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速记表格.docx
- 文档编号:27216578
- 上传时间:2023-06-28
- 格式:DOCX
- 页数:121
- 大小:83.50KB
方剂学速记表格.docx
《方剂学速记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速记表格.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速记表格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
【臣】桂枝去皮,(6g)
【佐】杏仁去皮尖,(6g)
【使】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
“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速记】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
《伤寒论》
【君】桂枝去皮,(9g)
【臣】芍药(9g)
【佐】生姜切’(9g)大枣擘,(3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与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速记】大嫂炒姜汁。
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君】羌活(9g)
【臣】防风(9g)苍术(9g)
【佐】细辛(3g)川芎(6g)香白芷(6g)生地黄(6g)黄芩(6g)
【使】甘草(6g)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歌诀】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黄芩地草,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速记】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白芷、川芎
香苏散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
【君】紫苏叶(120g)
【臣】香附子炒香,去毛,(120g)
【佐】陈皮不去白,(60g)
【佐使】甘草炙,(30g)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与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速记】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9g)
【臣】细辛(6g)干姜(6g)
【佐】芍药(9g)五味子(6g)半夏洗,(9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解表散寒,湿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蠲juan)
【歌诀】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速记】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白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君】紫菀蒸百部(各lkg),
【臣】桔梗炒白前蒸,(各lkg)
【佐】荆芥陈皮水洗,去白,(500g)
【佐使】甘草炒,(375g)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用法】上为末。
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
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歌诀】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草,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速记】陈庚借钱[去]百草园。
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炒甘草、紫菀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君】柴胡(9g)
【臣】防风(3g)
【佐】陈皮(4.5g)芍药(6g)生姜三五片
【使】甘草(3g)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
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歌诀】正柴胡饮平散方,防风芍药陈姜草,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速记】柴房陈药生草。
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生姜、甘草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君】银花(30g)连翘(30g)
【臣】薄荷(18g)牛蒡子(18g)芥穗(12g)淡豆豉(15g)
【佐】苦桔梗六钱(18g)竹叶(12g)
【佐使】生甘草(15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上杵为散。
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速记】金牛与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桑菊饮
《温病条辨》
【君】桑叶(7.5g)菊花(3g)
【臣】薄荷(2.5g)杏仁(6g)苦桔梗(6g)
【佐】连翘(5g)苇根(6g)
【使】生甘草(2.5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歌诀】桑菊饮中桔杏荷,芦根连翘生甘草,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速记】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9g)石膏碎,绵裹,(18g)
【臣】杏仁去皮尖,(9g)
【佐使】甘草炙,(6g)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歌诀】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速记】干妈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君】柴胡(6g)干葛(9g)
【臣】黄芩(6g)羌活(3g)白芷(3g)
【佐】芍药(6g)桔梗(3g)
【使】甘草(3g)
(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用法】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未一钱(3g),煎之热服(现代用法:
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g,水煎温服)。
【注意】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用。
【歌诀】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芷甘草芍桔枣,羌膏解表清热良。
【速记】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
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羌活、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
【君】升麻(300g)
【臣】葛根(450g)
【佐】芍药(300g)
【使甘草炙,(300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
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歌诀】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速记】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三、扶正解表
败毒散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
【君】羌活去苗独活去苗
【臣】川芎柴胡去苗
【佐】前胡去苗,洗枳壳去瓤,麸炒茯苓去皮桔梗人参去芦
【佐使】甘草各(900g)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注意】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歌诀】羌独败毒芎柴甘,前胡枳壳茯桔参,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速记】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甘草]、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参苏饮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
【君】紫苏叶(6g)
【臣】干葛洗(6g)
【佐】人参(6g)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6g)前胡去苗(6g)茯苓去皮,(6g)枳壳去瓤,麸炒(4g)桔梗去芦(4g)木香(4g)陈皮去白(4g)
【佐使】甘草炙,(4g)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
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加生姜7片,大枣l枚,水煎温服)。
【歌诀】参苏饮内用葛根,枳壳前胡半夏齐,陈皮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速记】目前只办四姐申诉陈根[打]姜嫂。
木香、枳壳、半夏、炙甘草、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生姜、大枣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君】麻黄去节,(6g)
【臣】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细辛(3g)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暴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肉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注意】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得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歌诀】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速记】麻子细心。
