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250942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71.13KB
高新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高新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新届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地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雪道是指有坡度的滑雪道,下图是我国截至2014年滑雪道总面积分省统计图(单位:
万平方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浙江省比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雪道面积都要大,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降水、面积、地形、纬度B.面积、纬度、经济、降水
C.面积、纬度、地形、经济D.纬度、面积、经济、地形
2.关于雪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越往北,人工雪滑道比重越大B.越往南,雪道使用的季节越长
C.越往西,雪道分布的海拔越低D.越往东,雪道分布的密度越大
【答案】1.C2.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雪道分布面积的因素。
浙江省的面积比上海大,因此适合雪道分布的面积更大;浙江省的纬度比广东高,冬季气温更低,因此更适合雪道的分布;浙江主要是以地山丘岭为主,江苏平原面积更大,因此从地形上来讲,浙江适合雪道分布的地形条件更优越;浙江经济发达,休闲娱乐的市场更广阔;由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发明的。
下表为二十四节气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1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立冬
11月7~8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3.惊蛰和霜降节气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
A.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B.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提前
C.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错后D.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提前
4.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B.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D.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答案】3.A4.C
【解析】
3.由题中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劳动人民发明的,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
所以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
故答案选A。
4.过了白露后,季节开始进入秋季,冬季风的势力开始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C正确;天气晴朗不一定造成一夜比一夜冷的现象,B错误;我国气温降低主要是亚欧大陆高压影响,A错误;白露以后,降水量逐渐减少,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
(知识拓展)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
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白露时节,晴朗的白昼温度虽然仍旧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但夜晚会降到20多摄氏度,其温差达10多摄氏度。
这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白露以后,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地面散热快,气温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
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进水口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
A.减少引水杂质B.方便引水管自流
C.防止泥沙淤积D.过滤水中污染物...
6.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A.东南丘陵B.河套平原C.黄土高原D.藏北高原
【答案】5.A6.C
【解析】
5.读图可知,引水卧管设计在清水层设计有开启进水口,而在浑水层是封闭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引水杂质。
故答案选A
6.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工程是为了缺水严重的地形起伏比较大的有洪水灾害的山区设计的,最符合条件的是黄土高原。
故答案选C。
古诗云: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祁连山一一一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中,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北、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
如图为祁连山地“阴阳脸”图片,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地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
C.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
D.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8.造成祁连山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A.“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B.“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C.“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D.“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答案】7.D8.A
【解析】
7.古诗描述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该地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属内流河;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D正确。
8.图中“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A正确;“阴脸”为阳坡,光照充足;坡度陡缓与阴坡、阳坡无关;阳坡是草地、阴脸是森林,阳坡并不比阴坡降水丰富。
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温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
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充分利用海陆风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10.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路线飞行距离更近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11.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
00—15:
00,并常常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D.上升气流显著
【答案】9.C10.B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鸟类迁徙,通过鸟类的活动,考察沿途地区的地理知识,做题时要注意有利于鸟类飞行的条件。
9.材料中信息“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再结合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所以选择C项。
10.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因此选择B项。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那曲地区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地表84%是草地,高嵩草、矮嵩草、紫花针茅是牦牛主要的饲用植物。
牦牛四肢粗健,皮毛厚实,心肺发达,耐饥渴,是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之一,每年10月是牦牛适宜屠宰期。
早年牦牛主要作为役用(耕作、运输),近十多年来,随着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绒衫、牦牛工艺品等上百种产品生产加工,牦牛产业在那曲地区快速兴起。
左图是那曲地区示意图,右图是那曲地区三种牧草生物量年内变化图。
(1)分析牦牛成为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简述牦牛适宜在每年10月屠宰的理由。
(3)分析牦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当地有企业计划大幅扩大牦牛产业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专家对此提出质疑。
试为专家的质疑提出依据。
【答案】
(1)牦牛四肢粗健,适应当地高原丘陵地形;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心肺发达,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耐饥渴,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
(2)每年5~10月份,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体重增加;10月份后,牧草减少,牦牛体重下降,所以10月份是牦牛最为肥壮的月份,适宜屠宰。
(3)青藏铁路开通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市场规模扩大;牦牛放牧规模扩大;牦牛加工能力增强、产业链延长(或产品种类增多、用途广泛,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4)那曲地区高寒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小;大幅扩大牦牛放牧规模会导致草地退(沙)化,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或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大规模加工过程中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解析】试题分析:
