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科学评课评语.docx
- 文档编号:27272439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04KB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科学评课评语.docx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科学评课评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科学评课评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科学评课评语
小学科学评课评语
【篇一: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
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
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尚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篇二:
小学科学评课意见】
科学总体评价
我感觉所有课上都得比较成功,有的课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除了第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课前导入,其他几位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实际生活入手,分别以魔术、谚语、电影、图片方式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第二位教师用一个“可以把白色的花变成红色的花”的魔术引入了新课,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上课积极性;第三位教师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谚语引入了本节新课;第四位教师是以《蜘蛛侠》这一电影引入了新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五位教师是以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图片引入了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所有的这些课中,教师都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四堂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固定那个钩码,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在实验过程中,除了第一位和第四位教师没有用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其他几位教师都出示了学生注意事项,充分题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
的严谨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五节科学课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我个人认为在五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节课中,我感觉教师对整节课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知道说什么的现象,而且也没有课前导入,直接就进入了新课,在开始做试验前,也没有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是直接就给学生改正了过来,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三课中,我感觉上课教师上课太严肃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让本应该活泼的科学课堂有点沉闷;第四节课中,在开始做实验前,教师没有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评课学校:
西张小学
评课教师:
王艳亭
【篇三: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
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第1、2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3、4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了学生。
2、渗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4位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3、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
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比如第一、二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实践操作、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有从问题入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各种感官又动脑,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有学科学的欲望,从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而第三节课,老师还把孩子们的“做”与“玩”结合起来。
在“玩”中学,老师指导,躬下身子,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亲历亲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一个个结论在孩子的游戏中自然产生,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贴,师生没劳累的痕迹;第四节课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生存意识及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地位,扮演着扶人过河的角色,不同程度做到了扶放有效:
实验前的指导,过程中的指导、点拨,看比较到位,有实效。
4、渗透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思想。
四位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眼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好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探究的对象,他们是急于想弄清楚原因,群情投入。
很多老师能够把课堂引向课外,就地取材、摄取身边的材料,为科学课所用,非常好。
比如第一节课,老师能用摩托车上的废镜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5、渗透了开放教学的意识。
4节课在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上,都留给了学生延伸拓展的充裕领地。
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为掌握科学知识而敷衍探究过程。
6、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
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以不同方式进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挖掘孩子们在合作和交流、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火花,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
这些,是老师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花钱费米就能对学生进行投入,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二、新手段达成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维目标恰好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不平衡。
①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看,都比较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指三维目标都包含其中;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情感目标也有明确要求,体现科学学科特点;适宜,指老师们确定的目标大多都能以课本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地体现着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紧紧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绝大多数老师也能尽忙忙碌碌地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的抓住、难点的突破,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从老师们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建构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的辛苦的身影。
无论从知识是能力培养上,匀可以看出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功底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新思路整合教材。
在教材的处理上,知识点都被老师们抓得准、抓得好。
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志向性,甚至有几位老师是直扑重、难点,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处理比较精当,真正做到了“用材料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节课,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细节关系一堂课的成败。
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细节,就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繁琐。
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需要有时间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甚至在验证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这个方面,多数老师做得比较好。
比如第一节课层层递进,逐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三节课,先整体后具体;第四节课由熟悉常见的平面镜到不常见的凹凸面镜,降低了难度。
四、新构思保证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上,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①思路上。
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体,老师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非常明晰的:
一系列教学措施编排组合、衔接过度、详细安排、指导与学生操作等等,老师的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课题,各自有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感。
老师的设计不同,着力点不同,切入点重难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造成了相同的课不同的效果。
有的老师课如润物无声的春风细雨,有的老师课如奔涌激流,有的老师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养成能力;有的老师让学生在信息的摄入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示实验中,对科学产生浓烈的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实用的科学,从而爱科学、用科学,诸如此类,等等。
无不体现老师独运匠心。
②课堂结构:
教学思路是纵向教学脉络,课堂结构则反映教学横向层次和环节,各节课里,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它们之间怎样联系、顺序怎样、时间分配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
纵观这次老师们的课,许多做到了结合合理,有的甚至很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教学密谋也适中。
比如第三节
课老师的课堂结构,就非常清晰。
所以效率也较高。
五、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①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就像我们平时爱举的一个例子:
杀猪怎样杀都可以,但捷径及最好只有一刀进它喉咙才是得法。
②教学方法再好,不更换也会令自己和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生厌恶之心,能够常教常新,是我们在座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好在都不时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③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运用了录音机、摄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音、像世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
①无论年长还是年青的老师,个个如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自然、从容,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对学生包含热情,对课堂激情投入显得师生情感十分的融洽。
有的老师,简单的几名话语,一个眼神,举手投足,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新近,切实地为课堂成功作了铺垫。
②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变换,教学手段怎样丰富,好的板书,能够提纲攀领,艺术性地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老师都注重了板书的作用。
③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老师能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首先是敢说,再是力求说好,最后是有的老师普通话,拿我们课后老师所言“听起来硬是舒服”、温柔、甜美,富有磁性,体现我们教师的评议艺术是有高度的。
④有的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一节课,老师们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而实的准备工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
师主导,生主体的位置也已摆正,一种“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科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这四节课,除了不同程度上地具备以上闪光之处,做到比较到位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瑕疵。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我在这里指出来,希望与各位同仁探讨: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疑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没有创设好情景,硬性的逼学生提问题,失去了产生问题的意义,更没有探究的价值,让探究成了形式。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照着老师的思路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新东西,老师要保留学生意见,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3、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练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比如敲砖门普通话,至少课堂语言、教态应尽量规范,减少随意性及缺陷。
有的课,没用体现教材的作用,有的学生配合老师,为老师服务,而科学课堂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为学生服务的。
4、学科之间一脉贯通的。
我们科学课老师,也有很多东西需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和运用好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保持兴趣。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却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有更高的不竭追求!
说这么多,肯定有诸多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说得不正确的地方。
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2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
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
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
生众:
能。
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
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
师问:
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
学生罔然。
追问:
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
问:
这样来做可以吗?
其中有一位学生说:
可以。
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
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
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
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
还是先少后多?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
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
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
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
如:
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
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
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
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
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再如,师问:
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
学生描述:
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
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
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
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
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
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
老师是否可以设问:
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
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
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
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
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
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作文 小学 科学 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