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君】生葳蕤(9g)苏薄荷(4.5g)
【臣】生葱白(6g)淡豆豉(12g)
【佐】桔梗(4.5g)东白薇(3g)红枣二枚
【使】炙甘草(1.5g)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歌诀】加减葳蕤用薄荷,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白薇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速记】薇姐为何早操吃葱。
白薇、桔梗、生葳蕤、苏薄荷、炙甘草、红枣、淡豆豉、葱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君】大黄酒洗,(12g)
【臣】芒硝(9g)
【佐】厚朴去皮,炙,(24g)枳实炙,(12g)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
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歌诀】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速记】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君】大黄(12g)牡丹皮(3g)
【臣】芒硝(9g)桃仁(9g)
【佐】冬瓜仁(30g)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
水煎服)。
【注意】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速记】大人忙担冬瓜。
大黄、桃仁、芒硝、丹皮、冬瓜仁
大陷胸汤
《伤寒论》
【君】甘遂(1g)
【臣】大黄去皮,(10g)芒硝(10g)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伴见短气躁烦,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
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注意】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
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
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歌诀】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速记】[大陷胸汤]谁大笑。
甘遂、大黄、芒硝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君】大黄(9g)附子炮,(12g)
【臣】细辛(3g)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注意】使用时注意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歌诀】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速记】细心大夫。
细辛、大黄、附子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君】附子(6g)大黄(15g)
【臣】芒硝(6g)干姜(9g)
【佐】当归(9g)人参(6g)
【使】甘草(6g)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用法】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
水煎服)。
【歌诀】附子大黄温脾汤,芒硝干姜归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速记】当[时]黄夫人忙炒姜。
当归、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干姜
三、润下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君】麻子仁(500g)
【臣】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250g)芍药(250g)
【佐】枳实炙,(250g)大黄去皮,(500g)厚朴炙,去皮,(250g)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用法】上六味,蜜与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注意】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皿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歌诀】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速记】布什妈要大[白]杏。
厚朴、枳实、麻子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济川煎
《景岳全书》
【君】肉苁蓉酒洗去咸,(6~9g)
【臣】当归(9~15g)牛膝(6g)
【佐】泽泻(4.5g)升麻(1、5~3g)枳壳(3g)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
【注意】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歌诀】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速记】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枳壳、泽泻、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四、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君】大戟
【臣】芫花熬甘遂各等分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
上3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l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歌诀】十枣非君非汤剂,甘遂芫花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注意】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
若泻后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投本方;若泻后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则宜暂停攻逐;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
一就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就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就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就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速记】甘愿早起。
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五、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大黄(9g)芒硝(12g)枳实(6g)厚朴(3g)当归(9g)人参(6g)甘草(3g)
(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
上药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
【歌诀】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阴明腑实气血伤。
【速记】肖大人食谱,枣根当姜炒。
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大枣、桔梗、当归、生姜、大枣
第三章与解剂
一、与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君】柴胡(24g)
【臣】黄芩(9g)
【佐】人参(9g)半夏洗,(9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使】甘草炙,(9g)
【功用】与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热入血室证。
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注意】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歌诀】小柴胡汤与解功,人参半夏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痫此方宗。
【速记】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君】柴胡(15g)
【臣】黄芩(9g)大黄(6g)枳实炙,(9g)
【佐】柴胡(15g)芍药(9g)半夏洗,(9s)生姜切,(15g)
【使】大枣挚,(4枚)
【功用】与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生姜枣,少阳阳明同合病,与解攻里效无双。
【速记】秦大将只要半壶枣酱。
黄芩、大黄、生姜、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君】青蒿脑(4、5~6g)青子芩(4、5g~9g)
【臣】淡竹茹(9g)生枳壳(4.5g)仙半夏(4.5g)陈广皮(4.5g)
【佐】
【佐使】赤伏苓(9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9g)
【功用】清胆利湿,与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现代用法:
水煎服)。
【歌诀】蒿芩清胆夏竹茹,枳壳陈皮碧玉苓,清胆利湿又与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速记】青黄竹阁,夏陈赤碧。
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陈皮、赤伏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
达原饮
《温疫论》
【君】槟榔(6g)
【臣】厚朴(3g)草果仁(1.5g)
【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学 速记 表格