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docx
- 文档编号:27274788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1.28KB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docx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理论来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德:
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
8.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
9.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
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一、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化了的规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
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
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二、社会系统论与功能分析模式
7.帕《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
8.《社会系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他所探讨的不是社会的性质,而是社会学的性质
9.帕侧重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他是用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来说明社会系统的概念
10.帕认为制度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即社会系统是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
帕森斯在这里特别强调规和价值观的重要,强调社会地位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
因此又将其理论观点称为“规功能主义”
三、模式变项
1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
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12.模式变项说明的是行动者价值取向的类型与特征,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景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景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
要么前者,要么后者,他们是对立的选择面
13.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14.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四、AGIL功能分析模型
15.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该模型前期称为“机械均衡”模型,后期为“必要条件”模型
16.帕森斯侧重说明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
第一,由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第二,体系各部分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的压力。
帕森斯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建立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体统的“必要条件”
帕森斯的功能概念是与系统概念相对应的。
他把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他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
四类系统对应着各种功能,简称AGIL
18.上述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作四个功能分析式。
即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
19.帕森斯的这种系统与功能“四分法”,达到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制度
20.帕森斯还提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构成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而冲突即使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反常因素
21.帕森斯认为,是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促使和引导个人进入社会系统。
个人通过集体目标的在化而被社会化,社会秩序由此得到加强
22.帕森斯的这种观点主行动者个人通价值观念之间有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关系,规的在化仅仅是习惯的形成,是服从状态。
所以帕森斯后来不是从行动这个体的角度说明行动系统而是从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模式分析行动系统
五、新社会进化论
23.帕森斯把“结构”和“过程”看作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面
24.帕森斯是运用它的独特的系统理论去解释人类社会及其进化的
25.帕森斯从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变迁问题
26.帕森斯用“紧”概念解释社会系统部的失调,紧的结果常常会产生偏差行为,这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加以校正。
紧、偏差行为、社会控制的结果自然而然构成系统的变迁
28.帕森斯认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承认并容纳所有新单位
29.帕森斯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30.中间社会的最大特征是语言文字的使用
31.功能主义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并且开始重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从而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然而,帕森斯的理论由于高度抽象概括,被称为华而不实的“论”
第三节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1.默顿语帕森斯共称为功能主义论的“巨子”,但他们的思想风格迥异,帕森斯的理论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统一的“论”,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是在性,倡导“中层理论”。
因此默顿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理论观点已被人们接受
2.默顿的社会学研究已经验性和多样性著称
一、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4.默顿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学理论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它的法论面,尤其以“中层理论”观点
6.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7.默顿主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
这一主有两层基本含义:
第一,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室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第二,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和引导作用。
默顿这一法论观点,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指明了向
二、功能分析式
8.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法,因此默顿从法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9.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
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10.默顿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
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
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
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
“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三、结构分析式
11.默顿始终把社会结构“置于社会学分析的焦点上”,因此它又被称作“结构分析学家”
12.默顿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3.默顿划分了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
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士)
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见表7-2KBP187
14.默顿试图说明,一定的社会行动类型纵欲社会结构相关联
15.默顿的社会结构官对社会学理论有如下的发展:
第一,承认结构总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
第二,重视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认为构成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紧、矛盾和分化是导致其变迁的主要原因。
第三,推动了社会学分析的经验化。
第四,倡导理论的多元化
16.默顿结构分析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见KBP188
四、科学界的规结构
17.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科学的观点和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他开拓了科学社会学者以研究领域,故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18.默的研究属功能主义观点,即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制度,认为科学目标是扩展“被验证了的知识”,对这制度中的成员—科学家来说,行为受“价值”或“规”的调节