(1)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是突出的环境特征。
结合材料分析,牦牛四肢粗健,善于爬坡,适应当地高原丘陵地形。
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
心肺发达,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
牦牛耐饥渴能力强,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高原上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
(2)准备屠宰的牲畜,最好是长的肥壮。
每年5~10月份,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体重增加。
10月份后,牧草减少,牦牛体重下降,所以10月份是牦牛最为肥壮的月份,适宜屠宰。
(3)青藏铁路开通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牦牛产品销售市场规模扩大。
由于市场需求增加,牦牛放牧规模扩大。
牦牛加工能力增强、产业链延长,产品种类增多、用途广泛,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4)那曲地区高寒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大幅扩大牦牛放牧规模会导致草地退、沙化,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
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大规模加工过程中,可能加剧环境污染。
考点: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牧业发展的条件,牦牛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
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000万年的历史,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3500多种多肉植物,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其中1000多种是这里独有的。
下图为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角度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3)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
【答案】
(1)该地维度较低,且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多雾。
(2)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气候适宜、种植面积大,产业大;多肉植物种类多、种类独特,国际市场广;当地劳动力丰富廉价,生产成本低;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运输便利;农产品保鲜盒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远距离出口提供条件。
【解析】本题以纳马夸兰南部地区多肉植物的生长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影响农业出口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
(1)读材料可知,“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
”可推测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气温高、降水量少、干湿季明显、露水多、多雾。
从纳马夸兰所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来看,该地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多雾,有利于多肉植物生长。
(2)此问要注意审题清楚,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抓住关键词“多肉植物众多”,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000万年的历史,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
(3)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居世界前列的原因需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再结合具体情况,从纳马夸兰的气候、种植面积、多肉植物种类、市场、劳动力、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具体分析。
点睛:
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基础:
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劳动力:
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之一,没有充足劳动力就不会有集约和发达的农业,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未发展到全部机械化,例如,水稻种植业,旱作谷物农业等,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地价:
地价水平也决定着该地区的使用与价值,如果地租过高,就不会有人考虑在此种地,发展大规模的农业。
14.“高铁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选择。
清明前后,贵州各地繁花似锦,粤港澳等地游客纷纷乘坐贵广高铁入黔赏花。
2016年3月25日,香港某旅行社带领1421名游客抵达贵阳北站,通过“高铁赏花”寻找“中国最美的春天”。
据贵阳火车站不完全统计,2016年3月初至4月初,超过1.5万名来自粤港澳等地的游客来黔踏青赏花。
分析粤港澳游客乘坐贵广高铁入黔赏花的原因,并为当地发展“高铁旅游”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原因:
贵州原生态山水景观丰富,花海连片,吸引力大;粤港澳经济发达,游客出游愿望强,客源市场广阔;贵广高铁大大缩短了粤黔间的时空距离,快捷舒适,交通便利。
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接待条件;加强培训及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景区的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解析】试题分析:
从旅游资源特点分析,贵州原生态山水景观丰富,花海连片,吸引力大。
从客源角度分析,粤港澳经济发达,游客出游愿望强,与贵州距离较近,贵州客源市场广阔。
贵广高铁大大缩短了粤黔间的时空距离,快捷舒适,交通便利。
要发展“高铁旅游”,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接待条件。
加强培训及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景区的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考点: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措施。
15.【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电子垃圾指废弃不用的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
下图为1吨电子垃圾电子板的物质构成示意图。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子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
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简单的手工拆卸,利用酸洗等方法提取重金属,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料露天堆放或焚烧、填埋处理的现象。
分析材料中叙述的对电子垃圾的处理方式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影响:
电子垃圾及废料产生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重金属随废液下渗到地下,进入地下水和河流,造成水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废料堆放带来土壤污染;废料燃烧污染大气;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措施:
科学分类回收;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废液达标排放,不达标禁止排放;严禁露天堆放、直接焚烧或填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子垃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
电子垃圾及其废弃物必然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土地,电子产品多含有重金属,填埋、堆放雨水淋洗,随废液下渗到地下,进入地下水和河流,造成水污染,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废料堆放还会带来土壤污染,燃烧废料污染大气,给居民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电子产品废弃物处理要科学分类回收,对零部件或原料进行专业化处理,实行废液达标排放,禁止不达标排放,严禁露天堆放、直接焚烧或填埋。
点睛:
电子垃圾的成分复杂,不少家电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半数以上的材料对人体有害,有一些甚至是剧毒的。
比如,一台电脑有700多个元件,其中有一半元件含有汞、砷、铬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等电子产品也都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中含有碳粉等。
电子垃圾被填埋或者焚烧时,其中的重金属渗人土壤,进入河流和地下水,将会造成当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的居民及其它的生物造成损伤;有机物经过焚烧,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剧毒的二恶英、呋喃、多氯联苯类等致癌物质,对自然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铅会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肾脏,影响幼儿大脑的发育。
铬化物会破坏人体的DNA,引致哮喘等疾病。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会转变为甲基汞,进入人的大脑后破坏神经系统,重则致人死亡。
遗弃后的空调和制冷设备中的氟利昂排放到大气中后将会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增加人类皮肤癌的发生几率。
溴系阻燃剂和含氯塑料低水平的填埋或不适当的燃烧和再生将会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新届高三 地理 下学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