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docx
- 文档编号:27277848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25K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docx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
第二章
环境:
生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综合,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宇宙、地球、区域、生境、微环境、体内环境)
森林环境:
森林生活空间和外界自然条件的综合。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阶段性;5.直接作用性和间接作用性
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土壤、地形、气候、生物、人为)
光合有效辐射:
在太阳辐射中,植物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速率达到饱和,这时光照强度称为~
叶片适光状态:
由于叶片所在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
光周期现象:
动植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植物:
诱导花芽形成和转入休眠;动物:
调整代谢活动和进入繁殖期)
日照生态类型:
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中性
光周期的影响:
短日照促进植物转入休眠,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
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日照时数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易受冻害。
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日照缩短,提早休眠,发育延迟,甚至不开花结实。
树种耐阴性:
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耐荫树种、喜光、中性)
耐荫性鉴别:
1.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生长是鉴别耐荫性的主要依据;2.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判断树种耐荫性;3.还可根据树冠外形、生长发育特性、生态要求、叶片特性等
温度变化规律:
入射太阳高度角;地球表面水陆分布(空间: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和海拔;时间:
季节、昼夜)
三基点温度:
植物在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称作生物学温度
最适温度:
生物生长发育或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温度范围。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低温和高温限度。
有效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
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
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温度。
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称作有效积温。
温周期现象:
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
物候:
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寒害(冷害):
气温降至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直接、间接伤害)。
原因:
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
冻害:
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冻拔:
间接低温危害,由土壤反复、快速冻结和融化引起
冻裂:
由于昼夜温差导致树干纵向开裂。
生理干旱:
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是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加以补充,导致植物干枯死亡。
皮烧:
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死亡。
根茎灼烧:
土表温度增高,灼伤幼苗根茎。
杀死疏导组织和形成层而死。
水生植物:
沉水、浮水、挺水
陆生植物:
湿生、中生、旱生
植物抗旱途径:
1.高水势延迟脱水。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为了保持高的组织水势,树木减少水分丧失或保持水分吸收延迟脱水的到来。
2.低水势忍耐脱水。
a.维持膨胀以提供树木在严重水分胁迫下生长的物理力量b.原生质及主要器官在严重脱水时伤害很轻或不受伤害
蒸发散:
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蒸腾与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森林蒸发散除上述林木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外,还应包括林冠截留水的蒸发)
地表径流:
降水或融雪强度一旦超过下渗强度,超过的水量暂时留在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流动,成为地表水流汇入溪流
森林减少地表径流:
1.林地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使地表径流减少;2.森林土壤疏松、空隙多、富含有机质腐殖质,水分易被吸收和入渗。
同时地表径流受树干等阻挡,流动缓慢利于被土壤吸收和入渗,使地表径流减弱
涵养水源:
森林起到蓄存降水、补充地下水和缓慢进入河流或水库、调节河川径流量在枯水期仍能维持一定水位和作用
森林防止土壤侵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1.地被物吸持水分的能力;2.减弱雨滴能力的程度;3.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4.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的阻拦和过滤功能
森林净化效应:
一、吸收分解转化大气中的毒物。
二、富集作用
风对生态系统影响:
1.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2.携带污染物质3.通过风倒、风折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
五个成土因素:
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
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1.破坏土壤2.影响土壤稳定性3.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损失和化学性质的变化4.土壤温度的变化5.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
种群:
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物种具体存在的基本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构成物种和群落的基本单位)
自然种群三个主要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2.数量特征,种群具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3.遗传特征,具一定基因组成
频度:
指某一个种在样地上分布的均匀性。
(频度=出现某个种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生态密度:
在种群生态学上,密度不是按种的分布区计算,而是依据其在分布区内最是生长的空间计算,这种密度称为~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相对密度:
一个种群的株数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株数的百分比。
)
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
1.种群的繁殖特性;2.种群的结构;3.种内和种间关系;4.物理环境因子
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
随即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最常见)
集群分布形成的原因:
1.种群的繁殖特点;2.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环境条件的诧异;3.种内种间的相互作用;4.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收集和贮藏
集群分布有利方面:
1.具保护作用;2.利于繁殖;3.增加个体间的基因交流;4.有益的种内竞争
集群分布不利方面:
1.加剧种内竞争;2.导致环境恶化;3.疾病的传播;4.个体间的相互干预
种群年龄结构基本类型:
增长性、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年龄结构基本生活期:
1.休眠期;2.营养生长期;3.生殖期;4.老年期
性比:
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或年龄组的个体中雌雄的个体数目比例
最大出生率:
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
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最低死亡率(生理死亡率):
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
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
生命表:
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与死亡数编制成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综合、图解)
内禀增长率:
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逻辑斯蒂曲线划分5个时期:
1.开始期2.加速期3.转折期4.减速期5.饱和期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此过程称为~
种群调节:
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密度制约作用和非密度制约作用,相互联系,难以分开)(气候学论、生物学论、协调派、自动调节学说)
自然稀疏:
同龄纯林中,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增长,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林分密度调节属密度制约调节,核心是自然稀疏。
一是降低每株林木获得水分、养分及光照的能力,以每株林木的缓慢生长换取现有种群数量不变;二是任何生态系统自然进化的方向是增加稳定性,因此选择不断减少林木株数来保证林分稳定性,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良个体上。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
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为r-对策,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为K-对策
第四章
种内关系:
竞争、自相残杀、利它主义
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密度效应(邻接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态型: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进行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个体群,这些差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通过遗传性被固定下来,形成了在生态特性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群类型称为~
生态型3大类型:
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
种间协同进化:
物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关系
群落:
生活在一个环境中并彼此起着相互作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群居,它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环境关系的生命系统
植物群落: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3.具一定的外貌;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6.具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森林植物种类型:
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生活型:
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方式。
