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27232861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6.50KB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docx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走近大师
师:
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共同读一首诗,唐朝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大屏幕显示,生齐读)
生:
我知道,“推敲”的故事说的就是第四句。
师:
能具体说说吗?
生:
好像贾岛拿不准到底是用“推”还是“敲”,最后是韩愈给定下来用“敲”字。
师:
这首诗大家能读明白吗?
生:
应该是贾岛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没有遇到。
生:
前两句是写李凝住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三四句有些不明白,怎么多了个和尚?
师:
“僧”就是贾岛自己,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来还俗。
他在诗中常称自己为僧。
生:
那就应该是贾岛敲李凝家的门。
李凝不在,他就往回走,五六句应该是他回来路上所见的景色,最后两句是说这么幽静的地方自己还会再来的。
师:
说得不错。
后人评价贾岛的诗是“有句无篇”,意思是他的很多诗往往在个别句子甚至个别词语上下功夫雕琢,局部太突出了,整首诗反倒被人忽略了。
像这首诗,据说贾岛骑着一头瘦驴,脑子里想的全是“推”和“敲”,“苦吟”嘛,精神太集中,结果冲撞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推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过程。
下面大家打开书,翻到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光潜?
生:
朱光潜是一位美学大师,《谈美书简》是他的代表作。
师:
你读过《谈美书简》吗?
生:
没有。
我这本书的后面说这是高中生应该读的一本书。
(生笑)
师:
大家不要笑。
能主动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谈美书简》将作为同学们的寒假课外阅读作业。
还有谁了解这位美学大师的更多情况?
生:
您前两天曾给我们说过朱光潜的一句名言,叫什么“出世”和“入世”的。
(生笑)
师:
哇!
你还能有印象。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快记下来。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
应该是摒弃名利之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师:
很好。
这句话也应该成为当今世人的处世准则。
现如今很多人的功利之心太切,他们心浮气躁,缺少踏实做事的精神。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为了理想,我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
(生笑)朱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一生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严谨认真。
请大家查字典,解释“咬文嚼字”。
生: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
这不是个好词儿,贬义。
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拿起笔,快速读课文,看一看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划出相关内容。
(生读5分钟)
二、信息梳理再次“推敲”
师:
哪个同学先来?
生: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
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
你来。
生:
(看书)“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
无论是阅读和写作都应该向这个方向。
那么,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操作呢?
生:
“一字师”的故事。
生:
炼字。
生:
举了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例子。
师:
怎么改的?
生: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师:
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
(生读)
生:
好像改后的句子更痛快了。
师:
感情更强烈。
其实这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个同学假如就是你吧,你惹父亲生气了,你父亲要赶你出去,他是怎么说的?
生:
什么也不说。
(生笑)
生:
你这个混小子!
(生笑)
生:
滚出去!
我不想看到你!
(生笑)
师:
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语言形式是不同的。
只要注意观察,细细推敲,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需准确的语言。
其实这个例子说的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语气句式的选择。
炼字嘛,朱先生举了“推敲”的例子。
太巧了!
朱先生是怎样对“推敲”进行推敲的?
大家读了有什么想法?
生:
原先一直以为用“敲”比“推”好,现在知道了用“推”也可以。
生:
有的地方我不太懂,“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我不太明白。
师:
读诗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之间的空白加以填充。
生:
我有些明白了,贾岛是走动的。
师:
对,诗歌中的“我”有时是定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
一行白鹭上青天。
)有时是移动的,如这首诗。
说下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 教学 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