本章小结
1.功能主义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
2.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以抽象性著称,默顿的功能主义已经言行著称;帕森斯主建立“论”,而默顿主首先发展“中层理论”
3.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
4.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功能主义的创造人,他建立社会学的一个思路就是借用生物学中的概念和术语;斯宾塞社会理论的核心容就是发展了这种类比,使之系统化;涂尔干强调社会分析中的整体论原则,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的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和必要条件的部分,发展了功能主义;帕森斯使功能主义达到了其最高峰,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即视为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帕森斯提出任社会系统都有四种基本的功能先决条件:
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
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常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功夫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冲突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马克思、韦伯、西美尔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注重阶级冲突和暴力革命,西美尔注重各类型的社会冲突,尤其是比较缓和的冲突。
韦伯是从多维度的社会不平等来说明社会冲突的起源,并且强调了社会流动率,领袖人物和组织同样是社会冲突的关键因素
2.与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不同,米尔斯则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位置
3.米尔斯的冲突论明显地受到了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他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
4.米尔斯借用韦伯的经济、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模式,但米尔斯重视的是权力结构,而非经济和声望
5.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
6.传统的冲突理论的主要特征:
第一,他们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的全面的理论;第二,他们侧重于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社会现象;第三,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
第二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二、达伦多夫的现代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关系
1.达伦多夫从马克思的冲突思想中接受了阶级观点、辩证的观点和阶级斗争必然引起社会变迁的一系列观点
2.达伦多夫队马克斯的社会冲突理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他认为阶级划分的关键因素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根据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达伦多夫用“权威关系”取代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观点是从韦伯的分层标准得到的启发
三、达伦多夫的辩证社会观
3.达伦多夫认为,事实上的社会具有两幅面,一面是它的一致性,另一面是它的冲突性。
达伦多夫的社会观具有辩证的性质,他不仅认为社会有统一的一面,也认为社会有变化的一面,而且尤为重视社会成员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
4.达伦多夫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功能主义的观点由社会学家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而达伦多夫主从功能主义的反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
5.达伦多夫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并不是彻底的否定,而只是强调它的片面性,同时他也阐明自己的冲突论同样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片面的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理论
四、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
6.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任务就是从特定的社会结构推导出冲突来
7.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8.达伦多夫认为,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
一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
9.达伦多夫用“准群体”和“显群体”两个概念来阐述社会冲突的条件。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
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的利益,并组织起来追求这种利益,这是准群体变成了显群体。
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10.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
在现代社会中,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17.从根本上说,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仍然是一个不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抽象吸收,具体否定,抽调了生产资料占有权,又不以财产剥削关系为阶级划分的基础。
达伦多夫反对掩盖冲突,可是他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18.达伦多夫将各种社会冲突的原因一律归结为权威关系,将社会变迁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在理论上是武断的、片面的、有欠谨
第三节科塞的冲突理论
1.科塞探索把冲突论与功能主义相结合,他指出了社会冲突的根源,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冲突的重要类型,充分地证明了社会冲突的功能
二、科塞的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联系
2.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从西美尔的冲突思想出发并加以扩展而形成的,他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冲突如维持和重建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环境的变化上
7.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冬季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冬季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在意识形态下的冲突,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运动客观化,将利益群体转化为意识形态,使冲突得到了加深和强化。
科赛还认为,意识形态下对立的双追求统一目标时,冲突的双可能有了统一的因素,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
五、社会冲突的功能
8.群体冲突的功能:
冲突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若群体成员以全部人格投入冲突且冲突被压制,群体可能解体;若群体成员以部分人格的参与冲突且允冲突的存在,那么冲突能够消除成员对抗的紧状态,从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功能
9.外群体冲突的功能:
a有利于群体部的整合,冲突在松散结构和开放社会中发生,有助于现存的规获得新生,或者推动新规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保证自己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
B助长了各种不同募得的结合和联盟的相互交叉往来,构造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10.安全阀制度:
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力例证。
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11.科塞队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作了格的区分是为了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六、对科塞理论的评价
12.科塞的冲突论是对功能主义的扬弃和补充,从容上看,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社会系统、社会整合、正功能、反功能等等,卡塞都接受下来。
从法论上说,他把理论勾践在这样的假设上:
社会结构依靠自身而生存,社会结构制约着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13.科塞用历史和当代的大量事实证明,社会冲突不仅是社会的普遍想象,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正功能
本章小结
1.社会冲突论发端于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先驱米尔斯,以韦伯的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权力精英论”,对美国当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冲突进行了分析
2.达伦多夫抽象地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韦伯的权威和社会分层理论,构建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对当代西工业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
