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经济成长历程》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7287134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97KB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经济成长历程》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经济成长历程》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经济成长历程》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罗斯福新政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导航】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现代西方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史实,复习过程中应突出一个主题(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两个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主要内容线索:
(1)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特点、成效等和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概况。
(2)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重点掌握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作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复习思路上,应着眼于对各国经济体制调整的具体背景、特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并同世界史中的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当今中国经济改革相联系;注意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着重点可放在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考点概要】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①内忧: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②外患:
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目的:
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
③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特点与实质:
①特点:
A.适应战时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共产主义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
②实质: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5)评价:
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新经济政策(1921~20世纪20年代末)
(1)背景:
①经济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②政治危机: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日益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
(2)目的与标志:
①目的: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主要内容:
①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工业: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
(4)特点与实质:
①特点: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②实质:
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称。
(5)成效&意义:
①现实意义:
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意义:
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自主归纳】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贸易
分配
实行配给制
废除配给制,实行工资制
分配原则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实质
经济运行机制
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
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成效
【思维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及启示
(1)必要性: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战时”和“共产主义”,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2)启示:
①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也有其积极作用。
②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③经济建设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④任何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⑤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⑥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2:
“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某种作用。
2.形成
(1)工业化:
1925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4)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经济方面的表现/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
(1)积极: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②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2)弊端: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考点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
①农业:
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d.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
②工业:
a.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c.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①积极:
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
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
①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等限制。
②工业:
经济改革重点。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3)评价:
①积极: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
②局限:
没有突破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苏美军备竞赛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②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并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内容:
①首先开始经济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评价:
①积极:
突破了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②局限:
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自主归纳】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施
农业
经济改革:
工业
政治改革:
评价
积极
局限
【易错扫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着眼点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三者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失败的,但前二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而戈氏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缺乏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方向。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思维拓展】从苏联经济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
(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建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巩固练习】
1.列宁说: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2.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B.新生的苏联
C.新经济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3.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D.加强了宏观调控
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5.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其背景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造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6.(xx·全国文综Ⅱ)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9.有的史学家认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1.(xx·绍兴质量调研测试)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
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
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
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考点4: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
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需矛盾尖锐。
②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③各国长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2.爆发
(1)开始标志:
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2)表现:
股价暴跌,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
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关系: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不仅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
考点5: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2)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3)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危机。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公平竞争,以资鼓励;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3)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3.核心: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新”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影响:
(1)对美国:
①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对世界: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7.凯恩斯主义
(1)背景:
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内容:
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它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取代。
8.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①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②改革需依照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危机,各国政府应承提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消除危机。
9.建议:
如何应对xx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②将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如中国政府四万亿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家电下乡等。
④鼓励出口,如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⑤加强国际合作。
【归纳总结】比较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
比较项目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不同点
目的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尽快摆脱危机,通过调整部分生产关系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
侧重点
农业
对工业的调整
手段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及本质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前提下,强调市场调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在保证私有制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手段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点
①都取得了显著成效;②都对以后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斯大林模式
罗斯福新政
不同点
实施目的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尽快摆脱危机,通过调整部分生产关系来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施效果
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造成了社会危机,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没有改变
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
实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相同点
①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②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③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归纳总结】对罗斯福新政的“新”的认识
(1)新的理论:
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考点6:
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代表:
日本。
③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代表:
美国。
(3)特点:
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重点不同。
(4)评价:
①积极: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②局限:
国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调整企业经营方式:
(1)人民资本主义:
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使资本社会化。
(2)经营者革命: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管理社会化,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新中间阶层”迅速壮大。
3.出现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因:
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提供福利符合人道主义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2)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3)特点:
①资金来源于个人、企业和国家补帖;②种类繁多;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④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⑤20世纪80年代后,规模缩小。
(4)实质:
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
①积极:
反映了分配社会化的趋势,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②消极:
降低工作积极性,增加企业成本,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
4.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5.“新经济”的兴起:
(1)概念:
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
美国。
(2)作用:
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二战后调整和改革的成效:
(1)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50~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2)1973年,“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了走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英美等国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归纳总结】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经济成长历程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728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