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7228273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2MB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1.绪论
(1)了解农作物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
农作物:
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农作物生产技术:
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2)理解农作物的两种分类方法。
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
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
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耕作制度
(1)了解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农作物布局:
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是需求原则;二是生态适应性原则;三是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农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是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二是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三是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四是确定农作物配置;五是进行可性鉴定;六是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2)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和目的;
土壤耕作:
是利用农机具的机械力量来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的技术措施。
土壤耕作
(1)为农作物播种和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
(2)调节土壤水分,保证旱时能蓄水、保墒,湿时可散墒。
(3)消灭作物残茬,翻埋肥料,加速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与循环。
(4)消灭病虫害及防除杂草。
(5)避免养分在土壤的还原过程中损失,促进养分的合理流动。
(3)了解少耕和免耕的概念及优缺点;
少耕:
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
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指农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及农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理解复种的概念、条件和复种的农业技术;
复种:
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有接茬复种、移栽复种、套作复种和再生复种4种形式。
实现复种的条件:
一是热量条件;二是水分条件;三是地力与肥料条件;四是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五是经济效益大小。
复种的技术:
一是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及品种;二是套作与育苗移栽;三是适时播种、早发早熟。
(5)理解间作、套做的概念和作用;
间作:
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
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
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1)增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
(2)增效合理的间套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农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达到稳产保收;
(4)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
(6)理解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3)平整地面;(4)压紧土壤;(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7)理解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类型及应用;
1.基本耕作技术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和圆盘犁。
作用在于翻土、松土、碎土。
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区。
一般大田耕翻深度,以旱地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宜。
(2)深松耕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此法分层松耕,不乱上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盐碱、白浆土地区。
(3)旋耕使用旋耕机进行。
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
水田、旱田都可使用。
旋耕深度一般在10—12cm,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与翻耕轮换应用。
2.表土耕作技术
表土耕作也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的耕作措施,旨在改善0—10cm表土状况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技术。
(1)耙地耙地是指翻耕后,播种前或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一般5cm深。
(2)耱地耱地也叫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起到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3)镇压镇压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
作用深度3—4cm。
(4)作畦作畦于播种前进行,作用是便于田间灌溉和防渍排涝。
(5)起垄起垄是垄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50—70cm。
(6)中耕中耕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
中耕时间要掌握一个“早”字;一般农作物的幼苗期中耕要浅,中期要深,行距宽、要培土的中耕要深。
(8)掌握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一)选配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如下三条原则。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农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农作物的田间结构。
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宽等。
1、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农作物间的距离。
农作物左右间的距离称行距,前后间的距离称株距。
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间作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农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
2、幅宽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如图1-2。
3、间距间距是相邻两种农作物间的距离,是间套作物边行争夺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
具体确定时,可根据两种农作物单作时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图1-2农作物幅宽、间距、带宽示意
4、带宽带宽是间套作各种农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包括了间距和幅宽。
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
带宽的调整取决于农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农机具。
(5)早熟早收。
三、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一)主要间作类型
1、玉米大豆间作
2、玉米甘薯间作
3、棉瓜间作
4、果、粮、菜间作
(二)主要套作类型
1、小麦玉米套作
2、小麦春棉套作目前推广的主要有三一式、三二式、四二式及六二式。
图1-3三二式小麦春棉套作示意图(cm)
3、小麦花生套作
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有哪些?
答:
(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进早发;
(2)加强水肥管理,适当增加施肥量,合理施肥;(3)化学调控技术;(4)及时防治病虫害;(5)早熟早收。
(9)掌握轮作、连作的概念和轮作的作用;
1、轮作:
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2、连作:
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也称为连作。
轮作有什么作用?
答:
(1)减轻农作物病虫为害;
(2)充分利用土壤养分;(3)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轮作有哪些类型?
答:
北方地区的主要轮作类型有以下几种:
(1)一年一熟轮作;
(2)粮经作物复种轮作;(3)水旱轮作;(4)绿肥轮作。
(10)掌握连作的危害与防治技术;
连作的危害是:
(1)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物质增加;
(2)土壤物理结构破坏;
(3)生物结构的破坏。
(二)连作的技术
1、选择耐连作的农作物和品种根据农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三种类型:
⑴忌连作的农作物⑵耐短期连作的农作物⑶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
2、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忌连作和耐连作的作物主要有哪些?
