导病人注意休息和营养,适当活动,注意预防各种外伤,注意保暖,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感染,低盐饮食,防止水钠潴留。
③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突然停药。
④定期门诊复查血小板,出现出血征象应及时就医。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10)
护理体检
(一)护理体检的准备工作和基本方法
①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物品、环境、病人
②基本方法: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二)一般状态检查
①全身一般状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面容表情、发育和体型、营养状态、体位、四肢脊柱和步态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②皮肤黏膜检查:
弹性、湿度、颜色、水肿、皮疹、紫癜、蜘蛛痣、破损和溃疡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③淋巴结检查:
检查的方法、顺序和内容、主要临床意义
(三)胸部检查
①胸部体表标志及其意义
②胸廓与胸壁
③气管、肺和胸膜:
呼吸运动、三凹征、气管触诊、触觉语颤、肺部叩诊音、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常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护理学 护士 资格考试 内科 护理 预习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