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7276006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1.30KB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docx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脑研究的6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
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3.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4.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5.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
6.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
7.前额叶皮
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8.边缘叶:
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9.边缘系统:
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
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10.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
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11.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12.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
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13.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
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
14.脑干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
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
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15.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二、神经细胞的基本知识1.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
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神经系统框架,并对神经元发挥组织营养的功能,不直接参与
神经信息的传递。
2.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
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
分为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3.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
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5.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全或无”:
规则是
4.这种频率变慢波幅增高的闹电变化叫同步化,相反变为低幅快波的脑电变化称之为失同步化或异同步化。
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
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
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
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级量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且不能向周围迅速传导出去。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
神经元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的动作电位,其脉冲的峰电位上升部
分与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峰电位的下降部分与复极化和反超计划过程而形成,此时膜为钾模状态。
6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神经递质:
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
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神经调质:
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
逆信使:
神经信息在细胞传递过程中,除了这类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受体:
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987年以来,逐渐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加以分类,如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和自感受体等。
第二章感觉
1.神经生理学将特化的感觉系统,统称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2.感受器的适应:
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3.感受野:
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
围,就是该视觉神经的感受野。
4.感受阈值。
即刚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第一节视觉生理心理学1.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
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一、视觉信息的产生
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
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通过眼外肌肉的反射活动,保证使运动着的物体或复杂物体在网膜上连续成像的机制,也就是眼动的生理学机制。
⑴随意性眼动:
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一一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⑵非随意的眼动:
微扫视:
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
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
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
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追随运动:
是观察缓慢运动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的角速度最大可达50°/秒。
3.视杆细胞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
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
二、视觉信息的传递视觉的传导通路:
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
(V4)。
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
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
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
三、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1.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什么不同?
神经节细胞和外测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
受野。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
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
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
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2.功能柱: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第二节听觉生理心理学1.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2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和平衡感受器及其相关结构统称为迷路。
3.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理论):
德国黑尔姆霍兹听觉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行波学说。
4.听觉通路:
耳蜗核-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5.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
6.在外周和中枢内对音强编码的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极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
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
8.味觉通路:
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
9.嗅觉通路:
主要经外测嗅纹止于前梨状区及杏仁核内侧部,由此转达到海马回钩皮层。
10.躯体的感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由表及里分成三个层次:
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
11.躯体浅感觉与深感觉传入径路:
浅感觉感受器兴奋所激发的神经冲动按躯体节段关系沿传入神经到达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节,由脊髓神经节细胞轴突的中枢支将神经冲动传入相应的脊髓感觉中枢。
由此发出二级纤维,形成脊髓丘脑前束和测束,两束上行至脑干后合并为脊髓丘系,主要传导轻触觉、痒觉、温度觉和痛觉的上行冲动,止于丘脑腹后外测核和后核,由此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上2/3部。
12.头部深感觉和浅感觉传入径路:
头面部的浅感觉通路,始于颅神经节,其细胞的中枢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
三叉神经主核主要接受传递触压觉的冲动;三叉神经脊髓束核除接受传递触压觉外,还接受和传递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三叉神经的这两个感觉核发出了二级上行纤维,组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的三级
感觉神经元,由此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达皮质中央后回的下1/3.
13.60年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是痛觉的重要中枢。
第三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神经基础一、失认症与知
觉的脑结构1.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
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这些失认症患者的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和皮层初级感觉区的结构功能完全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系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
伤。
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
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2.视觉失认证:
常见的类型有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①统觉性失认症:
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②联想性失认症:
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
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
名称。
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
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③面孔失认症:
面孔认知障碍分为
两种类型:
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但病人不
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
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
分辨。
对患者来说,周围的陌生人都是一付面孔。
所以,他们也不能根据单人面孔的照片,指出此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3.听觉失认症:
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
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
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
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所致。
嗓音识别障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陌生人嗓声分辨障碍和熟人嗓音失认症。
4.体觉失认症:
不能通过触觉识认物体。
5.
