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docx
- 文档编号:27270436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03KB
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docx
《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加强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北京农学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课程建设与评估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课程建设的再认识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和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活动规律要求的必然,也是一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其实质是遵循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各相关要素的基础建设,其核心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材及教学设备条件等的建设;二是完成知识传授的教学工作状态,如教学文件、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状态等的建设;三是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即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即:
一要有完善、健全的教学物质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起正常的教学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的教学工作状态;三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和尖锐。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四个投入不足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大学的各项工作中,教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
教育部出台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非常正确,也十分及时,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
二、我院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1、领导重视,开展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早在1997年,我校就出台了北京农学院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院发[97]48号),并制定了《北京农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于1998年对全院正在开设的166门必修课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工作,组织课程建设专家按指标体系的要求逐项进行打分、验收,149门课程被确认为合格课程。
在此基础上,确定21门覆盖面较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程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每门课程投入建设经费1万元。
首期重点建设的有机化学、高等数学、会计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学等5门课程,经过2年的重点建设,已于2019年5月通过达标验收,产生北京农学院首批优秀课程。
通过课程建设,带动了师资队伍、教材、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深化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提高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规范了教学文件管理,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严格了考试管理及考教分离等。
2、进行课程整理工作,规范课程建设档案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工作中暴露出我院课程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归属多元化、通用课程学时不统一、课程门数过多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给教学统计和教学计划编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师资配备、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
为了加强课程管理,我院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对全院开设的课程进行整理,规范课程名称、确定归属、统一课程学时、减少课程门数等,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建设材料提出规范要求,要求必修课、选修课均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档案。
其格式为:
一是背景材料,包括课程简介、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简史、课程建设规划;二是师资队伍,包括课程组师资队伍情况表、课程组人员发表论著情况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审核表;三是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基本技能测试标准、教材、参考书、实验指导书、电化教学有关资料、本课程的专业会议资料、兄弟院校有关资料;四是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任务安排、授课计划表、辅导答疑安排、电化教学安排计划、课程学期小结、典型教案、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载、教学研究计划、教学事故记载、学生反映记载;五是考试考核,包括考试考核方法、平时作业、试验报告成绩记载、基本技能测试记载、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记载、试卷分析及总结、历年考题、试题库情况;六是实践教学,包括实验项目卡片、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七是其他资料,包括课程获奖材料、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记载、自评报告、专家组对该课程的课程建设评价结论等。
由于课程建设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通过规范课程建设档案,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整体改进和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3、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要素,是培养模式的硬件和实体部分。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类型、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等。
在传统的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实行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模式,反映的只是学科层次的划分,不是学科发展的规律,更不是人才培养的规律。
人才培养总是先博而后专,先打好功底,才有发展后劲。
未来农业人才,应具有较为坚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对应于链式结构模式,将平台+模块网络型课程结构,作为面向21世纪农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我院确定的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结合2019级本科生实施学分制的要求,本着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突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时期三平台+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平台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课程设置的三个平台是由公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类群、基础教育平台+专业特色及扩展教育平台三个部分构成。
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课程,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五个模块是由公共必修及部分公共选修模块+学科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五个部分构成,与三个平台是相互交叉和渗透。
平台+模块概括起来,其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描述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造教育。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适应专业调整、人才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及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进行系列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将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内容基本一致的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设立大类学科基础课,如园艺专业把原来的果、菜、花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园艺学课程等,各专业均进行了类式的课程内容整合,做到了课程名称、学时、教材相统一,基本上解决了多头课程、重复课程、因人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等问题,建立了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模块,大力加强了选修课建设,大量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
鼓励教师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积极开设面向全院的公共选修课。
学院还通过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及教改立项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现代科技成果固化到教材之中。
4、在整体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组织精品课程的申报根据京教高[2003]201号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精品课程申报工作,按照精品课程应该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标准,从课程建设基础较好的若干门课程中,严格按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农事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申报市级精品课程。
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通过课程建设与评估,尤其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使我们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对某门课程的评估和建设,而应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真正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使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
我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有如下一些体会:
1、精品课程建设应注重统一整体的建设首先,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
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
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其次,精品课程建设范围也不单指高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其他课程,如潜在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等。
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
2、精品课程建设首先是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3、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套)教材的建设。
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
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打破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大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
4、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
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宁少勿多,宁缺勿滥。
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5、精品课程建设要有国际视野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并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把握学科前沿成果,使一些精品课程真正达到国际水准。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
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程教学。
比如,我院申报的《农事学》和《有机化学》二门课程的教师,均承担很多教研与科研课题,他们研究的成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分别获得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他们能够将研究成果固化到教材中去,并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他们的教学可以称为精品教学,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7、规范教学管理,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还重要。
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
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避免政策的不稳定和人员的更替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四、我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路及措施自1997年启动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以来,制定了三年课程建设规划,在规划内完成了若干门优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及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我院正在制定新一轮课程建设三年规划,分别制定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院级优秀课程建设标准,利用三年的时间,对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按照各类课程建设的标准进行评估验收,找出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100门课程,其中30门达到市级精品课程标准,70门课程达到院级优秀课程的水平,其余课程均达到规范标准。
在建设必修课的同时,为完善学分制及选课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模块,大量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
鼓励教师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积极开设面向全院的公共选修课。
因此,要大力加强选修课建设,规范选修课的管理,使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整体的推进,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拟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我院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用现代教育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评估,强化课程管理,按着目标明确、改革创新、师资优化、条件先进、管理严格、教学优秀、质量一流、成果突出的总体要求,分期分批,每期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建设,使我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均达到各类课程所要求的标准。
目前,《北京农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及《北京农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方案》正在出台,准备从下个学期开始启动新一轮课程建设规划。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类课程建设标准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也是检查评估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院十分重视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加符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新一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在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动,制定的优秀课程建设标准既符合学院的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一是有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具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二是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和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质量好的课程教学带头人;三是有一套内容精而新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配套实用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四是有一套符合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完备而规范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五是有一套适合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六是有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试方法和较完善的题库,建立起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制度;七是有一个满足培养计划要求、教学条件好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八是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新教师试讲制、互相听课制、教学检查制等,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九是要有较高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教育部五个一流的标准,从院级优秀课程中筛选具备条件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3、加强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开展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我们将通过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重视对重点课程建设过程的有效监控,不断强化对建设项目、经费和质量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具体措施是:
一是课程建设初期,要求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根据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建设思路、具体措施及经费预算等;二是在项目管理上,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分别确立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进度,遵照课程教学规律对课程的建设实行分类指导,特别注重培植课程特色、优势和传统;三是开展期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推广课程建设经验,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四是在课程评估认定时,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评估,重视评规范、评改革、评效果,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
4、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课程条件建设建设优良课程,条件建设是保证。
一是设立课程建设基金,对每门立项课程将给予1~2万元经费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点加强教学文件、教材、多媒体等软件建设。
同时,学院每年还将拿出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与立项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而且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投入将逐年有较大增加,使课程建设更加深入;二是注重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提升教学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学院将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或聘请外教为教师进行英语培训,逐步开出尽可能多的双语教学课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强 课程 建设 评估 实践 探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