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进程.docx
- 文档编号:27217782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2.61KB
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进程.docx
《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进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知识点复习进程
第1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名词:
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
动词:
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
形容词:
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
数词:
一、二、三、四、
注意:
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1、旧词的死亡
原因:
历史事物的消亡膢
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
注意: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
《韩非子》: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
《左传·蹇叔哭师》:
“穆公访诸于蹇叔。
”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
2、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1.扩大:
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
“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2.缩小:
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
《周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
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
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
《后汉书·刘般传》: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
鸿胪寺——白马寺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恨:
《报任安书》: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
《汉书·苏武传》:
“子为父死亡所恨。
”
“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诛:
《说文》诛,讨也。
“口诛笔伐”
“恨”表示声讨、谴责,古义轻,今义重。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搜神记》:
“长安中谣言曰:
‘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
“谣言”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报任安书》:
“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下流”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是贬义的。
3、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语境分析
《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贫富”、“穷达”、“觉醒”、“寒暄”、“宫室”、“臣虏”
3、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的意思。
“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
“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
“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
“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
“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
“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
“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
第2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义的引申: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申。
2、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原因:
可以以简驭繁第掌握词义,抓住本意顺藤摸瓜分析引申义,往往会事半功倍。
3、分析本义的方法
1、析形释义
2、考察本义的方法-考核文献
4、词义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
道:
本义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
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
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
“雄,鸟父也。
雌,鸟母也。
”
谁知鸟之雌雄。
《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辞》
(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的虚化
以:
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左传·昭公三年》
5、词义引申的方式
1、辐射式引申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竹节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木节、草节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季节、节气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节奏、节拍
⑥时穷节乃见。
(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礼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节约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苏建传》旌节、节杖
2、递进式引申
朝:
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兵:
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表:
毛朝外的皮上衣——外衣——外表——标志
五、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字音的变化。
如:
朝zhāo→cháo,骑qí→jì
2、字形的变化。
如:
何→荷,解→懈,树→竖
第3章汉字
1、汉字的构造——六书
“六书”理论含义:
“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一)象形;
(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四体二用:
六书之中,真正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
”
【许慎“六书”内容1】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注意:
1.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
如日、月、止等
2.判断象形字的两个条件:
第一、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
第二、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许慎“六书”内容2】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注意:
1.指事字分为两类:
一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
上下;
二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
本末朱。
2.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
1.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
2.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许慎“六书”内容3】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同体会意:
从众北林森炎淼
异体会意:
获射莫朝寒
【许慎“六书”内容4】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含义:
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一个词。
例如,其、我焉
注意:
1.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2.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
【许慎“六书”内容5】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争议最多)
一派主张形转。
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
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
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
一派主张义转。
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
如:
桥《说文》“水梁也”。
梁,《说文》“水桥也”。
一派主张声转。
以章太炎为代表。
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许慎“六书”内容6】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要点: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形声字=义符(形符)+声符(★上古音)
2.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在于:
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说文•刀部下》:
刻:
从刀亥声
初:
从刀从衣
【比較特殊的形聲字】
1.省声字:
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声符一部分。
家:
从宀豭省声
恬:
从心甛(甜)省声
疫:
从疒(chuáng),役省声。
珊:
从玉,刪省聲
2.省形字:
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形符一部分。
弑:
从殺省,式聲。
屐:
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
会意兼形声字。
特点:
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
授:
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
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琀忘婢政
注意:
亦声字往往是词义引申后的后起字。
昏婚
2、漢字的構造——声符、形符、部首
1、形声字=义符(形符)+声符
如:
尃——从寸甫声溥——从水尃声
薄——从艸溥声礡——从石薄声(两个部分)
锦、钦——金是声符钊、到——刀是声符
问、门——门是声符笃、筑、竺——竹是声符
注意: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例如:
“雖”=“虽”和“隹”(从表面上)错
“雖”=“虫+唯对
形符表意功能:
题、顶、颜、颊、颈、顿与“头”有关
形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
妹、姑、姨,表示亲属称谓;
婚、姻、娶、嫁,表示婚姻;
妊、娠、娩表示怀孕生育;
娇、好、妩、媚,表示体态美好;
嫉、妒、妖、表示丑恶的品德;
奸、婬、婪表示丑恶的行为;
奴、婢、妃、媵,表示身份地位。
反映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现实。
注意:
1.形符可以直接示意,也可以提示范围。
“贝”“金”
2.有些形符意义关系密切,可以相互替换,造成异体字。
3.有些意符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失去了意义。
2、声符的表音、表意功能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
如:
“进”:
井声
“逐”:
从辵从豕
3、部首:
【含义】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
检字法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
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以“心(忄、小丶)”的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
