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学正向思考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docx
- 文档编号:27281374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52KB
正向心理学正向思考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docx
《正向心理学正向思考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向心理学正向思考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向心理学正向思考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
正向心理學談正向思考與正向管教李柏佳970402
第一節正向心理的理論基礎
壹、正向心理的意義
正向心理(PositivePsychology)是近年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又稱為正面思考(齊藤茂太,1998)、或積極思考(Peale,1980)。
其指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不斷的練習改變思路,強化正向力量迎接挑戰(鄭呈皇,2006)。
Seligman(2002)指出,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著重於治療心理疾病與改善負向情緒,因為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等問題已能測量得知,目前可以做相當精準的描繪,過去認為很模糊的概念包括它們的遺傳因子、生物化學部分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人類現在知道該怎樣去治療這些疾病。
但是這個進步的代價只為了使人們脫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態,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出生命的意義。
人不只是要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他還希望找出自己的長處、自己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興起,陸續出現許多研究結果及研究報告,但卻缺乏整體的概念與架構,各家對正向心理的意義也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仲秀蓮(2004)將其意義整理如下:
一、正向心理是一種信念:
正向心理,不是為了要爭取名利或是權力,而是一種信念來克服挫敗,並完成生命中具有價值及具創意的價值觀(Peale,1980)。
二、正向心理是往好的方面想: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利用正向心理來探索原來被認為不是有利的事情,例如最親愛的骨肉死亡時,也不需怨天尤人,而要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良機的觀念(春山茂雄,1995)。
三、正向心理是相信自己具有潛能:
天下終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要封閉了這股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積極正向心理的能力。
了解積極正向心理的驚人力量,就再也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事了。
能夠克服艱難困苦的人,之所以被認為很堅強,是因為他們親身感受到如何將潛能激發出來的秘訣,並且相信不論身處何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齊藤茂太,1998)。
四、正向心理是正確的心態:
積極的心態(positivementalattitude)是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心態是由正面的特徵所組成的。
比如信心、誠實、希望、樂觀、勇氣、進取、慷慨、容忍、機智、誠懇與豐富的常識等,這些都是正面的(Hill,2001)。
五、正向心理是對自己傳送好的訊息: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已學會敢面對人生挑戰,且能把逆境中求勝的經驗傳送給自己的人(Robbins,1986)。
六、正向心理是運用長處與美德:
正向的感覺來自長處與美德,當用到我們的長處及美德時,良好的感覺會產生。
Seligman(2002)歸納整個世界橫跨三千年的各種不同文化傳統,發現正向心理都不脫離下面六種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
綜合上述,可知正向心態是面對問題、困境時處理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潛能,相信擁有這種潛能,並運用長處解決問題,即是為正向心理之意義。
貳、正向心理的心理學基礎
DonaldO.Clifton在1950年代初,就提出質問,「為什麼心理學領域討論與關注的焦點都是人到底是哪兒有問題?
」,於是他提出「要是能開始研究人哪裡對了,是不是一個更重要議題?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和同事花了50年的時間,針對積極、正向的態度,進行數百萬次的訪談。
研究初期,他們發現個人生命會因與人互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且,人際之間的互動,不論是和朋友長時間的交談,或是在餐廳點餐的一瞬間,其結果不是正面,就是負面,鮮少有中間地帶,無論互動的結果如何,互動的所累積的能量都會以影響一個人的生命。
1990年代,正向心理學正式崛起,情意教育開始受到重視,直到2002年,Donald的研究才正式被美國心理學協會肯定,推崇Donald是正向心理學的始祖心理學之父。
1998年,當時出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Seligman撰文,呼籲同行正視心理學界的發展,過去心理學善於在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並未能引導人過著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
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為重點。
Seligman聯合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著手發展一套完整的正向心理學系統,並持續進行廣泛的研究。
故正向心理學的內容是來自科學研究的結果,與傳統心理學比較時,有下列的不同與特色:
表2-1傳統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比較
比較
傳統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中心思想
◎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focused)
◎著重全人發展
對人的假設
◎人會產生問題和被動
◎個人、群體和社會充滿生機和希望
介入焦點
◎著重研究和強調如何解決或減少問題
◎提倡在正面之間取得平衡,著重研究,分析和找尋人類的優點及潛能
弱點
◎忽略發掘人的潛能、優點和防禦能力,較難持久面對將來的挑戰
◎很多概念和理論仍在研究階段,有待證明和發展
正向心理學的特色
◎科學化的研究:
建立一套以驗證為基礎的理論,分析和找尋人類的優點及潛能。
◎強調正面:
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和互愛等,發掘個人和社會的優點和品德,追求正向的人生。
◎增強對抗逆境的能力:
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
潛能,積極面對人生的壓力和挑戰。
*資料來源:
楊荊生。
正向心理與生命關懷。
2006年12月4日,取自:
http:
//www.ncsld.org/sha2.htm
除了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向心理外,還可以從下述其他心理學的取向來檢視正向心理的理論基礎。
一、生理生物學取向
概括Dossey(1993)之研究指出臨床上被判定無藥可救的癌症病人,在接受心理放鬆與心像冥想治療之後,成功的多活過兩年,也有憑個人的意志力活了數年的例子。
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說明了心智或心靈的力量足以驅動免疫系統,命令其打退癌症大敵,但是心靈現象是如何把抽象的意念翻譯成生物語言,命令免疫系統起來作戰呢?