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
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
即使是以其中一
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知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7.精神盲:
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
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8.特异性知觉区:
物体识别
的枕外侧复合区、梭状回面孔知觉区、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纹外视皮层身体
识别区。
第四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理论1.朝向反映:
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活动突然中止,头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心意刺激发出的方
向。
2.朝向反射:
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
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3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
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
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4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
说:
丘脑网状核只接受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他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大脑高级中枢。
5注意的三种网络:
定向网
络执行网络警觉网络。
第五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一、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可将联想式学习再分为分三种类型:
尝试与错误学习、经
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三者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
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
因此,这3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包含着外部动因(
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
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于哪?
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
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自动化行为模式的出现。
这种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
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四、认知学习:
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
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
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
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
五、味-厌恶式学习行为模式:
六、印记式学习第二节学习的脑机制一、简述何为脑的
等位论?
用什么实验证明?
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
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
到影响。
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
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
完全丧失学习能力。
拉施里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存在许多不足,然而他的
脑等位论思想却延续到现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巴甫洛夫一直认为,必须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条件反射才能形成。
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
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没有大脑皮层的动物,甚至低等软
体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
在总结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时指出,切除大脑的
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的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
因此,现在已经公认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即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
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
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
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
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
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于学习过程,是脑功
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二、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学习过程是脑的高级机能,不是某一种特殊分子变化的结果,而是有多种物质经过复杂的代谢环节参与
学习过程。
当代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由几个亚单元组
成的受体蛋白或酶蛋白,可以同时接受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影响发生变构作用,实现两种刺激间的联结。
蛋白分子变构作
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
第三节联络区皮层与认知学习1.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学习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
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第六节海
马在学习中的作用2.空间辨别学习:
3.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4.情绪性学习的调节海马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
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第一节记忆的痕迹理论1.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
忆。
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2.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短时记忆是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电活动的自我兴奋作用所造成的反响振荡;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消退,也可能因外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着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的脑形态学基础
传统记忆痕迹的最后一个观点,即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
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大。
第二节海马的记忆功能4.海马与学习记忆的关系,一直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这些研究发现,海马的生理心理功能极为复杂,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处理、情绪和运动等多种生理心理过程的脑调节机制。
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帕帕兹环:
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
海马
三突触回路,内嗅区皮层-
齿状回-海马CA3-CA1-内嗅区皮层
6.长时程增强效应;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穿
通回路时,如果刺激由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25分钟后增强了2.5倍。
7潜在性记忆对补笔测验发生的影响
称之为启动效应。
第三节人类的记忆障碍1.柯萨科夫氏记忆障碍1887年俄国精神病学家柯萨可夫,将长期酗酒而造成的记忆障碍特点归结为:
遗忘加虚构。
顺行性遗忘,即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逆行性遗忘,即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
现代心理学将人们对自己
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
所以,酗酒说谎癖是元记忆发生了障碍。
2.切除了大脑两半球的内侧颞叶和海马。
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形成新的长时记忆。
3.脑震荡与逆行性遗忘症:
4.心因性遗忘症:
其含义比较广,包括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
5.记忆形态的多样性:
单一刺激重复出现,仅引起脑内单一中枢的适应性反应的记忆,称为习惯性记忆。
联想记忆:
是指两个无关的事几乎总是同时发生,重复次数多了,这两件事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其中一件事一出现,自然就想起另一件事。
内隐性记忆,指本人并未觉得已经记住的事,经过测查可证明在脑内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七章言语、思维的脑机制第一节脑和言语障碍一失语症研究
1.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
传统分类把语言产出障碍,统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失写症:
书写困难称为失写症。
是左额中回受损伤所引起。
其他类型语言产出障碍均被看
成是左额下回语言运动区受损伤所致。
感觉性失语症。
病人主动性语言产出功能基本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言语,称为听觉性失语症,是维尔尼克区受损所致。
看不懂书面语言称为失读症。
缄默症是扣带回皮层扣带回内侧和周围的顶叶皮层以及基底前脑和丘脑病变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核心意识障碍。
第三节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功能一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心理学 自考 期末考试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