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中学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7266339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07KB
北京市1中学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docx
《北京市1中学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中学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1中学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
北京市20141中学2014年高考专家考前专项语文
高考语文
2014-04-032024
北京市20141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六)
诗歌鉴赏试题的总结性复习
一、古诗阅读鉴赏性的语言:
写什么:
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
修辞方法:
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 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
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
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二、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问题: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雨后池上 刘攽(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②—、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
④此诗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
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
为什么?
⑤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要点:
①肯定定“好”或肯定哪—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答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端居 李商隐(06福建)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题: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2002年高考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答题要点:
①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
②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③点明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题:
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
答案:
拟人表现手法。
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模拟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
好像。
了自:
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1)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韦庄(836——92014),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请简析。
3、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2)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什么?
(2)填空: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3)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①,况是蔡家亲②。
注:
①分:
情分。
②蔡家亲:
即表亲。
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心情。
(2)“雨中黄叶树”在诗中有两个作用,请简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中“柳深青”、“柳絮飞”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这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
你同意他的主张吗?
为什么?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1)首二句赞美庭院的清幽。
“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暗示出什么呢?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结合全诗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三首词,回答问题。
(一)蝶恋花[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蝶恋花[北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青玉案[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有“治学三境说”: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A’此第一境也;‘B’。
此第二境也;‘C’此第三境也。
”
请从以上三首词中分别找出有关词句,以表示这三种境界。
这三句词分别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1)天色已晚。
起细雨
(2)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3、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4、
(1)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思亲呢?
(2)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不具体引出“秋思”的人家,却用发问的口吻,去叩击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就不同的遭遇,抒发各自的情怀,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诗的容量更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人家的疾苦,在此流露出无限同情的爱心。
5、
(1)离散、漂泊。
(2)暮春;哀伤、惆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自己。
6、
(1)前四句:
悲或悲伤;后四句:
喜或欣慰。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
7、
(1)惆怅、伤感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3)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8、“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小儿无忧无虑地剥莲蓬,反映出家庭生活的祥和、幸福,意境深远。
9、
(1)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满枝,而且看到了蜂围蝶舞、万紫千红的春意场面,好不热闹。
(2)拟人手法。
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2014、
(1)花木的丰美。
(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3)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1、清人王国维云: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中学 高考 专家 考前 专项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