這是科學家們正在尋找的答案,已有較多的人肯定「腦內嗎啡」的關鍵地位。
荷爾蒙是腦中資訊的傳遞者,此種物質分泌自腦的任何部位,腦就藉此將指令傳送到全身,這麼一來,身體也會分泌出相同的荷爾蒙,經由此荷爾蒙收到資訊的細胞,會按照其命令行動。
腦內嗎啡也是一種荷爾蒙,是種近似嗎啡的物質,這項物質不僅會使人的情緒變好,也能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癒力,而β內啡(β-endorphin)是腦內嗎啡中最有效力的物質;自然界中存在嗎啡麻藥對人具有危險,不過腦內嗎啡則完全沒有這一層顧慮,而且其效力要比嗎啡麻藥強大五、六倍。
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這一種無名快感的生理基礎,發現原來是大腦分泌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不但令人興奮,感到無名的快樂、平靜、滿足,還會令全身的細胞減少氧化,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美國木球場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杰克‧潘克塞佩肯定那種經驗是腦內嗎啡的傑作,指出我們每次跟其他人共聚相處開心時,都有這種東西分泌。
其實我們跑步、游泳、打太極等等之後,大腦也一樣分泌這些嗎啡,分別只是在於:
幫助他人時,這種分泌特別有保證,幾乎是一定有那種美妙快感,其他活動(跑步等)則未必,及即使事後隔了一段日子,回想幫助別人的工作,大腦一樣再次分泌腦內嗎啡,雖然份量較少,感覺不及真正動手做時那麼強烈。
春山茂雄(1995)在書中提到神經生理學專家Felton,曾指出關於腦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研究顯示腦內嗎啡並不僅是腦部有接受器的功能,接受器普遍存在於內各部位,就連人體免疫力中,特別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血球之一的NK(NaturalKiller)細胞表面,也存在著接受器,腦內嗎啡也在這些地方有所作用。
Felton還證明,當腦中出現β內啡時,NK細胞的活性也會提升,並增高免疫力。
當對於感受外界的某種刺激,心想「真討厭」,或者認為「真舒服」時,這種思考在腦內會全部被物質化;心裡覺得「討厭」或「舒服」時,會消耗能源,使腦內分解一種POMC的蛋白質,當覺得「討厭」或「舒服」時,此蛋白質的分解方式會有不同;例如遭受精神壓力時,能持正向心理,認為「這也是一種磨練,不也很好嗎?