答:
忌连作的农作物有大豆、豌豆、蚕豆、花生、烟草、西瓜、甜菜、亚麻、黄麻、红麻、向日葵。
耐短期连作的农作物有豆科绿肥、薯类作物。
耐长期连作的农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棉花。
3.小麦生产技术
(1)了解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产量构成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产量来源;
(一)小麦产量的形成因素
小麦产量分为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是收获的对象。
小麦经济产量的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
每667m2理论产量=667m2穗数x每穗粒数x粒重(g)/1000
(二)小麦产量形成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每667m2穗数、每穗粒数的多少及千粒重高低的形成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在小麦一生中,从出苗到返青是形成小麦根、叶、蘖的主要时期,对成穗数有决定性影响。
从起身、拔节到抽穗,既长根、茎、叶,又长穗子,对每穗粒数产生一定影响。
抽穗以后,小麦的生长中心转向生殖生长,这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三)产量的来源
小麦产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产物,这是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
(2)了解小麦适期播种的意义和确定播种期的方法;
1、适期播种的作用小麦播期是否适时,对培育冬前壮苗与获取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麦适时播种,能充分利用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小麦出苗、分蘖正常发生,根系发达,群体指标适宜,个体生长良好,且制造积累养分多,抗寒力强,从而形成冬前壮苗安全越冬,春季穗多穗大,为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适宜播期的确定目前确定适宜播期的方法有两种:
(l)气温法。
一般认为,冬性品种16~18℃,半冬性品种13~15℃,春性品种以平均气温稳定在12~14℃时播种为宜。
(2)积温法。
即以积温为指标。
根据当地常年气温资料,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之日开始(即连续5天平均气温降至3℃以下的第1天),往前累加日均温,当活动积温达到500~600℃时为最佳播期,其前后5天内为播种期。
(3)理解小麦的一生、生育期、生育时期、生育阶段的概念和十二个生育时期的划分标准;
一、小麦的一生
小麦的一生是指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
(一)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的生育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小麦生育期的长短,常随品种特性、生态条件与播期早晚而变化。
(二)小麦的生育时期
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不同的生育时期。
各生育时期划分的标准如下:
表2-1冬小麦生育时期划分及标准
时期
标准
出苗期
50%以上幼苗第1片真叶伸出胚芽鞘1.5~2.0cm的日期
三叶期
50%以上主茎第3片叶伸出1cm的日期
分蘖期
50%以上植株第1个分蘖从主茎叶腋里伸出1~2cm的日期
越冬期
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麦苗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
返青期
春季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叶色由灰绿转为青绿的日期
起身期
植物由匍匐转向直立,主茎第1节开始伸长的日期
拔节期
50%以上植株主茎第1节离开地面1.5~2.0cm的日期
挑旗期
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抽穗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
开花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
灌浆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80%,从子粒中可挤出汁液的日期
成熟期
50%以上植株的子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在小麦一生中,必须通过几个内部质变阶段,才能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周期。
这些内部的质变阶段,称为阶段发育。
小麦的阶段发育包括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
1、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发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使结实器官抽穗结实,这段低温影响时期叫小麦的春化阶段。
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温度,所以这个阶段又称感温阶段。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要求低温的程度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小麦品种分为3个类型(表2-2)。
表2-2小麦冬性强弱类型比较
类型
温度
时间
特征
冬性品种
0~3℃
35天以上
苗期匍匐,耐寒性强,对温度反应敏感
半冬性品种
0~7℃
15~35天
苗期半匍匐,耐寒性较强,对温度反应中等
春性品种
0~12℃
5~15天
苗期直立,耐寒性差,对温度反应不敏感
2、光照阶段小麦是长日照农作物,要通过光照阶段,必须经过一定天数的长日照,才能完成内部的质变过程而抽穗结实。
小麦这段长日照的影响时间,叫做光照阶段,小麦通过光照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日照的长短,所以这个阶段又称感光阶段。
根据小麦光照阶段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将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表2-3)。
