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7239499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5.90KB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各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
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
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
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
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是“笔算”这一内容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及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和格式;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
42÷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笔算算理从而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例2:
52÷2=主要是要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分”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将动态的分小棒的操作与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的意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如:
在教学例1时,我通过请学生上台分小棒,不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数位对齐的道理及竖式计算过程中“除、乘、减”每一步的意义。
再如:
在教学例2时,我再次请学生上台分小棒,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5捆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以后,还多的1捆要把它拆开变成10个一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再继续分,刚好每边还可以分6根。
多好的想法啊!
多么有价值的操作啊!
这一操作过程让我轻松的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为什么十位余下的1个十要和后面个位落下来的2一起除的道理。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本节课我利用小棒操作不仅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适当的动手操作可以让自己豁然开朗。
《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复杂之处在于:
一是,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二是,试商的难度增加了,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本节课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通过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的情境不仅让学生复习238÷6估算的结果,同时还要掌握其笔算的方法。
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在做一做中还出现了“商是三位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又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重点教学完238÷6的笔算方法后,还增加了一个变式题——“假如他们一共有678张照片,咱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又通过对比两道笔算试题发现判断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的方法。
由于我增加了这两个教学环节,所以学生不仅能迅速判断出一位数除三位数商的位数,而且还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过程一样,只是试商存在区别。
本节课之所以增加“试商”的练习,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判断商是几位数”其实也是检查自己笔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然后再运用它进行计算,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及0占位的知识,为后面新知的复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例5时,我采取让学生自己看图讲故事,从而引出0÷3=0,进一步发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在次基础上我又出了一个5÷0=,学生思考片刻后发现根本找不出这个数,因为没有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5。
所以学生再次将刚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完善。
对于例6的教学,我则采取的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请两名学生就自己的算法进行讲解,再让其他学生对他们的两种不同算法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更优化。
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分层设计,首先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然后是判断改错、最后是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题的设计不仅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更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的准备。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但商的中间或末尾却有0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商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在那一位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也采取的是先让学生试算,再在比较中发现简便算法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讲解计算过程时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不够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
即:
先让学生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中发现其中的奥秘。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如何会出现0的关系更明确了。
第三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横向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
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获的一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特级教师郭老师的听课和指导。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较以往比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为什么要用折线表示。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
首先请学生思考:
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生1说:
“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仔细深思。
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
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
生2说:
“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
”大家停下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
生3说:
“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
这样画起来方便。
”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
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
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生:
130以上。
师:
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生:
138——143之间。
师:
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生:
不需要。
师:
那你觉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生:
放到一起。
师:
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
师:
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生:
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
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
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
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
郭老师提出:
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虽然今天郭老师指导的是一节常规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
他的指导让我明白:
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新教材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应用于实际。
基于这一点,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妈妈给两个孩子不公平的分铅笔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分东西要公平,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即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在第二个层次如何得到“平均数”,我则采取让学生自己在分铅笔的过程中发现“移多补少”和“先求总数,再重新平均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从课堂效果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这两种方法。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就选取学生熟悉的各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进行教学。
教学时不仅让他们理解“平均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让他们体会到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再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已知三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及其中两门学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出剩下一门学科的分数。
因为这个例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单元、年、月、日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
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
例如:
“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
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
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
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
另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24时记时法的实际用处。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因此, 我一开始就根据自己从丽水市回到缙云县的2个时刻,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抛出问题,到底这里用了多少时间呢?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
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5面的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
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年月日》教学反思
《年月日》主要介绍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联系;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判别平年、闰年的方法;每季度所包含的月份等知识。
本节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围绕教学重点“讲清时间单位年、月、日等知识”,记住各月,平年、闰年及各季度天数,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
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
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
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记忆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
我让他们观察1997年到2008年的二月的天数,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年份的2月是29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哪些年份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又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再算一算1900年是什么年,2月是几天,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
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对数学实践活动课了解的不够,选这一节做为此次活动交流课的内容。
越备课越发现活动课很难上。
对于如何把数学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融合、学生的组织、制作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是否理解掌握并制作出正确富有创意的年历。
在课前这些都是我当心的内容。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当心的,那就是时间我怕一节课来不及。
孩子们喜欢上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也希望在开放、情境试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快乐地学数学。
我设计了“年历制作梦工厂”聘请学生做为设计员这样的情境。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制作年历。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也结合美术剪纸等学科,实现课堂上多位一体。
活动目标基本达到,活动重点也较为突出。
课上我注意用鼓励的话去激励这节课中发挥好的学生或小组,当然这种鼓励是实事求是的,让学生觉得自己因了不起的本事得以体现才得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暂时的满足,让他们产生下次更需要团结、合作的动力。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遗憾是时间的把握始终有点紧,有的环节仓促了些,我也一直在思考教案中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让时间合理安排。
对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小组的作品时,我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过分注重学生的创意而忽略了学生的年历是否制作正确。
其实在这里我应该把重点放在检查每个月天数,特别是二月天数是否做对上。
《平年、闰年》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这样教学,学生才会放飞思维,张扬个性。
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背景,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但是在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以在后面的判断平年和闰年这个环节讲得比较快,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性练习,深化新知,导致有些学生吃而不清,这是本节课留我的遗憾。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认真反思,争取在不断胡反思中,走出疑惑,在不断的挫折中完善自我。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口算。
由于学生有前面口算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因此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自学。
即: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口算方法——“将相乘的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进行相乘,再在后面添上两个因数共有的0”或“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计算”,最后进行交流。
今天课堂上充分显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上我还充分发挥“一帮一”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就解决了问题。
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证明,像这样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
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
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所以学生对于学习笔算乘法并不陌生。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三年级 下册 数学 单元 课时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