」時,蛋白質會分解成副腎皮質荷爾蒙的物質,此種荷爾蒙具有緩和劑的功能,會減緩身體上的壓力和緊張;還有一種是成為β內啡,β內啡則具有解除精神緊張的作用。
反之,當心裡覺得「討厭」時,就不會分泌β內啡和副腎皮質荷
爾蒙,而是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本身具有毒性,甚至會促使強烈毒性的活性氧產生,亦即對於任何事情,如果從事負向思考,是沒有任何的好處。
二、精神分析取向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潛意識中的本能所決定的,發生在知覺水平下的心理過程,在一般情況下處於潛伏狀態,或稱睡眠狀態,多次的刺激體驗往往會為潛意識(subconscious)所接受,例如,多次面對壓力情境,會使人產生壓力的心理體驗,這時大腦裡就會形成潛意識,當下一次面對類似的情境時,會啟動潛意識,導致壓力的隨之而來(梅洁,2003)。
莫斯科「未開發腦研究所」的烏拉吉米爾‧賴可夫博士以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調動潛意識,改變原先的想法作為研究假設,利用催眠術來刺激未開發的腦部,進行開發能力的研究,博士對實驗者暗示「你是高更,畫得一手好畫」,然後要他們畫畫,實驗者一開始當然畫得不夠
好,但是經過十次的暗示後,畫出來的作品竟不輸給職業畫家(七田真,1994;盧兆麟譯,1997)。
採用正向積極的思考態度來改變潛意識進而影響行為,可是讓人們因相信自己而解決問題、突破逆境並邁向成功。
三、認知理論取向
黃安邦編譯(1986)的書中提到社會心理學認知論的主要觀點為:
個人的行為決定於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
因此人會很自然的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想法、和信仰(Belief)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像是對物體的知覺一樣。
不論社會情境是如何的雜亂無章,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更有規律。
這種對環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便影響了個人對社會情境的反應。
認知過程中的組織分類、注意力集中到特別突出的刺激上、以及對無形特質如注意力、動機、態度、和人格特質等的解釋,顯示出對人與社會情境的知覺。
歸因理論與認知失調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很重要的兩個理論,都強調對當時情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並不著重「過去」,而且由個體對情境的知覺來解釋行為的原因,而非從情境本身去探討。
在學術上,習慣將壓力來源分為環境及心理因素兩種:
1.來自個體以外的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中的工作〈組織〉因素,如角色要求、領導風格、組織結構、組織制度、運作流程及組織氣候等,與職場的企業經營者或主管等因素有關。
其他如政治不穩定、經濟不穩定、社會變遷、科技變遷等更大的環境變數,更屬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
2.來自個體的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有家庭問題、經濟問題、性格問題及人際關係,但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存在。
尤其是認知、工作經驗、社會支持的不同、內外控性格及A或B型性格對於壓力的應對更是不同,卻可以透過自我的成長訓練學習、親近正向心理的人、以及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中,讓自
己的適應能力提昇。
(1)自我成長的學習,可以提昇適應力
鄭石岩(1999)在「換個想法更好」書中要讀者多練習從積極面看事情,因為「想法會帶動行動,牽引感受和情緒」。
研究者以為克服工作倦怠的方法中,「自我學習」永遠不可少,尤其是從認知的學習中最能讓自己受惠。
游乾桂(2003)花了五年時間思考,體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樂,可能僅是5.1比4.9的微差而已,中間有個階梯,你可能爬到中間的梯子擁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階。
即使如此,你也在進步,只要平衡尺上的浮標又往前遊移一格。
於是他決定今年改變工作型態,減少趕
場演講,留些時間給自己種花,看星星,重新安頓身與心。
他的生命平衡法則是將生命切成健康、時間、自由與快樂等四塊,視個人狀況分配比重以及排序。
如果每個元素都不缺,反應到工作上的態度與情緒,就比較不會有太強的拉距,因而獲得適當的平衡。
(2)親近正向心理的人
上班族要多親近正向心理的人,能減少倦怠感。
如果將事情弄得很糟時,「從經營生活到擁有生命」一書作者唐.葛洛利亞的具體作法是,只允許情緒低落一下子,絕不因此認為自己很差勁。
她很快會換個想法,「太棒了,我又學到一招,下次又有機會嘗試其他處理方法。
」因此,只要抱著不斷學習的態度,多親近正向心理的人,也比較有能力轉換壓力,比較不會工作倦怠。
(3)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
在職場上學習讓自己喘口氣,是一門學問。
如果感覺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遙遙無期,試著忙裡偷閒,偶爾請個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書局、或找個清幽的咖啡店想事情卻是立即可行的解鬱良方,因為「簡單,就會快樂」。