忘、志、忠、恳、慈、憨、意、思、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
悟、悔、悦、惧、惊、惦、慌、怜、惮、怡、愉、恬、忡、怖、恼、怀;
忝、恭、慕等。
但是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世通用部首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
《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
《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
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3、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含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莫——暮昏——婚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要——腰
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
其——箕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
如:
隊—墜或—域
匡—筐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
如:
州—洲益—溢
原—源丞—拯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
如:
家—嫁解—懈
士—仕支—肢
(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
如:
辟(法律)—避、僻、譬、
开、劈
2.异体字
【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
如:
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
如:
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
如:
剥——扑、蚤——早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
比如“反”和“返”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比如“跡”和“迹”。
3.繁简字
【含义】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
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
1.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2..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3.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
4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5.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臘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②同音字代替后—後“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③两字共简为一形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
获——獲(猎獲),穫(收穫)
复——復(反复),複(复杂)
第4章词序
【含义】词序又叫语序,是词语在句子中的前后次序。
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语的组合顺序來表现。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变化化。
基本次序为:
(定语)+主语+[狀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主要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兩类,還有行为数量表示法。
1、宾语前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定语)+主语+状语+宾语+谓语+补语
(1)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詞有三类:
指人的:
誰、孰;
指物的:
奚、曷、胡、何;
表示处所的:
安、焉。
如:
公曰:
“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
”
彼且奚適也
君何患焉?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二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
先生何以教寡人?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①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須是代词。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或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
如;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詩經·鄭風·褰裳》)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
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28年》)
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用代詞“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姜氏何厌之有?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
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2.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
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出现原因:
①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
主语——宾语——谓语
②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2、定语后置
1、“中心詞+之+定語+者”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中心詞+定語+者”
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織》)
3、“中心詞+之+定語”
如: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詞+而+定語+者”
如:
晋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3、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
一般的方法:
將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
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傳•文公十六年》)
第5章古汉语主要句式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今判断句的主要区别
如: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系词“是”。
二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2)古代汉语句的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
2、主语+者+谓语+也
大弓者,武王之戎弓也。
(《左傳•定共八年》)
3、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老子•三十一章》)
4、主语+谓语
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經·北山經》)
(3)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今京不度,(京)非制也。
(《左傳•隱西元年》)
(4)关于判断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为判断系词出现的
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为”的句子绝大多数是叙述句
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傳•宣公三年》)
“为”是一個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現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句。
3、“乃、诚、则、亦、皆、即、必、”和“维、惟”等詞常用於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它們都不是判断系词:
前者属于副词,后者属于语气词。
如:
梁父即楚將项燕。
(《史記•項羽本紀》)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
如:
子之所慎:
齐、战、疾。
(《論語·述而》)
(6)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2、表达条件、目的等逻辑关系
如:
夫战,勇气也。
(《左傳·莊公十年》)
3、表示因果关系
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莊子·養生主》)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或意念(意义)被动句: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
1、“于”字句
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於+行为主动者
(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如:
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为”字句(包括“为……所”句式)
受事主语+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词
如:
父母亲族,皆為戮沒。
(《戰國策·燕策三》)
3、“见”字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
盆成括见杀。
(《孟子•盡心下》)
4、“被”字句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贞也。
3、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若、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
“为什么”“怎么能”(做状语时)
如: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2、……孰与……(“孰若”、“孰如”、“何与”、“何如”、“奚与”、“奚若”等)
“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
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蔺列传》)
3、何所……
“所……的是什么”或“……什么”。
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白居易《卖炭翁》)
4、何(奚)以……为
“要……干什么”、“哪里用得着……”、“为什么要……”
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5、不亦……乎
“(难道)不是……吗”、“岂不(是)……吗”
如: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6、“得无……乎(耶)”
“恐怕/莫非……吧?
”、“能够没有……吗?
”
如:
日饮食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
7、“无乃……乎”
“恐怕……吧?
”、“岂不是……吗”
如:
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左传•成公二年》)
8、“何……之有、“……何有”、“何……之为”
“有什么……呢”、“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关系”
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第6章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及与兼类词的区别
1、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2、区别:
词类活用:
临时改变词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
兼类词:
一個詞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詞性。
二、使动用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1.定义:
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內容。
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等。
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知识点 复习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