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7229641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0.21KB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
单元教学分析
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课时数
10
教学时间
月日至月日
教
学
目
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
5、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重
点
难
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教
学
措
施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题
26、三峡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重点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导入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曾说:
“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
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
”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作者、作品介绍
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课后第二题
学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积累文学
常识
自读课文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2、分文段讨论,讨论时疏通同一个文段的小组必须发表意见,其他小组要作评判,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6.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
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听读课文
翻译课文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板
书
设
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势 雄伟绵延 雄壮美
夏:
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春冬:
水、树、山 秀丽奇绝 清幽美
秋:
林、涧、猿 凄清悲凉 凄婉美
教
学
反
思
课题
26、三峡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重点
正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理清思路
1、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明确:
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三峡的景象。
2、根据写作思路,分组朗读,并思考:
三峡总的特点和死四季不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幻灯片三)
总:
山势——连绵陡峭
分:
夏季——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季——凄清悲凉
二、写法探究
1、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写作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请举例说明。
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分组朗读
并思考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2.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的写景,而是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做到情景交融。
本文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三、比较欣赏 :
(1)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2) 陆游曾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
“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
在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四、课堂小结: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非浅。
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对比阅读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聆听总结
板
书
设
计
三峡
郦道元
总:
山 势 雄伟绵延 雄壮美
夏:
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分:
春冬:
水、树、山 秀丽奇绝 清悠美
秋:
林、涧、猿 凄清悲凉 凄婉美
教
学
反
思
课时教案
课题
27、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
3.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达观的心态。
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
方法
朗读法、情景演绎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导入新课:
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
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
1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聆听感受
学生交流收
集到的资料
齐读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记忆教师总结的文学常识
学生听读课文,欣赏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1、提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可以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视情况总结
六、布置作业 :
(1)默写课文。
(2)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齐读课文
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27、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
3.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达观的心态。
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 :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评价。
。
三、小组讨论,以各种方式(如:
小品、诗歌、散文等)演绎课文内容。
五、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聆听欣赏
听读课文
一位同学读,
大家评价
演绎课文内容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探讨
总结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28、观潮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四、小结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
资料,认真
研读,充分
交流。
板
书
设
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
学
反
思
课题
28、观潮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句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
听!
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
)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
1、学生自由说
2、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
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3)教师:
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4)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远—近)
二、小结
三、作业
自主积累:
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学习第二段,体会:
平静、人山人海
讨论明确
聆听总结
板
书
设
计
观潮
教
学
反
思
课时教案
课题
29、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
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品读赏析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
齐读作者介绍
积累文学常识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三、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6.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四、品读赏析
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2、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3、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5、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五、写法探究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听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组内讨论交流,全班集中质疑、答难。
概括文章中心内容
讨论,交流
找出描写雪景的文字并齐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3、提问: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六、课堂小结 :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
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齐读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
聆听总结
板书
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记叙“大雪三日…”肃杀,空寂
∕“雾凇沆砀…”\大阔远,雅洁
雪景白描
\“湖上影子…”∕小人生渺茫
痴情孤高情怀故国之思
教学
反思
课题
怎样搜集资料
课型
综合性学习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在搜集资料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筛选资料,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2、根据资料,了解中秋节、三峡、电脑的有关信息。
3、分组去搜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资料,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1、学会使用三种常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2、了解“中秋节”、“三峡”、“电脑”资料中的有关信息。
难点
分组搜集资料
教学
方法
讲述法、实践法、展示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一、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全班同学分成“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小组,每个组选好组长。
2、教师指导各小组设计提纲,各小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准备工具。
活动过程:
一、展示活动成果。
把本组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可利用实物、投影、电脑等手段)。
二、由小组长介绍活动概况:
介绍本组成员情况、活动地点、选定的主题、使用的方法。
课前准备提纲,搜集资料
把本组搜集到的资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三、介绍使用方法:
较详细的介绍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每组一人)
四、讲述一个在活动中的细节。
(每组一人)
五、分享一点体会:
说说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六、总结
教师视情况总结
六、写作训练(作业)
以本次活动为话题作文
介绍搜集方法
分享活动过程中的体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30、诗四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理解能力。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
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理解能力。
难点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
方法
朗读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
第一课时
(一)、教学《归田园居》: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注音:
荒秽草木长
2、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3、学生尝试翻译古诗。
4、教师纠正翻译古诗。
5、分析思想感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二)、教学《使至塞上》:
1.介绍写作背景:
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注音:
燕山逢候骑
3、学生尝试翻译古诗。
4、教师纠正翻译古诗。
5、分析思想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
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
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4、朗读背诵。
5、作业布置:
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朗读古诗
探究
作者
思想
感情
了解
创作
背景
翻译古诗
探究
作者
思想
感情
课时教案
板
书
设
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兴:
起秽:
田间杂草前四句:
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
扛着长:
茂盛后四句:
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
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使至塞上》:
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教
学
反
思
课题
30、诗四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背诵并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教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