社會組織裡最有價值的資源是有創造力的人,但創造是有風險的,也唯有經歷創造的膽識才可能擁有創造能力,其主要根源繫於一念之間。
從人的思想產生到行為結果的形成,不但可以量變,更有意義的是尚可質變,從質變又可以導致量變。
當每個階段,成員的思想都朝積極、正確的方向不斷累積,達到質的飛躍思想昇華時,整個人與組織的發展將是更可觀的量變成長。
高文斌(2005)以研究生為對象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會影響研究生的人生的基礎表現、學業成敗、知識結構、創造能力水平以及個人發展空間。
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正常學習、交往、生活、發展的基本保證。
可以通過多種角度和方法,根據三大原則-心理與環境的協同性,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以及心理行為的穩定性-整體評量心理是否健康。
若從能力角度,個體身處不斷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從自然人逐漸變成更獨立自主、更複雜而完善、更富於社會責任心的社會人。
則以下列幾項能力作為評估研究生群體心理健康能力指標:
1.感知能力2.適應能力3.耐受能力4.控制能力5.康復能力
「正向心理學」所提倡與追求的目標實踐也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種能力,是可以透過教育而獲得的能力,關鍵在於學校或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價值觀的選擇。
參、相關研究
Seligman(2002)研究關於修女快樂和長壽,因為修女們過的是有規律的與世隔絕生活;她們都吃同樣的食物、不抽煙也不喝酒,她們都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歷史,都沒有被傳染過性病,擁有相同的社經地位、同樣的醫療照顧,所以剔除一些混淆變項,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有很大的差別。
O’Payne到現在98歲了,仍然很健康,相反的,Donnelly在59歲時中風,不久就過世了。
可以確定修女的生活型態、飲食和醫療照顧都不是Donnelly早死的原因,但是審視O’Payne和Donnelly所寫的自傳,O’Payne常用「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歡樂情緒的正向字眼;相反的,Donnelly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正向的氣息。
由此研究發現正向心理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即是運用正向心理能使身體健康。
另外,Seligman也對大學生作了一項研究計畫,首先,他們調查學生的樂觀程度,並依統計學上四分位數的方法選定較不樂觀的學生進而參加研究。
之後再經由隨機的方式將這些大學生分為兩組,控制組不施以任何介入,實驗組則是加入可以提昇他們樂觀技巧的工作坊,以認知取向的「論辯﹙disputing﹚」做為工作坊訓練的核心技巧,參加學生學習認識自己的負向思考﹙negativethoughts﹚,同時學習針對這些負向思考進行論辯。
參加工作坊的126位實驗組以及119位控制組的學生,經過他們十年的追蹤後發現:
在青年早期參加工作坊的同學中有13%,控制組則有27%的同學出現中度憂鬱﹙moderateunipolardepression﹚的情形,控制組是實驗組的兩倍。
無獨有偶的,參加工作坊的同學中出現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的比例也是控制組的一半。
上述研究之後,Seligman又追蹤另一群10-12歲即有輕度憂鬱症狀的兒童,其中67名接受正向心理學技術的介入,另外47名為控制組。
在連續兩年的追蹤發現,控制組兒童出現輕度到中度憂鬱的比例為44%,竟達接受正向心理學技術介入組(22%)的兩倍之高。
由此,Seligman的結論是:
正向心理不僅可以預防學齡兒童憂鬱的發生,同時也對輕度憂鬱症青少年有益。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衛博士也針對北京220位10-12歲的青少年進行三個月的追蹤研究,結果與Seligman的研究結果相同(Chen,Lay&Wu,2003)。
肆、正向心理的研究範疇
正向心理學主要研究的範疇(Thethreepillarsofpositivepsychology)從個人層面而言,可分成三個重要的環節:
一、正面情緒(PositiveEmotion):
快感、自信、樂觀、滿足感、和平等等。
能夠理解怎樣可以獲得正面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幫助。
二、能力(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
這些能力和長處包括:
良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創造力、希望、勇氣、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
近年流行的情緒智商、逆境智商都是這個範疇的課題。
能夠瞭解如何發展這些能力,長處及美德,對個人建立正面的生活,甚為重要。
三、支持和發展人的能力及長處的各種支持系統或組織:
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等。
作為家長、老師、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應怎樣締造有利和適切條件,培養出正面的下一代。
伍、正向心理的目標
為什麼要研究正向心理呢?
這些都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有關–究竟甚麼是好的發展與生活?