表2-3小麦对日照长短的反应类型比较
类型
光照时间
持续天数
对应关系
反应敏感型
每日12小时以上
30~40天
冬性品种
反应中等型
每日12小时
24天
半冬性品种
反应迟钝型
每日8~12小时
16天
春性品种
(4)理解小麦的春化阶段、光照阶段及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春化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使结实器官抽穗结实,这段低温影响时期叫小麦的春化阶段。
光照阶段:
小麦是长日照农作物,要通过光照阶段,必须经过一定天数的长日照,才能完成内部的质变过程而抽穗结实。
小麦这段长日照的影响时间,叫做光照阶段
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种;二是确定适宜播期和播量;三是肥水管
(5)理解小麦播前整地、施肥、造墒与种子处理技术。
(二)播前整地
整地标准可概括为“耕层深厚、土碎地平、松紧适度、上虚下实”16字标准。
播前的田地分为:
1.早秋茬地2.棉茬地3.晒旱地4.稻茬地
(三)播前施肥
小麦施肥应以底肥、农家肥为主,追肥、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
1.底肥的施用底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80%。
2.种肥的施用种肥应以氮肥为主,碳酸氢铵吸湿性强,不宜与种子混播,尿素含有缩二尿,作种肥时应控制用量,每667㎡以l.5~2.5kg为宜,最好单独施入播种沟中。
硫酸铵作种肥较为安全,每667㎡以5kg用量为宜。
硝酸铵也可作种肥,其用量和注意事项与硫酸铵相近。
(四)播前灌水
小麦播种时,土壤耕层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
浇灌底墒水通常有4种方式,即送老水、茬水、塌墒水、蒙头水。
(五)种子处理与发芽试验
1、种子处理:
一般有晒种、药剂拌种和催芽三种形式。
2、小麦播前发芽试验:
一般方法是随机数出100粒小麦种子,均匀摆放在垫有吸水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水湿润滤纸,盖好种子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发芽温度25℃左右。
第5天计算发芽势,7天时计算发芽率。
良种的发芽率应达85%以上,若低于85%,则不能作种用。
要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应注意:
(1)播深适宜种子播种深度以3~4cm左右为宜。
(2)下子均匀可采用播种机或机播耧进行播种,也可采用重耧播种的方法。
(3)播后镇压。
(6)理解冬小麦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长为主。
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
中期的生育特点第一,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在此期已全部形成,长出全部茎生叶,分蘖由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
第二,进入营养器官与结实器官并盛期,生长中心由叶、蘖等营养器官转入以茎、穗为主,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第三,生长变化大,速度快,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反应也很敏感。
后期的生育特点小麦生长后期营养生长结束,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生长中心集中地体现到子粒上。
小麦子粒中的营养物质,有2/3以上来源于后期的光合产物。
(7)掌握小麦适宜播种量和适宜播种方法的确定方法;
小麦的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决定了小麦的合理密植问题。
1、播种量的确定常采用“四定”法。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种量。
高水肥麦田一般每667m2播种量是:
冬性、半冬性品种应掌握在4~6kg,春性品种为7~8kg。
2、播种方式的确定目前,小麦播种方式主要采用条播法,一般单产在250kg以下的麦田,行距以16~20cm为宜;单产250~350kg的麦田,行距以20~23cm为宜;单产400kg以上的麦田,行距以23~25cm为宜。
(8)掌握影响小麦生育后期灌浆及粒重的主要因素;
影响小麦灌浆及粒重的主要因素如下所述。
小麦子粒灌浆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0~22℃,超过25℃叶片易早衰,灌浆过程缩短,千粒重下降。
充足的光照条件,光合产物多,利于增加粒重。
灌浆期要求土壤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5%左右。
若低于50%,灌浆期持续的时间短,粒重轻;超过85%,易造成贪青晚熟和病害加重,同样降低粒重。
其中干热风是小麦后期灌浆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9)掌握冬小麦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主攻目标及主要管理措施;
前期的主攻目标:
一是全苗、匀苗;二是冬前要促根增蘖,实现冬前壮苗;三是安全越冬。
前期的管理技术
(一)查苗补种、疏苗补栽
麦苗出土以后,要及早检查,如有缺苗断垄10cm以上的,均应在2叶期前浸种催芽,及时补种。
对零星缺苗地段,可在3叶期以后取密补缺,进行移栽。
栽苗时应采用同一品种,补栽要做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栽后浇水,以利成活。
(二)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对地力、墒情不足或播种偏晚而形成的弱苗,应抓住冬前温度较高,有利分蘖的时期,于分蘖始期追肥浇水,促弱转壮,一般每667m2施纯氮3~4kg,做到随施肥,随浇水,及时松土,高肥田可不追肥。
(三)适时冬灌
冬灌必须适时适量,冬灌时间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浇完为好。
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大,但要灌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内为宜。
对无分蘖或分蘖过少的麦田,可以不灌,以免造成冻害。
(四)中耕与镇压
冬前小麦根系较浅,中耕不宜过深。
对生长过旺的麦田除控制水肥外,当小麦冬前群体达预期的长相指标时,可深锄断根,抑制旺长。
特别是在浇水后必须及时中耕,破除板结,防止裂缝。