生活型类型(以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着生位置为标准):
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基面积(相对优势度、基盖度)+相对频度
群落垂直结构:
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镶嵌性:
小群落在二维空间中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镶嵌性是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
群落的季相:
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势乔木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群落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度带):
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是,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度带,这个多度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称为
~
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
边缘效应的特征:
1.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2.边缘效应以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3.边缘效应具稳定性,按边缘性质可分为动态边缘(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和静态边缘(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两种
第六章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森林群落发育时期:
发育初期、发育盛期、发育末期
森林演替:
随时间推移,优势树种发生明显改变引起整个森林组成的变化过程
演替类型:
1.旱生演替、水生演替、中生演替;2.原生演替、次生演替;3.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4.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5.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演替顶极:
任何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即演替顶极
气候顶极:
无论水生型还是旱生型生境,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演替顶极学说:
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一个局假说
第七章
系统:
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构成系统的3个条件:
1.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2.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英国坦斯利1936)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的性质,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称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联系才是比较稳定的)
两类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动物吃植物活体开始)和碎屑食物链(分解有机质颗粒开始)。
森林是以腐生食物链为优势的生态系统
营养级: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物量:
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的总重量
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逐级减少的原因:
1.各营养级不可能百分之百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利用;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利用;3.各营养级生物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
生态效率(传递效率):
能留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比值称为~
林德曼效率:
n+1级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之比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从环境中吸收的养分元素,在植物体内结合成有机形式,并通过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营养级,最后所有的生物残体或废物被分解者分解,一元素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
这样,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内被循环利用,此现象称为~(广义:
指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各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
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科学
养分循环三中类型:
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
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化学元素的交换,空间范围大。
分为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3种运动形式:
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化学元素的交换,空间范围不大。
为了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动态,将生态系统分为:
活有机体、死有机残体、有效无极养分
生物地球循环特点:
绝大多数的养分可以有效地保留、积累在本系统内,其循环常遵循一定的循环路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植物体内养分的分配;3.植物养分的损失;4.凋落物的分解;5.林下植被的作用;6.养分元素的直接循环
生物化学循环:
养分在生物体内的再分配。
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
分解者、凋落物的化学性质、物理环境、
第九章
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生物量:
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能量流动特点:
1.越流越细,流动过程中逐渐衰减;2.单项流动不可逆
能留分析可以在种群、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进行
第十章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上生长着不同的森林植物类型,这种木本植物类型所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是广域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称为~
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生态学派的分类单位为三级:
1.立地类型,土壤水分和养分相同地段的联合;2.林型,土壤养分和水分相同,在气候条件上又相似地段的联合;3.林分型,相似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相同树种组成的联合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生态为原则,采用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方法,分为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从组、群丛、亚群从
第十一章
景观:
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森林景观:
是以各种类型或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构成的一类景观。
景观生态学:
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景观要素:
是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结构单元
景观要素类型:
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廊道、本底
廊道功能:
廊道的功能可概括为纵向的通道功能、横向的屏障和过滤功能三个方面,同时,廊道本身也有观赏美学功能和其他社会经济功能。
本底特征:
相对面积最大、连通性最高、动态控制作用最强
景观功能:
产品(生产)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空间功能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1.景观构成类型数量及生态属性的差异性;2.景观多样性指数;3.景观要素的优势度;4.斑块密度、斑块边缘密度、镶嵌度
景观变化的动力:
1.地貌过程;2.气候变化;3.生物定居和群落演替;4.土壤的发育;5.自然干扰
第十二章
生物多样性:
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
1.栖息地的改变、丧失和破碎化;2.生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农林业品种的单一化;5.外来物种的入侵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回归引种;
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优缺点比较:
一、迁地保护:
优点管理方法较为成熟,可为将来保存研究与利用提供原始遗传资源。
缺点脱离野生环境及其选择压力,终止或改变演化过程,降低适应野生环境能力。
二、就地保护:
优点生物种群全部遗传多样性、生境及其他生物得到一起保护,使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水平生物多样性全面得到保护,并使其继续适应环境。
缺点管理方法不成熟,需要高度主动监控;不能将同一物种在不同地方的生物多样性集中一起保护。
外来物种:
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理区域,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即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1.自然途径(自然媒介、生物媒介);2.人为途径(无意识的引入、有意识的引入)
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
1.外来物种的引入;2.外来物种的定居与建群;3.外来物种的时滞阶段;4.外来物种的扩散与爆发
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1.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2.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景观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控制:
1.物理防治法;2.化学防治;3.生物防治
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动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
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追求目标;2.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2.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度砍伐;2.森林火灾;3.森林病虫害;4.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林地管理;2.科学分类经营;3.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建立物种保护的基因库
森林管理对策:
1.对现有森林进行保护式管理;2.通过管理扩大碳贮存;3.替代式管理经营;4.发展为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增暖的经营管理策略
温室效应:
主要指通过人类活动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不断的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温室气体,使得大气原有的气体成分比例和物理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减弱,地球长坡散失受阻,地球表面大气层温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由于大气中CO2、CH4、03、氟利昂等气体的含量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森林 生态学 考试 资料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