根據Seligman(2002)的看法,我們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邁進:
一、快活的人生(Pleasantlife):
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
二、美好的人生(Goodlife):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
可以說,建立長處和美德是達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
三、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life):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
根據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便更有意義。
陸、正向心理的研究工具
正向心理的研究工具尚在發展當中,主要測量工具的說明如下:
一、Watson,Clark和Tellegen(2002)的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量表(PositiveAffectivityandNegativeScale,PANAS)
以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各十題,以五點量表測量受試者的心情。
(1)正向情緒的內容為:
有興趣、興奮、堅強、熱衷、自信、警覺、激勵、決心、注意、主動。
(2)負向情緒的內容為:
分心、不爽、罪惡感、恐懼、敵意、煩躁、羞恥、緊張、神經質、害怕。
二、Ventrella(2001)積極思考量表
Ventrella經過十四個月的篩選與分析後,將正向心理分成十個向度,並製作成量表,進行信、效度的考驗。
(1)樂觀:
相信並期待正面的結果,面對困難、挑戰或危機時,依然充滿信心。
(2)熱忱:
凡事充滿興趣,生氣勃勃、熱情洋溢,又能自我激勵。
(3)信念: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且相信更高的靈性力量在有需要時提供支持和指引。
(4)正直:
個人服膺且遵循誠實、公開、公正的價值觀,甚至為它們而活。
(5)勇氣:
即使結果不確定,也願意冒險、克服恐懼。
(6)自信:
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能做的事,也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7)決心:
無怨無悔的追求一個目標、目的或理由。
(8)耐性:
願意等待機會、適合的時機或結果,出現在自己或別人身上。
(9)冷靜:
保持平靜,每天讓心情平衡以面對困難、挑戰或危機,經常反省與思考。
(10)專注:
設定目標與優先順序,全心全力以赴。
三、Seligman(2002的長處調查(VIAStrengthsSurvey)
Seligman(2002)以五點量表測量受試者的長處與美德,共分六層面,其層面如表2-2Seligman(2002)長處調查層面表
層面
項目
一、智慧與知識
1.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2.喜好學習3.判斷力/判斷思考/開放胸襟
4.原創力/實用智慧/街頭智慧5.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緒智慧6.觀點見解
二、勇氣
1.勇敢和英武2.毅力/勤勞/勤勉3.正直/真誠/誠實
三、人道與愛
1.仁愛與慷慨2.愛與被愛
四、正義
1.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2.公平與公正3.領導能力
五、修養
1.自我控制2.謹慎/小心3.謙虛
六、心靈的超越
1.對美和卓越的欣賞2.感恩3.希望/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4.心靈上/有目標的/信仰/宗教的5.寬恕與慈悲6.幽默與好玩7.熱忱/熱情/熱中
*資料來源:
仲秀蓮(2004)。
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心理、領導形式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P21。
第二節正向心理學在輔導上的應用
壹、PositivePsychology心理學的「第四次改革運動」
一、培養氣宇軒昂的孩子形塑正向情懷的兒童
一項權威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向思考的人,不論薪資與健康,都比負面思考的人來得好,
在這個挫折叢生的年代,必須學會正向思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商業周刊第974期》
正向管教,培養新世紀核心關鍵能力
二、正向管教之心理學理論基礎
(一)美國馬丁沙尼文MartinE.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以建立快活、美好、有意義的人生
1.獲得對生活的影響正面情緒:
快感、自信、樂觀、滿足、和平
2.發展能力、長處、美德建立正向生活:
良好的人際、社交、自制、創造能力、希望、勇氣、同情心、情緒智商、逆境智商
3.良好支持系統及組織以培養正向思維的下一代
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家長、教師、政府)
(二)比馬龍效應、(PygmalionEffectt)傳統的心理學概念
自信加自尊刺激學習動機教師、家長、行政三效合一※給一個希望
(三)動機需求論、(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
生理、安全、愛與被愛、尊重、自我實現
貳、正向管教與輔導的內涵
(1)正向的人格特質
1.對過去感到滿意2.對現在感到愉悅3.對未來充滿希望
一、正向的人生觀念
1.積極歸念2.活在當下3.養好習慣4正常信念
二、正向的生活動力
1.生活可能是:
平凡、瑣碎、忙碌、壓力、負擔、挑戰、問題、意外、劇變、迷失
2.或是種種追尋:
寬恕、滿足、平靜、快樂、自信、成功樂觀、希望、理想、意義
3.期望更上一層樓:
以自已的能力、誠意、勇氣、努力、智慧、愛心……
叁、正向管教與輔導的策略
一、深度思考正確樂觀思維▁收集、整理、諮詢、討論
愛迪生失敗之經驗省思▁理性與非理性樂觀
二、IQ、EQ之外的性格特徵
1.好奇(curiosity)→喜歡新事物、容忍不確定VS沈悶、生厭
2.熱愛學習(liveofleaming)→對學習新事物充滿興趣和熱切以獲得廣博知識VS冷漠
3.開放(openmindedness)→會以不同角度、觀點審視VS偏見、自我
4.創新(originality)→原創、獨特廣受領會認同VS怪誕
5.智慧(perspective)→對人生宇宙事物有獨特見解與圓融應對VS膚淺、慌亂
6.勇敢(bravery)→面對困難危險無懼的自願選擇所需要做的事VS被迫
7.毅力(persistence)→面對目標在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向 心理学 思考 管教 李柏佳 9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