旺长麦苗冬季镇压,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冬季镇压在分蘖后到土壤结冻前的晴天中午前后进行。
土壤过湿时不宜镇压,以免造成板结。
盐碱地也不宜镇压,否则,会引起返碱。
(五)严禁放牧啃青
放牧啃青会大量减少绿叶面积,严重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影响分蘖,造成减产。
那种“畜嘴有粪,越啃越嫩”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六)防治病虫草害
1、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和地上部的蚜虫。
2、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
中期的主攻目标
秆壮不倒,穗大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中期的管理技术
(一)诊断苗情,分类管理
春季麦苗返青后,要及时诊断苗情,根据苗情,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苗管理。
1、壮苗壮苗春季返青早,叶色青绿,叶大不披,长相健壮,次生根在20条以上,群体适宜,越冬前3叶以上的大蘖数已接近或达到计划成穗指标。
管理上应控制春生分蘖,做到保蘖增穗,促花增粒,于起身期或起身后的小花分化期再运用肥水进行管理。
2、旺苗旺苗生长猛,群体大,根系弱,各器官之间发育不协调,春蘖多,叶色墨绿,拔节速度快,叶片下披,封垄早,通风透光不良,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高于计划成穗指标。
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不施返青肥,不浇返青水,深中耕断根、散墒。
或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镇压,加速两极分化。
施肥浇水可放到拔节后第2节长度固定时进行。
3、弱苗弱苗分蘖大小不齐,叶片数较少,叶片窄小,叶色淡,生长慢,群体小,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低于计划成穗指标,或播种过早,分蘖过多,年前较旺,返青后叶片发黄,有脱肥现象。
对这类麦田中期管理应以促为主,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形成的弱苗应区别对待。
(二)浇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
小麦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浇好孕穗水,浇水时间应在拔节后15天左右。
但对肥力较高、长势偏旺、墒情较好的麦田,应推迟浇水,不需追肥;对地力差、苗色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每667m2施纯氮3~5kg。
(三)预防晚霜冻害
应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前1~2天浇水,以增加田间湿度,缓和低温变幅,有预防和减轻霜冻危害的效果。
对已受霜害较重的麦苗,不宜毁掉,只要及早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浇水,仍能促使未被冻死的分蘖或新生分蘖抽穗结实,从而获得一定收成。
(四)防治病虫害
该时期主要的害虫有麦蚜、小麦螨等。
该时期主要的病害是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
后期的主攻目标
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光效,促进灌浆,增加粒数,提高粒重,丰产丰收。
后期的管理技术
(一)合理浇水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小麦抽穗后浇好扬花水,以提高结实粒数;在开花后10天左右浇好灌浆水,争取子粒饱满。
(二)叶面施肥
在小麦开花灌浆期间,对植株养分水平偏低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补充。
一般大田喷氮素效果较好,高产田喷磷、钾较好。
(三)防止早衰与贪青
小麦的早衰与贪青大多是中期水肥不当所引起的。
防止的办法:
一是中期施肥,尤其氮素肥料要适当,一般宁少勿多;二是后期土壤含水量要适宜,以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
(四)防止“青干逼熟”
“青干逼熟”指小麦在灌浆期间,遇到高温、干旱、土壤水分不足,伴随着强风,出现所谓“干热风”现象,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供应失调,影响子粒中养分积累的一种异常现象。
防止“青干逼熟”的办法:
一方面要选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增施钾肥,促进早熟,避开干热风的袭击;另一方面加强后期管理,适时浇水,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保持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增加土壤与空气湿度,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五)防倒伏
小麦倒伏一般发生在拔节之后,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一般认为小麦倒伏的原因是:
品种抗倒力差;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栽培措施不当等。
防止倒伏的方法有:
1.选用抗倒品种2.打好播种基础3.控制合理群体4.科学用肥
5.控旺转壮
(六)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有吸浆虫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
简述小麦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答:
小麦分蘖发生的时间一般在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
正常分蘖发生的规律是:
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小麦前期如何查苗补种?
答:
麦苗出土以后,要及早检查,如有缺苗断垄10cm以上的,均应在2叶期前浸种催芽,及时补种。
对零星缺苗地段,可在3叶期以后取密补缺,进行移栽。
栽苗时应采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 生产技术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