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267303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0.75KB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
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贾:
gǔ做买卖。
穷困:
困厄,窘迫。
公子纠:
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
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
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
(1)考查重点词语。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
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
为:
是。
②三战三走: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走:
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
尝:
曾经。
三:
多次。
逐:
驱逐。
见:
免职。
于:
被。
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
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
“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
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
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
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
“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 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
例:
以石盆养之
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1)C
(2)D
(3)余/游慈湖山中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
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代指曹刿。
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在慈湖山中游玩。
此句中,“余”是主语,“游慈湖山中”是谓语。
主谓之间应该停顿。
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
余/游慈湖山中。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几:
茶几,桌案。
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
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余/游慈湖山中
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⑸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④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粘手则信来矣:
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②瓦溜:
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④黄泥水:
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1)左右,上下
(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3)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
最上面一层大约有五寸厚。
故“许”的意思是左右,上下。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尚:
还是;将:
用。
注意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3)这篇短文首先概括写造白糖的方法,然后再具体介绍造白糖的方法。
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
⑴左右,上下
⑵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⑶逻辑顺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③觥筹交错________
④树林阴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
请联系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4)本文中欧阳修的“乐”和《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的“乐”,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4)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
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解析】【分析】
(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的①名:
取名、命名;
(2)①句中“芳”(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②句中的“从”(跟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快乐)是得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琅琊山”无关。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
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乐。
不同点在本文中“乐”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故答案为:
⑴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⑷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
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 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 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D.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行道之人弗受
B. 然则北通巫峡 康肃忿然曰
C. 感极而悲者矣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 其必曰 其真无马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 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
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 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 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1)C
(2)A
(3)B
(4)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解析】【分析】⑴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项有误,国:
国都,故选C。
⑵A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
B不同,然:
这样/然:
……的样子;
C不同,而:
表承接关系/而:
表转折关系;
D不同,其:
他们/其: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故选A。
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B项有误,迁客骚人“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理念不同。
故选B。
⑷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
以,因为。
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
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句意: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⑷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附参考译文】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6.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道:
引导。
②强:
劝勉。
③庸:
功劳,①说:
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
②师逸而功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1)所以;闲适,轻松
(2)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
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因此,所以。
“逸”,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解题 技巧 超强 练习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