3.科塞将他的冲突论全面地建立在西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之上,他关于社会安全阀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理论受欧美思想传统、美国社会学的制度化共同影响,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尤其是美国本身的实用主义传统中去,美国社会学的制度化也是符号互动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1.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库利的“镜中我”、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被米德综合成一体的理论体系。
2.米德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保留下来
3.米德从这两个假设出发,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一、心智
4.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5.常规姿态:
当一种姿态在他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它才获得了社会意义
6.米德认为,一个有机体具有有“心智”是指,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油漆是语言)的含义,承担他人角色,并想象性预言可选择的行动案
二、自我
7.自我是指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
8.这种在互动中将自身想象为被评价的客体的能力,是与心智过程紧密相连的
9.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具有三个阶段:
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阶段
三、社会
10.米德认为是由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社会制度与结构
11.在心智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意义与态度,对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12.米德不仅把心智与自我看成是社会维持与延续的决定性因素,也把心智与自我看成是社会动荡不定与不断发生潜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13.米德认为,心智的调试功能和自我的中介性影像能延续社会组织,也能改变社会组织
14.米德认为,社会也能通过心智和自我概念表征那些过程来改变和重新建构,变迁往往是难以预测的,不管是社会变迁还是社会维持,都是通过心智和自我的过程来实现的
15.米德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把所有的互动都看作是由符号这个中介决定的,否定了社会生活的客观作用
第二节布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1.布默着重于互动过程与解释过程,注意意义发展与改变的式
2.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行动充满了解释和意义,布默认为在符号互动中,人们彼此理解姿势,并在理解过程所获得的意义的基础上行动,即:
刺激—解释—反应
三、互动的结构与过程
4.布默强调人类的互动产生于人所处的情境
5.布默关于他结构的独到见解强调两点:
第一,有些社会结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参与了解释过程以及随共同行动而来的意义的过程;第二,他所谓的社会互动不是角色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角色会影响行动,但行动不是角色的产物
6.布默并未否定结构的存在,而是反对过分看重结构性的事物对决定人的行动的重要意义
7.布默人为,唯有符号互动论才有办法来处理这类情绪化或带有敌意关系的情境,情境越是无结构,则符号互动论的分析越是有注意理解这类无结构的情境
8.布默使用了“共同行动”的概念来代替米德的“社会行动”概念
9.布默认为,不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决定人们的行为,而是在人们互动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才得以构造而成
四、社会学研究法论原则
10.理论建构的法:
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一个群体才能获得
11.敏感性概念:
提供了从处能发现某类现象的线索和暗示
12.归纳法:
一般性命题是从观察具体的互动情境中抽象出来的
13.调查法:
探索和检验两种法。
14.定性分析:
符号互动社会学家在研究活动中主要采用定性而非定量分析法,他们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的质的面进行分析,探索和检验都是纯粹的定性分析
15.布默继承和发扬了米德的思想,提出了“符号互动”这一名称,并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他还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研究法。
但是布默过分抛弃了社会结构的概念,这样从个体的符号互动中归纳出来的论断很难用于解释复杂的社会模式,如分层、群体冲突、科层制等问题
16.以布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互动论被称为过程互动论,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的互动论被称为结构互动论,他们都认同社会学理论必须解释互动过程
第三节戈夫曼的拟戏剧理论
1.戈夫曼与布默的法论的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都强调个人部对话的反思着的社会的“我”,都重视符号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作用,都具有主观主义与形式化倾向。
但戈夫曼着重分析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如获得社会效果及其策略
2.戈夫曼理论被称为“拟戏剧”,关于自我表演的思想在戈夫曼的拟戏剧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一、戏剧分析
3.前台倾向于被选择,而不是由演员创造
4.在前台,人所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化了的自我,而在后台,人们所表现的则是自我中的自发的、最本质的那些部分
5.戈夫曼认为,社会学家要观察人是如从后台转变到前台的
6.戈夫曼强调剧组与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无关,而与维持相关的情境定义的互动有关
二、印象管理
7.戈夫曼的拟戏剧互动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即是如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8.理想化表演:
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与标准一致的行动。
所有社会事件与社会行动都有理想化形象的成分
9.神秘化表演:
借助自己与观众之间制造“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个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神秘化是局限于高阶层和高地位者群体
10.补救表演:
对表演不协调的补救措施
11.戈夫曼关注个体在情境中的实际行为,通过对个体在情境中的即刻投入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期望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
本章小结
关注人的主观(自我)因素,强调人即使客体又是主体(即自我的双重性)
1.符号互动论特征注重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人的特殊性,注重个人间的互动过程
重视对实际生活和互动的过程的考察,主从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
过分侧重于个人的、个别的因素,忽视乃至否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作用
从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命题、法论原则以及所从事的经验研究的容和成果看,尚未见到一这一理论为指导研究充实大型的、总体的社会现象取得显著成功的例证
符号互动论强调主观意义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在法论上则重视研究这个人的感觉、直觉,有只相信某种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倾向
3.符号互动论目前只能通过给予研究者在宏观社会情境中分析微观过程的框架和测量工具来为宏观分析提供一种补充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吉登斯在批判、总结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常人法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试图化解“二元对立”的问题
2.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在逻辑结构主要是:
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
第一节“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3.关于社会科学法论、认识论,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这包括两种基本的取向:
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取向
一、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一)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4.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
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
5.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6.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空的、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表是:
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7.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格依据科学法论进行的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理论 主要 流派 观点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